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的這個男人,名叫托馬斯·,是《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專門寫國際評論這塊。
弗裡德曼來過中國很多次,算是半個“中國通”。
5年前的一次交流中,他曾告誡中國網友:千萬別唱衰美國,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看著他嚴肅且自信的表情,與其說這是友好的勸誡,不如說是暗含威脅的警告。
但兩個月前的一次中國行,徹底擊潰了他的自信。
回美國後,弗裡德曼換了一副憂心忡忡的表情,警告他的同胞說:在我們呼呼大睡時,中國企業在所有高科技領域實現了飛躍式發展!
從自信到慌張,弗裡德曼究竟在中國看到了什麼?
他看到了一群極具競爭力的民營企業。
比如在參觀後,弗裡德曼吐槽,5年前來中國時,他看到的小米還只是一家手機廠商,生產廉價版的iPhone,這次來,居然就變成一家車企了。
小米SU7的銷量,勝過任何一款福特生產的電動車型。要知道,福特可是一家百年車企,小米才造車3年。
但弗裡德曼沒有怨福特,反而批評起了——這家全美市值最高的企業,花了1000億,研究了15年,結果連原型車都沒生產出來,把這些錢給小米,夠開發40款新車了。
除了小米,中國還有、吉利、理想、蔚來等一批民營車企,正“磨刀霍霍”準備大舉進軍國際市場。
為此,眾車企建造了 一支170艘滾裝船組成的艦隊,每次能向海外投送數千輛價格低廉、效能優越的汽車。
不信可以看看東南亞,那裡過去一直是日系車的天下,但中國民營車企,只用了兩年時間,就拿下了當地新能源汽車三分之一的市場,嚇得本田和日產被迫用合併的方式,對抗即將到來的產業風暴。
美國汽車在幹什麼呢?
在加關稅,想把中國汽車擋在國門之外,甚至不允許中國車企去美國建廠組裝!
弗裡德曼坦言,中國在新能源上的優勢,不僅是浮在表面上的幾家車企,還有背後龐大的產業鏈,像寧德時代這樣的民企,掌握了全球最先進的電池技術,將其排除在外,真不知道福特、通用打算用什麼電池組裝汽車?難道中國的電池續航已達600公里,美國車企還要用續航400公里的美國產電池?
當然,有更好的辦法,他說美國人可以繼續發展油車。
弗裡德曼對此無力吐槽,嘲諷道:“如果我們想成為下一個古巴,街上全是上個世紀的古董車,就可以這麼幹。”
在上海,一位生產特種材料的民企老闆告訴弗裡德曼:你們美國人很擅長從“0到1”,開創一個新產業,我們中國人則擅長從“2到100”,把你們開創的產業做到極致。
這得益於民營企業靈活、快速的迭代能力,每個月升級一次產品,每半年增加一條生產線——這種速度讓中國產品的質量越來越好,成本越來越低。
美國呢?一家新工廠,從審批到建成,由於環保組織、工會、當地居民等各類利益集團的掣肘,至少需要五年。建成後,黃花菜都涼了,因為中國製造的同款產品已佔領了全球市場。
更令弗裡德曼恐懼的是一家“黑燈工廠”。
所謂“黑燈工廠”不是生產偽劣商品的黑作坊,而是指實現了無人化生產,不用照明的高科技工廠。
美國人還在炫耀ChatGPT多麼神奇,領先中國多少年時,中國的民企已將AI技術應用到了生產上。
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弗裡德曼突然覺得:特朗普的關稅手段大機率會失效。
因為中國可以在任意一個國家複製這類無人工廠,且無需擔心工作崗位的流失和技術轉移,然後藉助這些國家的港口,繼續向美國出口產品。
特朗普可以給一批國家加關稅,但他能給全球所有國家加關稅嗎?顯然不可能。
弗裡德曼說他坐在回美國的班機上時,腦海中不斷回憶中國民企發展過程——剛開始生產內褲鞋襪,5000萬件襯衫換美國一架波音;然後開始生產家電手機,小米賣得再好,利潤也只有蘋果的八分之一;美國人對中國製造的印象似乎就停留在此了,那麼究竟是什麼時候中國完成了彎道超車???
他的答案是在疫情期間。
弗裡德曼找到的一項資料顯示:疫情期間,中國各銀行對工業的貸款從2019年的830億美元,猛增至2023年的6700億,在足足增長了7倍有餘。反映到民營企業上就是,2023年,民營企業的研發經費總投入高達1633億美元,比幾年前高出了4倍,成為中國經濟創新發展的引擎。
搞笑的是,弗裡德曼還首次告訴美國人,特朗普在中國的外號,叫“川建國”,並解釋說,這個外號的含義是“特朗普是中國的建設者”,他對中國的所作所為,反倒刺激了中國企業加倍努力,在汽車、機器人、清潔能源、晶片等多個關鍵領域擺脫對美國依賴。
現在的事實證明,名字可能起錯,但外號絕對不會。
作者: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