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告: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中國汽車產業的飛速崛起,在海外市場得到廣泛暢銷的新聞也開始變得稀疏平常,這裡面有驚歎中國工業水平進步飛躍,有讚美中國汽車產品物美價廉。
在諸多喜報中,也會夾雜著一些不一樣的聲音。尤其在俄羅斯汽車市場,中國汽車往往面臨著兩極分化的評價。
前不久,俄羅斯知名汽車權威媒體《AUTONEWS》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國汽車的測試文章,其中對中國汽車的耐腐蝕效能、懸架表現、電子配件質量等問題做出了犀利評價,甚至認為中國汽車的一些表現不及歐洲車的1/3。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俄羅斯專家抨擊中國汽車質量差勁,並給出了不推薦購買的建議。
可中國汽車表現真的有如此差勁嗎?這些負面言論究竟是惡意汙衊還是客觀評價?對於中國汽車來說,俄羅斯市場究竟是一處寶藏還是一趟渾水呢?
中國汽車的大舉進軍
在不算遙遠的2021年,俄羅斯全年累計銷售166萬輛汽車,除了第一名的拉達和第八名的GAZ是俄羅斯本土汽車品牌外,榜單前十的其餘位置全部為歐日韓車企。同年中國銷冠哈佛以3.9萬的銷量排名第12,奇瑞位居第13,吉利排在第17,彼時的中國汽車品牌在俄羅斯尚未立穩腳跟。
但在2022年,俄烏衝突全面打響後,俄羅斯人鍾愛的雷諾、豐田、起亞、寶馬等外部品牌紛紛選擇退出俄國市場。上半年俄羅斯汽車產量驟降61.8%,新車全年銷量下滑58.5%,這一年的俄羅斯人甚至體驗到了三四十年前的前蘇聯式絕望感。
與此同時,一心想要實現出海銷售的中國企業,開始大規模接管俄羅斯現成的優質經銷商網路與市場。2022年,俄羅斯汽車市場新增了482家中國銷售門店。有人說這是赤裸裸的趁虛而入,但事實絕非如此,中國汽車在俄羅斯搶佔更多的實則是高階市場。
在俄羅斯本土汽車價格一路上漲,印度汽車品牌遲遲難以引進的背景下,品質優秀、價格實惠的中國汽車自然成為了俄羅斯消費者的首選。在此有一個冷知識,俄羅斯的汽車技術法規要求,其實要比德國還要嚴苛,這直接將一眾汽車品牌給拒之門外。
2024年俄羅斯汽車銷量前十五名排行榜中,拉達市場份額為28%,斷崖式領先第一。其次就是我國的哈佛汽車,市場份額佔比為12%。第三是奇瑞,銷量15.07萬,第四是吉利,銷量14.9萬。根據統計,這份前十五榜單中,中國汽車品牌獨攬11個席位,從小眾變為了大眾選擇,徹底站穩了腳跟。
中國汽車的一些問題
所謂樹大招風,在俄市場日漸擴大的中國汽車品牌,近兩年也遭受到了不少輿論上的指責。1月16日,俄權威汽車媒體《AUTONEWS》發表了一篇名為“哪些中國汽車生鏽最快”的測試文章。
俄權威機構Lamark 對17款中國汽車,26個不同地區、不同天氣的汽車耐腐蝕能力測試。並得出了有5箇中國汽車品牌的旗下新車,其金屬車身未進行防腐處理,在使用兩年後就會出現明顯金屬車身原件生鏽。為避免律師函警告,大家可以在下面的原文中自行翻譯得出這五個中國汽車品牌。
這份測試報告評出的紅榜中國汽車品牌有坦克、哈佛、長安、一汽、廣汽、吉利、奇瑞等等,其金屬元件的使用壽命均可達到4~5年。但在報告最後,《AUTONEWS》還貼心安慰俄羅斯汽車使用者,不必過於擔心中國汽車的耐腐蝕壽命,因為絕大多數的中國汽車製造商都給出了3~6年不等的防腐蝕保修期承諾。
以往的斯柯達、大眾、寶馬以及賓士等歐洲車企也曾進行過此類防腐蝕測試,並給出了更佳表現。Lamark總結評價道:歐洲汽車的金屬使用壽命為12年,某些增添防腐蝕塗層的車型會提升到22年,耐用期限最長可達到中國品牌的4倍。
俄羅斯汽車工程師協會大佬之一的布羅夫,對中國汽車就存在強烈抵制情緒。他曾數次在公開場合抨擊,稱中國汽車的質量遠遜於德國、日韓,在俄羅斯極端氣候下甚至難以做到正常行駛。還有一位俄羅斯自身車評人,在評測中國卡車北奔重汽時,毫不留情的指責道:中國汽車只會一味模仿,卻根本不知道如何完善改進,這個名為北奔重汽的品牌,甚至連車標都在抄襲賓士。
但在此還是要提北奔重汽辯解一句,北奔重汽所使用的是指南針式車標,針頭指向北是為了關聯企業名稱,又蘊含著朝向勝利一往無前的理念。因此這位俄羅斯車評人辛辣諷刺的評價,其實無形中也暴露了自己的無知。
看完了俄羅斯媒體與協會對中國汽車的評測,我們再來看看俄羅斯民間社會對於中國汽車的看法。據悉,目前中國汽車在俄羅斯計程車的佔比已經達到70%以上,廣大俄羅斯計程車司機在深度使用了中國汽車之後,給出了關於質量有待改進的提議。
某計程車公司指出,近七成的中國汽車在投入運營後,都出現了變速箱與發動機的問題。俄羅斯國家工業資訊局的資料顯示,中國SUV的維護成本在五年內會超出新車售價。計程車司機工會主席波羅科夫說:中國汽車的使用壽命後大概是15萬千米,而歐洲和韓國汽車的壽命一般在25萬~30萬之間。
但同時,莫斯科某計程車司機老闆謝爾蓋則給出了不同觀點,他表示:我的自用車奇瑞Jaecoo J7目前行駛了5萬公里,沒有出現任何問題,甚至連剎車片都沒更換過。但另一款尼桑車,在行駛兩萬公里後就需要更換變速箱,每個汽車製造商都有自己的問題需要改進。
去年十月,俄羅斯對本土1000多名中系車主進行了一次調研,結果65.3%的中系車主認為中國汽車的質量有待提高。但這能代表中國汽車質量不行嗎?答案是否定的。
中國汽車在俄羅斯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或者所謂質量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無法適應俄羅斯的惡劣低溫。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的奧伊米亞康村居民區最低溫曾一度達到零下71.2℃,而我國東北地區極限低溫也不過零下30℃。因此外部車型想要出口至俄羅斯,就需要針對低溫進行專業改造定製。
比如想實現低溫冷啟動與低溫長執行,就需要增加保溫材料的厚度,提升加熱片或加熱器的功率。但如此一來成本也會隨之提高,成本一旦提高就意味著終端售價的上漲,進而導致競爭力削弱。再者俄羅斯的汽車經銷商們也一致拒絕售價上漲,最終導致中國汽車的品質只能精準把控到這個程度。
有人會質問,那日韓與歐洲車型是如何做到常年暢銷、質量出眾的呢?問題在於這些品牌在俄羅斯市場紮根多年,擁有十分穩定的銷量和低溫零部件供應鏈,在成本控制上有充足的經驗和渠道。它們有能力對產品進行專業化定製,但目前中國汽車品牌尚未建立起成 熟的低溫零部件供應鏈體系,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去完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