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O科技】科技圈永恆的主題是“喜新厭舊”。2024年,一個個新潮舊憾的故事就這麼發生了。
曾經風光無限的手機廠商漸漸淡出大眾視野。但2024年,它們並沒有選擇沉默,至少在百元機這個市場,沒人再動它們的蛋糕。當年的“中華酷聯”格局猶在眼前。多年以後,當大廠們朝著高階市場進發,金立、酷派卻掉到了百元機市場,令人不勝唏噓。
盤點2024年那些銷聲匿跡的車企 眾泰竟然還活著?
這一年,一些熟悉的手機配置也悄悄消失了。百瓦快充雖然驚豔,但似乎捲過頭了;2億畫素攝像頭也未能成為主流,畢竟實用才是硬道理……其中一些不乏亮點,如今正慢慢退出歷史舞臺,為更新的技術或方案讓路。
機圈的格局似乎已有定論,車圈則是風雲變幻,有的造車成了,有的突然暴雷了,還有的是小透明,或許是在醞釀著下一次的華麗轉身。2024年上半年,車圈大佬從未如此近距離登上前臺,這都要拜雷軍所賜。前CEO張勇為此努力在學雷軍的營銷之道,頻頻露臉卻頻頻陷入爭議。當潮水退去,張勇也尷尬地回到了本來的位置。
作為一個國家綜合工業實力的展現,汽車工業可以說非常具有代表性,而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和消費國,而新能源汽車的到來則進一步加速了市場的競爭,也使得一些曾經在國內風光無限的車企,如今已然“泯然眾人矣”。接下來,就同CNMO科技看看在2024年有哪些車企已經銷聲匿跡了。
高合汽車
高合汽車,這個曾經以科幻內飾和誇張風格著稱的品牌,在2024年陷入了困境。儘管其推出了相對親民的HiPhi Y車型,但並未能扭轉頹勢。回顧高合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其過度依賴概念營銷和誇大宣傳的策略最終未能經受住市場的考驗。
高合汽車曾經以其獨特的設計理念和創新的科技配置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關注。然而,隨著市場的逐漸成熟和消費者對於產品實際需求的提升,高合汽車的優勢逐漸減弱。消費者對於產品的實際需求遠超過對於外表的追捧,而高合汽車卻未能及時調整策略以滿足市場需求。
此外,高合汽車在產品質量和售後服務方面也存在問題。不少消費者反映其車輛存在各種故障和問題,而售後服務卻未能及時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進一步加劇了高合汽車的困境。如今,高合汽車已經陷入了嚴重的經營危機,門店關閉、員工遣散等負面訊息在2024年不斷傳出。這一曾經備受矚目的品牌,如今卻在中國市場幾乎銷聲匿跡。
哪吒汽車
作為2022年新勢力銷量冠軍,彼時的哪吒汽車可以說風光無限。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在進入2024年後,哪吒汽車的銷量表現直轉急下。
由於哪吒汽車未按時發放工資、降薪、裁員、被供應商起訴等負面訊息不斷傳出,讓市場對其前景產生了嚴重的質疑。據悉,哪吒汽車已經啟動了大規模裁員計劃,裁員比例高達70%。這一訊息無疑為哪吒汽車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哪吒汽車曾經以其創新的技術和獨特的定位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關注。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消費者對於產品實際需求的提升,哪吒汽車的優勢逐漸減弱。一方面,哪吒汽車的名字影響了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其戰略規劃上也存在失誤,接連推出的跑車、獵裝車等小眾車型,難以帶來客觀的銷量,這也給哪吒汽車的資金週轉帶來了壓力,導致無法持續投入研發和市場推廣。
面對這些困境,哪吒汽車試圖透過裁員和降低成本來挽救局面。然而,這一舉措並未能取得顯著效果。反而進一步加劇了其內部的動盪和不安定。如今,在經過了前段時間的紛擾後,哪吒汽車也很少出現在公眾的視線中了。
斯柯達
斯柯達,這個曾經憑藉“大眾平替”身份在中國市場走紅的車企,如今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當年,斯柯達憑藉其高價效比的產品,以及與大眾同平臺生產的優勢,成為了那些想要體驗德國車但手頭預算不足的消費者的最佳選擇。從產品端來說,斯柯達無疑是具備較高價效比的,其三大件與大眾高度一致,甚至就連駕控質感也讓人難以分辨,一時間江湖上甚至流傳著“懂車的都選了斯柯達”的說法。
然而,隨著新能源市場的席捲以及自主品牌的發力,斯柯達顯然已經跟不上步伐。儘管斯柯達也曾嘗試推出新能源車型,但並未能在市場上掀起波瀾。其最熱門的車型柯迪亞克,月銷量也不足200臺。面對如此慘淡的業績,斯柯達的CEO甚至表示,全新柯迪亞克不會進入中國市場。這一決定無疑進一步加劇了斯柯達在中國市場的困境。
如今,斯柯達在中國市場的成績顯然不是靠幾款新車就能拯救的。當大眾自己都需要靠降價來維持銷量時,斯柯達顯然處在了更加尷尬的境地。品牌方或許已經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抽身離去。曾經風光無限的斯柯達,如今卻在中國市場銷聲匿跡,這無疑讓人唏噓不已。
