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雷軍,如今企業家的“必修課”。
主打黑粉人設的極越夏一平,在極越閃崩的前幾天,還在銳評雷軍“上賽道是為了擺人設”。
和雷軍私交甚好的凡客誠品陳年,乾脆在直播間裡輪播自己和雷軍的合影,直播間名字乾脆也叫“are u ok~”。
但要論蹭得最狠的,非格力集團“鐵娘子”莫屬。
就在這幾天,董明珠做客一檔名為《珍知酌見》訪談節目的片段在網上瘋傳。
節目裡,董明珠爆了不少關於格力的猛料,包括自研晶片方面的突破,以及在晶片產業鏈方面的佈局。
她還爆了個的狠料,就在最近,小米因為專利侵權賠給格力50萬元。
此外,董明珠也沒有忘記和雷軍在十年前立下的“十億賭約”,她表示“第一個五年雷軍賭輸了,但第二個五年沒人跟她賭。”
一段影片,熱點頻出,難怪有網友評論說:“董總這是把雷軍當抖+用呢。”
從那場“十億賭局”算起,小米和格力之間的唇槍舌戰,已經持續了數十年。
賭局已經結束,贏家是誰,想必市場和消費者心中自有答案。
董小姐火力全開,
卻一拳打在棉花上
格力和小米向來不對付,但最近卻愈演愈烈。
在今年格力的股東大會上,董明珠當著全公司的面直接向著小米開火:
最近網上謠言氾濫,小米(空調)居然敢稱自己是第一,全靠廠家做產品,它到底有啥技術?誰是第一,消費者心裡自有一杆秤!
董小姐怒氣沖天,小米卻一頭霧水:我啥時候成全國第一了?
根據資料,小米空調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市場佔有率達到中國品牌第四名,但幾乎和奧克斯、海信、華凌等品牌差距不大。
針對董明珠的火氣,雷軍也在釋出會隔空回應道:董大姐批評我們說我們冒充第一,我們真的沒冒充,真的排第四……(小米)與格力的差距還很遠,還要向格力學習。
小米明面示弱,但卻暗藏威脅,格力自然不依不饒,再次找上門來。
7月份,格力電器官方突然釋出公告稱:米家小米電器侵犯格力專利,涉案小米電器將不再被允許製造,此外小米還要向格力賠償185萬元。
有判決書作為證據,格力似乎動了真格。
尷尬的是,判決書中的主角是一家名為浙江星月電器的企業,在2013年時,這家企業曾經作為小米的供應商,為米家提供產品。
而且侵權的“專利”也僅僅是一個螺絲釘安裝結構上的技術,並未設計諸如外觀、電機等核心部件。
關於這次質控,小米回應簡單而堅決:經查,我司並未收到任何環境電器相關訴訟。
格力來勢洶洶,最終一拳打空。
有前車之鑑,不少網友發現,這次董明珠親自下場指認小米“侵權”可能也是類似情況:供應商侵權,小米背黑鍋。
不過,董明珠對小米如此上心,也側面說明一個問題:小米已經結結實實地威脅到了格力。
別看小米集團今年的重點全放在造車上,在其餘領域,小米絲毫沒有鬆懈。
尤其在空調行業,2024就是小米爆發的一年。
奧維雲網資料顯示,在線上空調市場中,米家空調在今年頭26周銷量同比暴增68.83%,市場佔有率也來到了14.18%,已經悄悄擠進了前三的位置。
羅永浩都在直播間對小米空調不吝溢美之辭,說希望自己空調趕緊壞,完了趕緊換小米。
而格力空調交上的答卷卻不甚理想:銷量同比下降9.39,%,市場佔有率也下降3.38%。
儘管格力仍然牢牢佔據著空調領域第二的寶座,但面對來勢洶洶的小米,格力不得不開始警惕。
但熟悉小米的朋友們肯定清楚,小米看起來謙遜,但狠起來可絲毫不虛。
小米二當家盧偉冰
今年11月底小米集團的財報電話會上,小米二當家盧偉冰就對家電行業的前輩們進行了無情的抨擊。
他稱整個行業“固化太久,創新能力嚴重不足”還認為“在整個商業模式的效率上,還有巨大的最佳化空間”
儘管盧偉冰沒有點名任何企業,但是小米的真正目標物件已經不言而喻。
一拳打空的格力,還得提防小米後續的反擊。
焦慮的董明珠,
被困在十年“賭約”裡
2020年,雷軍在一次直播中聊到了當年的“十億賭約”說:
“後悔賭的是五年而不是六年,後悔招惹董大姐。那個時候我們如日中天,信心爆棚,膨脹了。”
眾所周知,在2014年的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雷軍和董明珠定下了“十億賭約”。
而在2018年,2018年小米集團以1749億元的全年營收,敗給了格力集團的1981.2億元。
沒想到賭約結束後的第二年,小米就以2058億元反超格力,也難怪雷軍會後悔“沒有定六年。”
儘管董明珠也沒有找雷軍要那10個億,但二人的“賭約”還是延續了下去。
在這場“賭局”中被格力集團押上牌桌的,是自己多元化的野心。
