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春季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將印度2025財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值下調至6.5%,並表示:近年來,這個GDP增長率在全球大型經濟體中領跑的新興發展中國家。
正在面臨巨大的發展壓力,提醒有風險
IMF認為,印度經濟發展較為依賴農業,而農業部門的生產一方面取決於天氣,風調雨順了,拉動GDP上漲的貢獻率就較高,反之就是不可忽視的拖後腿因素。在全球主要大型經濟體中,印度非常依賴農業。
但可惜的是,印度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高度滯後,大米、大豆等農作物的出口潛力已經釋放殆盡。除非印度當局願意花費巨資來完善水庫、新修水利、擴大化肥等肥料的產量,否則上限就是如此了。
目前為止,印度在農業領域的大規模投資沒有看到跡象。這不是說,農業就不發展了,而是說:在經濟規模有限的背景下,農業貢獻率可以較高。但當GDP變大後,農業若不實行現代化,這個動能就會逐步減弱。
若曾經的一個重要發展動能的貢獻率逐步走低,印度經濟的整體增速必然會放緩,不會有往年那麼高了——猶如我國的房地產萎靡帶來的衝擊,傳統產業的硬著陸導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至5%附近。
對印度這樣的農業國而言,農業能否實現現代化,將直接影響後續數十年的整體發展趨勢。IMF因此預測印度2025財年的GDP增速會放緩至6.5%,印度Canara Bank機構的預測更是隻有6.4%,難以超過7%了。
其次是製造業,在供應鏈去中國化的推動下,印度曾接納了眾多投資者,獲得了意料之外的發展機遇,但他們過於強調短期利益,非常忌諱外商將收益流回國內,而且還想佔為己有。
再加上各地官員的腐敗、工人罷工等因素的影響,外資在繼續流入的同時,也在快速的外流。這導致印度的工業化程序遠遠落後“同樣是因為供應鏈從中國外溢而發展更為快速的越南”。
印度Canara Bank首席經濟學家預計,製造業增長速度預期將由9.9%下降至2024財年的5.3%。他呼籲印度當局拋棄短期思維,不要將外商分成三六九等,應像越南那般充分接納中國的產業溢位。
在2月5日的外匯市場,盧比兌美元匯率為1美元兌87盧比,處於數年來的最低點。印度專家認為,這裡面就有外資大幅外流的影響。他們還提到:之前流入的外資,已到了收割期了。
以股市為例:去年10月份,海外機構投資者淨拋售了近10000億盧比的印度股票,創新高;今年1月份,海外機構投資者淨拋售了近8000億盧布的印度股票。以前的做多機構,現在做空因素上升了。
這些投資者是春江水暖鴨先知裡面的那個“鴨”,資本已經嗅到印度經濟出現了階段性的頂點,他們先將收益落地為安了。儘管印度的發展潛能還是很大,未來的走勢不容忽視,但國際社會越來越看到了風險。
沒關係,可以繼續修改GDP的演算法
年均增速由之前高峰時候的超過7%、接近8%的成績,降至6%區間,南生認為:這依然是一個相對較好的成績,繼續超過中國,全球大型經濟體中“GDP增長率的第一名,還是握在印度人手中”。
但西方國家喜歡對比,印度人也喜歡以中國作為參考。在中國GDP與如今的印度差不多的時候,中國經濟增長率經常超過10%,8%都算是偏低的。但印度卻連8%都難以實現,可能會跌破7%。
2024年第三季度,印度GDP增速更是暴跌至5.4%。偏愛印度的人說,這個增速還是超過中國了2024年三季度嘛。但更多人說的是:雖然印度經濟活躍度依然很高,但遠不如中國“同體量的時代”。
換言之,印度的發展上限大機率無法達到中國的高度。在中國人行,我們也能行的慣性思維下,減速這是莫迪等政客難以接受的。南生建議,還是將以前的那個辦法,也就是修改GDP演算法,再幹一次吧。
莫迪剛剛上臺時,不就是將印度GDP演算法由曾經的生產法改為“以支出法為核心的綜合演算法”了嗎?將農家肥按比例折算成化肥,將貧民窟的茅屋按比例折算成房地產,都可以繼續最佳化嘛。
南生曾以2024年第一季度為例,引用了印度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國民經濟核算報告,裡面有采用完善後的GDP核算規則下的資料,也公佈了原來的生產法規則下的數值,兩種規則下的差額超過10%。
規則還可以繼續完善嘛,美國商務部曾分析了“居民家庭自我勞動,也是家務如何算入GDP”的問題。請注意,美國是在研究,但並未正式算入。印度可先落實,給全球人民打個樣。本文由南生撰寫,歡迎轉發、評論、留言、分享和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