英菲尼迪
英菲尼迪,這個來自日本的豪華品牌,在中國市場也曾有過輝煌的時刻。其FX35車型以其跨界的溜背造型,在當年引發了無數車企的模仿,成為了中國消費者心中的驚豔之作。然而,如今英菲尼迪在中國市場的情況已經不容樂觀。
在今年年初時,有報道稱英菲尼迪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已不足60家,而且不少曾經位於中心位置的門店也搬遷至郊區。相較於巔峰時期,其門店數量已經縮減了三分之二。在2023年,英菲尼迪全年銷量僅為5060臺,這一數字無疑讓人震驚。儘管品牌方聲稱將繼續努力深耕中國市場,但結合謳歌退市的情況,英菲尼迪的離開也只剩時間問題了。
英菲尼迪在中國市場的失敗,與其錯誤預判品牌溢價能力、產品線更新迭代緩慢、智慧化配置遠落後於同級等因素密切相關。再加上近年來日系車在中國市場的跌落神壇,英菲尼迪的困境或許早已註定。如今,英菲尼迪在中國市場幾乎已經銷聲匿跡,這一曾經輝煌的豪華品牌,如今已經快成為。
起亞
起亞,這個與斯柯達命運軌跡頗為相似的車企,在中國市場也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時期。在2008年至2013年之間,起亞的風頭甚至超越了其同門兄弟現代,成為了中國市場上的熱門選擇。起亞之所以成功,靠的就是其價格與設計。獅跑、智跑、K5等車型都是當年的“版本答案”,就連售價高達30多萬的索蘭託,都有能力與漢蘭達、Q5等車型一較高下。
然而,如今起亞的落寞卻讓人唏噓不已。從2018年開始,起亞的設計似乎就呈現出擺爛態勢,要麼太過激進,要麼太過抽象,讓消費者難以接受。另一方面,其混亂的產品線也無法讓消費者形成有效記憶。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起亞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下滑。
儘管起亞也曾嘗試透過推出新車型和降價策略來挽救市場,但並未能取得顯著效果。如今,起亞在中國市場幾乎已經銷聲匿跡,這一曾經風光無限的車企,如今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品牌方或許也在考慮是否應該早點退出中國市場,以避免更大的損失。
眾泰
提到眾泰,相信不少人立馬會想到其著名的“皮尺部”,透過模仿保時捷,眾泰也有了“保時泰”的稱號,甚至還在車展上吸引了保時捷高管的注意。然而,抄襲註定時無法長久的。
2018年開始,眾泰也陷入了欠薪、裁員、停工等一系列負面輿論中,相關破產重組的訊息也在網路上不斷流傳。不過讓人沒想到的是,直到2024年,五年多時間過去了,眾泰卻仍活著,只不過當前的情況也同樣不樂觀。
資料顯示,2023年眾泰全年僅銷售1000多輛汽車,2024年前三季度甚至都未能披露銷量資料。而在公司不久前公佈的財報也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僅為3.85億元,同比下降高達27.6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3.26億元,同比減虧27.13%。眾泰汽車已經連續多年虧損,近5年半來淨利潤已累計虧損超過243億元。
眾泰2024三季度財報表現(圖源證券之星)
此前,眾泰雖然從國內市場隱身,但是其並沒有倒閉,而是將市場放到了國外,透過向國外出口汽車維生。不過目前看來,隨著更多國內車企開始走向海外,留給眾泰的機會也所剩不多了。
近些年來,在新能源汽車日漸成為銷量主流的大環境下,汽車市場的大洗牌也變得愈加頻繁。曾經,那些在國內風靡一時的燃油車品牌,在沒有與時俱進而是繼續守舊抱著曾經的舊夢不放,自然也會被時代所淘汰。
而還有部分新能源車企則正好是相反的情況,雖然找到了發展方向,但是卻在規劃方面未能量力而行,而是選擇花錢大手大腳,多點開花,最終導致攤子鋪得太大而資金鍊斷裂,同樣也未能落得一個好下場。
而唯有那些既選擇擁抱新能源,將新能源作為發展戰略,同時在具體的車型和麵向的市場上進行了充分調研和研究,知道消費者需要什麼樣的產品的車企,例如今年一路壯大的問界、理想、零跑等等品牌,它們的經驗也值得那些不想早早出局的車企們學習。
2024年,汽車市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和挑戰。一些曾經風光無限的車企逐漸走向衰落甚至銷聲匿跡,而一些新興品牌和自主品牌則逐漸崛起並佔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這背後既有市場環境的變化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等因素的作用,也有車企自身戰略和執行力等方面的原因。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要想不成為銷聲匿跡中的一員,只有不斷創新,找準市場需求,才能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