2015年,格力高調進軍手機業務,認為掀翻小米只是分分鐘的事情。
然而7年過去,格力手機幾乎無人問津,直到去年,格力才不情願地解散了手機團隊。
在小米順風順水的造車道路上,格力也嘗試過佈局。
2016年,董明珠力排眾議入股珠海銀隆新能源,隨後銀隆被格力收編,更名為格力鈦新能源。
而過了8年,格力鈦的總負債高達247.86億元,主推的新能源客車年銷量僅僅不到2000輛,已經成為格力集團的一個深坑。
格力在多元化的道路上坎坷不斷,而網際網路對董明珠的風評也發生了不小變化。
在十年前和雷軍立下賭約時,董明珠還是格力說一不二的“鐵娘子”。
面對市場,她雷厲風行,從底層一步步打拼成為格力總裁,是所有職場女性和企業家的榜樣。
面對員工,她答應給格力員工建兩室一廳,號召個稅起徵點要提升到一萬元起、按照工資比例繳納五險一金等,是個暖心的“好老闆”。
而如今,董明珠的風評似乎陷入了泥沼。
從去年起,孟羽童和王自如風波消耗著董明珠的“親民”人設;格力手機和玫瑰空調,也讓網友開始質疑董明珠的審美。
近幾次在別的大佬直播間中,董明珠偶爾展露的“鐵腕霸總”面孔,也引來不少吐槽。
如今兩家企業恩怨再起,從網友幾乎一邊倒的評論上,就能看出雷軍和董明珠誰的人設比較討喜。
其實,董明珠的人設翻車,背後還是格力近幾年的經營困境。
去年8月份,格力第一次落榜《財富》雜誌選舉的世界五百強企業。
格力不光在手機、新能源汽車產業上顆粒無收,就連自己立身之本的空調業務,也要面臨“前有美的阻截,後有小米追趕”的兩難境地中。
當企業家賺錢時,他說的話就是金科玉律,一旦業務出現了問題,就要面臨“人設撐不起業績”的窘境。
困住曾經鐵娘子的局,遠遠不止賭局一個。
為什麼被針對的總是小米?!
關於十億賭約,很多網友都認為:雷軍雖然輸了面子,但贏了裡子。
也難怪,在董明珠陷入泥潭的同時,如今雷軍可以說是風光無二,小米集團也是橫跨手機、科技、家電、汽車等行業的超級巨頭。
不過,別看小米今天夠風光,在當年,小米可謂是最容易被針對的企業。
勵志“改變中國製造”的小米,必須得像神農嘗百草一般嚐遍各個行業。
然而,最初的小米規模有限,只能透過“輕模式+代工”的方式在短時間內打入各行各業。
作為“被入侵”的家電領域,自然對小米的這套打法頗有微詞。
在格力等白色家電巨頭眼裡,小米的所作所為就是授權給一個工廠,之後抄襲某款成熟的產品,最終再貼上小米的商標拿出去賣錢。
也難怪董明珠會一直噴小米“沒有技術”“只懂營銷”。
但實際上,比起單純的“貼牌電器”,小米生態鏈更像是搭建了一種新型的“家族企業”。
小米為生態鏈企業提供的不只有商標,還有產品設計、技術支援、上下游的供應鏈服務等等。
在小米生態鏈中孵化出的企業,也不乏誕生出9號電動車、石頭科技等科技黑馬。
但隨著小米的“家族成員”們個個羽翼豐滿,各立山頭,小米對自家生態打造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小米不得不準備進化,按照小米員工的話說,就是:親身下場,躬身入局。
這波與格力的糾紛,也自然而然地帶出了小米的下一步計劃。
就在前幾天,小米公關部總經理王化就劇透說,小米的大家電工廠已經動工,明年就會全面自產自研小米空調等家電。
這一舉動,不僅能堵住質疑的嘴,也能讓小米的“貼牌家電”徹底成為歷史。
在生態鏈打造過程時走過的彎路,全部被小米消化成了經驗,全部應用在了跨界造車中。
在面對汽車行業的兩大深坑:產能地獄、現金流陷阱時,小米的儲備十分充分。
一手超級工廠,一手千億現金儲備,直接讓小米SU7把造車路上最大的兩個“坑”消解在無形之中。
很多車圈人士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審視小米,但最終卻被小米“上了一課”。
小米在多線業務上的逐漸開花結果,也給雷軍的人設帶來了新設定:人形許願池。
在今年10月份,小米推出了一款特殊的“分割槽洗衣機”,簡言之就是在常規洗衣機滾筒之上增加了一個專門洗內衣褲的小桶。
而有網友發現,這款洗衣機竟然與幾個月前小米評論區的“許願款”幾乎一模一樣。
在前不久的衛生巾集體塌房事件中,不少被背刺的女生也跑到雷軍評論區中許願,要求上架小米衛生巾。
如今的小米能夠“幹一行行一行”靠的就是強大生態供應鏈帶來的高效響應能力。
其實,小米一直都是以一個“笨學生”的姿態闖入不同領域,先虛心學習,再用心顛覆。
感受過“小米震撼”的行業前輩們,能從小米身上學到的最重要一課就是:放下架子,才能把路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