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雨,編輯:小市妹
在DeepSeek光環的強勢照耀下,A股開年以後完全陷入了AI科技的狂歡。
然而,如果冷靜下來仔細思考今年的經濟發展,會發現消費其實才最應該站在舞臺的中央。
【產業有潛力】
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擴大內需提升到重點工作的首位,旗幟鮮明的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費。與此同時,2025年的地方政府兩會紛紛響應中央號召,在新一年工作規劃中對消費濃墨重彩。
把消費擺在突出位置,這並非一拍腦門的主觀決策,而是完全符合當下客觀發展規律的必由之路。
國內經濟向來有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目前出口因關稅捲土重來而高懸達摩克利斯之劍,投資和消費我方雖都能掌握戰略主動,但對比下來,投資對經濟的拉動效率要遠遜於消費。
中國經歷了連續幾十年的高強度固定資產投資,其結果是基建投資的回報率和邊際經濟效應均不斷走低,在《政府基建投資的財政乘數:基於DSGE模型的分析》一文中,作者明確指出政府基建投資的財政乘數已顯著低於1,也就是政府用於基建的投資增加1元,短期對GDP的拉動小於1元。
消費則完全不同。
中泰證券基於2024年9-12月的社會消費零售額分項和以舊換新財政補貼金額做過測算,發現財政用於以舊換新的補貼每增加1元,可帶動相關銷售增加約2.5-2.8元,按照社零到GDP最終消費支出0.75的係數折算,以舊換新的GDP平均乘數大約是2,也就是投入1元用於“以舊換新”最終可拉動2元GDP。
家電市場的表現最能反映這種刺激效果,根據奧維雲網的統計,在2024年9月以舊換新政策出臺前(2024年年初至8月25日),彩電、空調、冰箱冷櫃、洗(幹)衣機、熱水器、油煙機、燃氣灶等七大品類線上和線下的零售量同比分別增長5.0%和-10.0%,而在以舊換新政策落地後的第35周到第52周(8月26日-12月29日),這個資料分別飆升到19.1%和49.1%。
理解了這些,也就理解了為什麼政策對消費格外關照和重視。
2025年1月8日,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公佈《關於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國新辦新聞釋出會隨即對相關內容進行解讀,消費補貼政策迎來了歷史最大篇章。
根據平安證券的計算,2024年全年中央和地方以舊換新的投入總規模在1700億元左右,而中央財政最新部署的2025年首批政策資金已下達810億,假設這些錢按時間進度對應1.5-3個月的資金消耗,那麼2025年全年中央財政最終可能安排3240到6480億元的以舊換新補貼規模,預計拉動2025年社零同比增速1.3-2.7個百分點,這個資料相比2024年明顯上了一個大臺階。
把時間線拉長看,2025年甚至完全可能超過2010年,成為史上消費品補貼強度最大的一年。
2008-2011年政策補貼家電汽車等耐用品消費,兩大行業的基本面和股價均實現上行;2020-2021年發放消費券支援餐飲零售消費,白酒、家電龍頭和處在成長期的新能源車全部表現亮眼。
2025年,時代的鐘擺又一次指向了消費股。
【企業有價值】
2021-2024年,A股消費板塊連續四年走熊,長時間、寬範圍、大幅度的調整使得整個消費板塊的估值得到充分消化,跌出了價值,也跌出了拉昇空間。
以消費80指數(聚焦從消費板塊中精選出來的80家龍頭企業)為例,截至2024年Q3末,該指數整體ROE為11.38%,遠高於A股平均水平,可以說很有競爭力;其當前近五年PE(TTM)只有20倍左右,位於5%分位點上下,可以說又相當低估。具體到微觀企業層面,像格力電器這種企業的股息率已高達7.4%,秒殺以高股息著稱的銀行股。
隨著今年消費刺激繼續加碼,消費股的價值勢必還會抬升,其中家電、汽車和消費電子等受益補貼的產業是重中之重。
具體來看,考慮到汽車賽道的競爭烈度實在太大,短時間內恐難以有效釋放利潤,可以放在次要位置。家電應該重點關注,按照中金的測算,中性預期下2025年將有800-1000億的家電補貼,或許能保證家電零售大盤實現10%左右的增長。如果真能如此,龍頭家電企業可以輕鬆實現兩位數增長。
消費電子同樣有機可尋,在AI手機、智慧穿戴等新品類貢獻下,2024年以來全球消費電子出貨量明顯回暖。根據IDC的資料,2023Q3、2023Q4、2024Q1、2024Q2、2024Q3、2024Q4全球智慧手機銷量分別同比增長-0.1%、8.5%、7.8%、6.5%、4.0%、2.4%,同期全球PC銷量分別同比增長-7.6%、-2.7%、1.5%、3.0%、-2.4%、1.8%,中國的資料變化基本與全球一致。最新的補貼政策已將手機、平板、智慧手錶手環等消費品納入到支援品類,這無疑會對消費電子的復甦提供進一步支撐。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家電和消費電子領域的一些頭部公司過去幾年本身也在進化和進擊。比如家電產業的美的和海爾,前者成功開闢了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智慧建築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等B端新增長曲線,後者則在醫療和工業網際網路領域長驅直入;再比如消費電子產業是立訊和歌爾,分別將觸角伸進了新能源車和AR/VR,持續拓展業務增量。
總之,A股已經有一批具備價效比和吸引力的消費公司,這些標的在被冷落數年後很可能重新得到市場青睞,投資者理應對此有所準備。
對於想要均衡配置的投資者而言,也可以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基金來間接參與,比如A500ETF基金(512050)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其中既包括了成長性的新興科技公司,又有家電和食品飲料等穩健的消費公司。這裡需要多說一句,A500對標的是標普500,是目前為止最能反映A股全貌的指數,也是有史以來國內所有指數中最快達到千億規模的,備受市場關注和青睞,A500ETF基金(512050)更是異常火爆,截止到2月6日,該基金規模已高達202億以上,成交額持續位居同類第一。
一段時間以來,以AI為核心的科技公司不僅在資本市場風頭無兩,在整個社會也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人工智慧代表未來,再怎麼重視也不為過,這一點無可爭議。但是,僅就眼下的經濟而言,消費無疑是最應該被重視的,像家電和汽車分別都是萬億、10萬億級別的產業,其對宏觀經濟的牽動不是目前AI能比的。消費股站起來了,經濟也就拉起來了。
中泰證券的資料顯示,2020年-2022年中國公共消費率平均比全球水平低大約0.8個百分點,相比發達國家的差距還要更大,如果中國公共消費率能達到全球平均水平,那麼每年的公共消費將有萬億規模的提升空間。
2025,既要有科技革命宏大敘事,也要有柴米油鹽的人間煙火氣。
免責宣告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資訊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