其實,比車圈“內卷”更令人緊張的,是反覆被提及的晶片問題。
12月初,美國商務部宣佈了新的出口管制規定,將140家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將更多半導體裝置、高頻寬儲存晶片等半導體產品列入出口管制。
緊接著,中國四大行業協會(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通訊企業協會)釋出宣告,呼籲國內企業審慎選擇採購美國晶片。
雖然各家宣告具體措辭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美國相關晶片產品不再安全、不再可靠。
在晶片問題上,美國意圖明顯,中國相關部門態度明確。但是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上來說,對於中國汽車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大挑戰。
根據中汽協統計,傳統燃油車所需汽車晶片數量為每輛車600~700顆,電動車所需晶片數量提升至1600顆,而智慧汽車,全車需要的晶片則大幅度提升至3000顆。以每年近3000萬臺國產汽車計算,即便取一箇中位數,每年也需要大約400億顆晶片。
這個資料意味著,如果中國車企想要不受制於美國的相關政策,就要自己解決晶片問題,否則,如此之大的需求,必然會對當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其實,早在前幾年,晶片問題就已經爆發過。因為過度依賴進口晶片,導致當時很多車企喪失了主動權,日子非常難熬。一顆原價幾塊錢的晶片,因為短缺,甚至能被炒至上千元。而車企為了及時交付,也只能捏著鼻子往下嚥。
當時的困境給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從這個角度來說,那場提前上演的遭遇並不完全算是一件壞事。
2021年,就在汽車行業的晶片荒時期,工信部發布了《汽車半導體供需對接手冊》,鼓勵汽車晶片國產化。
如今三年過去,國產晶片逐漸結出了碩果,在功率晶片、感測晶片、儲存晶片等領域,已經可以做到了完全的“去美化”。
根據相關資訊顯示,博通整合已有多顆晶片產品透過AEC-Q100車規認證,公司的車規級晶片產品已進入多家主流車廠客戶體系。
富瀚微則在重點佈局車載視覺晶片領域,產品應用場景不斷增多,已經可以為Tier1和汽車廠商提供完整的車載視覺晶片及解決方案。其相關產品已進入頭部企業高階品牌,基本透過一級供應商覆蓋國內主流整車廠。
另外,國內汽車晶片廠商也在不斷努力,比如比亞迪、兆易創新、國民技術中國廠商,都有了一定的突破。
最近幾個月,行業內更是傳出了不少好訊息。
7月27日,蔚來“神璣NX9031”流片成功。
8月23日,小鵬“圖靈晶片”流片成功。
9月20日,長城MCU晶片紫荊M100成功點亮。
11月9日,由東風汽車定製的國產高效能車規MCU晶片——DF30,及其符合AUTOSAR標準的作業系統(OS)和微控制器抽象層(MCAL)正式釋出。
僅僅一年過後的2022年,中國就生產了3241.86億塊晶片;而這一數字到了去年,也就是2023年,更是增長至3514.4億塊。
今年前10個月,中國半導體產業再度提速,產量高達3530億顆,同比增長24.8%,超過了2023年全年的總和,創下了新的紀錄。計劃到2025年,中國汽車品牌會將採購本國汽車晶片的比例提升到20%~25%。
值得注意的是,信心之外,我們還是要關注到當下中國在晶片領域面臨的現實情況。即便汽車晶片的國產化率從過去的不到 5% 上升到了現在的 10% 左右,但整體份額仍然比較低。
工信部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產業超過90%晶片需從國外進口,計算和控制類晶片依賴度更高達99%,功率和儲存類晶片依賴度達92%。
這也就意味著,中國車企距離真正的晶片“去美化”仍然有一定的距離。正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副秘書長葉盛基所說,部分國產晶片在複雜環境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產品驗證與測試技術手段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中國汽車晶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原誠寅日前也表示,:高效能、高算力的複雜的 SoC 在短期內期望完全去美化還很困難,產業發展是要過渡式的、漸進式的。
比較令人欣慰的是,我國企業已經具備了14nm及以上製程晶片的量產能力。這一製程水平的晶片已經能夠滿足許多應用領域的需求,如消費電子、通訊裝置等。部分中國廠商已經實現了7nm 晶片的生產,在先進製程晶片製造方面取得了突破。
所以,即便美國方面刻意對晶片進行限制,中國車企也並非是無路可走,攻克更高製程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美國的種種限制雖然給中國車企帶來了困擾,但同時也在將加強中國車企、晶片企業之間的凝聚力,為國產車載晶片上車和擴大產能進一步提供發展契機。就像比爾.蓋茨所預測的那樣,從美國利益的角度出發,就不應該限制向中國出口晶片,應該向中國無限量出口晶片,才能降低中國企業開發晶片的動力。因為一旦不賣晶片給中國,就會激發中國自己製造晶片的意願,對美國而言,這真不是一件好事情——未來美國不僅會逐步失去這個市場,同時會讓眾多的美國人失去了高薪工作。
現在來看,事實確實如此,失去了晶片的美國,它還能剩下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