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餘飛
01
水逆的太原
上一篇說到,廣州是頭部城市中最水逆的城市,經濟、樓市雙雙低迷。
如果換一個定語,將範圍圈定在省會城市中,那最水逆的城市,則非太原莫屬。太原的水逆,貫穿了2024年。
一季度,太原GDP為1205.22億元,較去年一季度減少了69.36億元。增量與增速,在主要城市中,均位居倒數第一。
上半年,太原的GDP為2462.79億元,增長1.6%。較去年上半年減少了72.29億元。無論增量、實際增速還是名義增速,在主要城市中均倒數第一。
前三季度,太原的GDP前三季度,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3896.37億元,增長1.0%。規模較去年三季度減少了101.7億元,減少量不僅在主要城市中最多,也是唯一增量為負的一個。在全國所有城市中,亦是最多的一個。
2024全年,太原GDP規模5418.87億元,相較於2023年減少了75.97億元,名義增速-1.4%,實際增速1.2%。
從資料來看,太原是主要城市(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省會與首府城市)中,GDP唯一減少的城市,其實際增速也是主要城市中最低。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太原統計局
太原背靠的山西省,同樣陷入了水逆當中。
去年一季度山西GDP較2023年同期減少了424.77億元,減少量位居全國第一。
上半年山西省GDP為11186.85億元,較2023上半年減少了501.71億元,是僅有的兩個GDP增量為負的省,減少量全國第一。
前三季度,山西省GDP為17532.53億元,相較於2023前三季度,減少了516.84億元,名義增速-2.86%,減少了全國第一,且是全國唯一一個GDP增量為負的地區。
2024全年山西省GDP為25494.6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3%。這一規模相較於2023年減少了556.31億元,是全國唯一一個GDP減少的省級行政單位。
名義增速-2.1%,實際增速2.3%。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各省市自治區統計局
02
太原經濟收縮背後
從資料來看,2023年前三季度太原的GDP就出現了增量為負數的情況,2023年年底雖然扭轉了,但全年GDP增量也只有2.57億元,增速在主要城市中位居倒數第四。
正因如此,2023年年末太原很識趣地將晉級萬億城市的時間表後延了。
在此之前,太原定下的晉級萬億時間是到2025年,太原省會城市首位度大幅提升,經濟總量邁向萬億元。
來源:太原市政府
2023年11月份太原發布行動方案,將時間推遲至2 027 年,這是太原對現實的妥協,畢竟宏觀大環境如此,失速的太原,根本無法完成原先預定的目標。
2024年的GDP則連著四個季度收縮,增速排名墊底,這背後是哪出了問題?
問題有很多,房地產、投資、工業都是難題。
第一,固定投資。
太原統計局公佈: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下降1.6%,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0.5%。
全年具體資料沒有公佈, 但可以從其公佈的前八個月資料中找到草蛇灰線。
太原統 計局披露,前8個月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下降5.0%,降幅比前7個月擴大0.6個百分點。從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下降30.5%;第二產業投資增長34.7%;第三產業投資下降14.1%。
三大產業,無論是第一產業(農林牧副漁業),第二產業(廣義工業),第三產業(廣義服務業)固定投資都在下降。
固定投資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這一馬車失速,必然影響太原本就羸弱的經濟。
第二,房地產。
太原是一個特別依賴房地產經濟的城市, 房地產投資是太原市固定投資的大頭。
太原市統計局公佈的2023上半年資料顯示,房地產開發投資佔全市投資的比重為37.0%;下降14.0%,降幅比一季度(下降19.9%)收窄5.9個百分點。
2023全年來看,太原發布披露,房地產開發投資降幅比上年明顯收窄。2023年,房地產開發投資佔全市投資的比重為38.7%;下降5.6%,降幅比上年收窄13.0個百分點。
在投資下滑的背景下,全年房地產投資依舊佔太原全市固定投資超三分之一,可見房地產冷場對太原經濟的影響。
這是2023年影響太原經濟的重要因素之一。
到2023年,太原沒有披露前三季度房地產投資資料,不過前7個月的資料來看,房地產投資回暖,對太原的經濟增長,還起到了拉動作用。
資料顯示,前7個月,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佔全市投資的比重為40.4%,比上年同期提高2.5個百分點;增長2.0%;拉動全市投資增長0.7個百分點。
第三,工業。
工業和固定投資一樣,是影響其2023年至今經濟式微的直接因素。
2023年前三季度太原GDP收縮的時候,其第二產業(廣義工業)增加值1577.39億元,僅增長1.3%,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也僅增長1.0%。
去年連著四個季度GDP收縮,又是個什麼情況?
2024年一季度,太原第二產業增加值433.40億元,下降0.2%,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2.7%。
2024上半年,太原第二產業增加值952.95億元,增長1.7%,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0.5%。
2024前三季度,太原第二產業增加值1482.24億元,增長0.6%,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1.0%。
2024全年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0.2%,總算是扭轉了跌勢。
太原沒有披露哪些具體產業在下降,只是公佈了一些仍在增長的產業。
不過,太原本就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產業,這個曾經的氣運之子,如今早已氣運不再。
曾幾何時,太原風光無限,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
春秋末期,韓虔﹑趙籍﹑魏斯聯手滅掉了不可一世的智氏,進而三家瓜分了晉國,拉開了戰國序幕,山西太原就是故事的發生地,當時叫晉陽。
之後的山西依然星光燦爛,晉商、走西口這些詞,都成為了當時的一種現象。
曾令世界仰視的大唐,興盛於西安、洛陽,但龍脈在太原。
當然,南宋以後,由於整個的經濟重心南移,山西和太原一度落寞。但是很少人知道,近代的山西其實是中國最富庶地區之一。
關於山西近代的富庶,著名學者餘秋雨在其著作《文化苦旅》節選《抱愧山西》中,披露:
在上一世紀乃至以前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中國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們現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區,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紀初(指20世紀初),山西,仍是中國堂而皇之的金融貿易中心。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裡那些比較像樣的金融機構,最高總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遙縣和太谷縣幾條尋常的街道間,這些大城市只不過是腰纏萬貫的山西商人小試身手的碼頭而已。
進入新中國,山西與太原憑藉著煤炭資源,依舊成為了氣運之子。
因為工業優勢和能源優勢,“一五”期間國家156個重大工業專案有11個落戶太原。
比如,太原第二熱電廠、江陽化工廠、興安化學材料廠都建在北部工業區;大眾機械廠、汾西機器廠、晉西機器廠建在河西中北部工業區;太原化工廠、太原製藥廠、太原一電廠都建在河西南部工業區等,從而形成了如今太原的“工業圍城”的基本格局。
這之後的太原基本就是按照北方重工業城市進行規劃,主要發展煤炭、電力、冶金、機械、化工為重點的能源化工專案。
在煤炭產業最輝煌的時候,山西和太原都曾無比風光。 資料顯示,1985年,太原的GDP為44.21億元, 位居中部第四,高於 南昌 、合肥。當時在全國排名第34位。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各城市統計局
而如今,在中部省會中長期墊底,全國排名也即將掉出前50。
太原的式微,其實就是最近十年的事情。
在2008全球金融風暴以及2010年之後的產能收縮,煤炭價格大跌,讓山西失速。
資料顯示, 2012年國內39家煤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明顯下降,利潤總額和淨利潤均創5年最低,33家淨利潤增長率為負值,佔全部煤炭上市公司的85%。
而作為以煤炭以及煤炭的衍生產業(煤焦、電力、冶金、化工和建材)為支柱產業的太原,自然受影響不小。
這一次陣痛給太原乃至陝西上了一課。顯然,一座城市一個地區,如果永遠坐在資源財富之上,躺著過日子,總有一天會坐吃山空。
而且,單一的產業鏈在對抗時代的不確定性時,極其脆弱。
在這種背景下,以太原為首,整個山西都開啟了產業轉型。
據《山西日報》報道,2006年到2009年,太原市先後否決332個不符合產業政策的專案,關停、取締777個汙染企業和落後生產設施、專案,90座9萬噸以下煤礦關閉重組工作全部完成,四個主城區全面退出煤炭和黏土實心磚產業。
與此同時,太原的電子資訊產品製造業、網際網路資訊、系統整合軟體、資訊服務、大資料、物聯網都在快速發展當中。
太原在其“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做強做優新一代資訊科技、高階裝備製造、新材料合成加工、高品質消費品這4大新興產業。
然而,轉型何其難?一個城市的產業想要成功轉向,不是發發檔案就能夠的。營商環境需要改變,思維需要改變,這些不改變,產業和人才怎麼會到來?
從太原 統計局公佈的資料來看,2022年太原 目前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 傳統產業已經佔據大頭,佔比 56.6%。 非傳統 工業 增加值佔比 43.4%。
在轉型路上,太原值得稱道的一點,就是重拾電子產業,誕生了一個千億產業,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這一產業2021年的總產值1232億元,是太原兩個千億產業之一,另一個是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儘管新壯大起來的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成為了太原最強的產業,但這個最強產業相比於其他主要城市,微乎其微。
在這一產業上的霸主,是深圳。
2022年深圳的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產值2.56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一。其次是蘇州(1.2萬億),東莞第三(1.1萬億)。
只能說太原重振這一產業太晚了,這一產業的強城格局早就已經形成,太原連一杯羹都很難分到。
而且,趕巧不巧,偏偏又碰上了中美博弈之下的產業轉移時代,讓太原剛剛興起的這一產業,遭受了不小衝擊。
比如2020年才興起的計算機整機生產產業,2020年產量為13.11萬臺,2021年增至25.27萬臺,2022年只有4.73萬臺。2023年大漲,達到了27.71萬臺,但絕對數量依舊低得可憐,和東莞、重慶動輒幾千萬臺、上億臺沒法比。
03
太原需要做好四件事
想要走出水逆, 太原未來需要做好四件事情:
第一,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
過去過度依賴房地產經濟、依賴房地產財政的城市,在這一波房地產調整當中,基本都陷入了水逆,被房地產反噬。
比如我寫到過的南寧、昆明、佛山(諸多產業與房地產深度捆綁)還有第一省會廣州。
第二,在繼續壯大升級傳統工業的同時,要不斷佈局新興產業,改變產業單一、薄弱的特點,才能增強自身的抗壓能力。
儘管路途坎坷,但這條路必須堅持走下去,黃河水不能倒流。
第三,整肅營商環境,築巢引鳳。
除了繼續堅持產業轉型外,太原的營商環境需要整肅,需要增強民營經濟的比重。
2020年,太原民營經濟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還不足40%。山西民營企業100強,太原只有13家企業上榜,且無一問鼎前十。太原10強企業中,民營企業只佔了3席。
第四,堅定不移走強省會路線。
這一點,是山西省需要做到的。
在分析強省會路線好還是均衡發展路線好的文章中,本號明確強調過:
強省會與均衡發展,無所謂好壞,適應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或者可以這樣說,強省會與均衡發展,只是地區發展不同時代、不同實力的需要。
一言以蔽之,強省會與均衡發展,都是時代選擇的結果。
改革開放之後,沿海作為對接世界的第一線,思想率先解放,產業率先崛起,而中西部則要慢一拍乃至兩拍。
產業崛起的沿海,瘋狂吸引內陸人口。內陸地區為了抵禦這種虹吸,只有將有限的政策、資源傾斜給省會或首府,壯大省會與首府,才能對沖這種虹吸。
此外,強省會的另一個作用在於,省內能夠有城市躋身一流城市,去爭奪頂端資源。
對於內地經濟弱省來說,強省會是最好的發展模式。 一個省要提升存在感,必須讓省會出圈。 只有省會出圈,才能在頭部城市中卡位,為省內爭取到好的資源。
如果連一個能打的都沒有,資源也會繞道而行,中部的山西、江西皆如此。
山西早就提出了強省會路線,但執行效果同樣不如意。而且,山西還提出了長治這個省域副中心,準備分權發展。
不僅山西,像廣西、貴州、甘肅、雲南、江西這些弱省,也劃定了省域副中心,當然有些不是省內自己劃定的,而是發改委欽定的。
本號早就強調過,強則兼顧、弱則核心。
對於廣西、雲南、甘肅、山西、貴州、江西等 這些省與自治區的省會與首府,GDP尚未過萬億,自身還沒有壯大起來,走強省會與強首府路線更妥當,先把省會與首府的武功練好,等到能打時,才是尋求均衡的時機。
否則,只能是大家一塊窮。
原創不易,辛苦動一動你的小指頭,在文章右小角點個在看、點個贊。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
轉載、廣告投放、加讀者群,加微信:593594349(備註來意,否則不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