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風吹草動,為防失聯,煩請各位同步關注一下我的備用小號“飛箭財經”↓
作者:餘飛
01
唯一負增長的經濟特區
曾經和深圳、廈門、珠海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如今GDP只有深圳的11分之一,廈門的39%,最關鍵的是,今年前三季度,這座城市的GDP還負增長了。
它就是汕頭。
根據汕頭統計局披露:
2024年前三季度我市地區生產總值為2279.3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下同),同比下降1.9%。
GDP規模較去年前三季度減少了19.96億元,名義增速-0.87%,實際增速-1.9%,是五個經濟特區中GDP唯一負增長的城市,也是廣東21個城市中唯一負增長者。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各城市統計局
事實上,這幾年汕頭的經濟增速都不咋地。
2020年與2022年黑天鵝影響最嚴重的兩個年份中,汕頭的GDP增速分別只有2%和1.3%。去年恢復至4.2%,仍低於全國增速5.2%一個百分點。
來源:汕頭市統計局
進入2024年,一季度便開始跳水。一季度汕頭的GDP增速只有0.2%,上半年增速只有0.1%。
關鍵問題來了,汕頭經濟增速為何水逆?
恰如我多次說到的,對於一個城市來說,所有問題的根源都是經濟問題,而所有經濟問題的本質都是產業問題。
從資料端來看,引發汕頭經濟負增長的直接原因,與廣州、佛山經濟水逆的原因一樣,都是出口、工業、房地產跳水,但本質是這座經濟特區,從1980年至今,沒有建立起紮實的產業基礎。
02
出口、工業、房地產跳水
先看房地產情況。
根據汕頭市統計局披露的資料來看,去年汕頭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318.14億元,比上年下降15.8%,2022年下降了22%。今年前三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了25.1%。
從商品房銷售角度,也能看到汕頭市房地產的冷卻情況。
去年,汕頭市商品房銷售面積3663.011萬平方米,同比2022年下降了9.7%,相比於2017年高點時期的639.58萬平方米,下降了43.2%。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汕頭市統計局
對於弱小城市來說,房地產佔其經濟的比重非常大,房地產一旦冷卻,其經濟增速放緩,勢在必行。
最關鍵的是,汕頭不僅房地產在下行,工業和出口也在跳水。
汕頭統計局披露的資料顯示:
工業方面,前三季度第二產業(廣義工業)增加值下降8.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18.2%。一季度汕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13.2%,上半年下降16.8%。
出口方面,一季度汕頭出口增長2.7%,上半年出口下降19.8%,前三季度出口下降12.4%。
這兩者跳水的背後,其實反映出的問題,便是產業薄弱。
在前兩天分析佛山經濟水逆的文章中,我就說過,表面上看佛山是工業重鎮、製造業強市,但從產業結構上看,佛山仍是一個加工廠性質的城市,仍以機械裝置、小家電為主要產業的城市。
相比於佛山,汕頭就更沒有底氣了。
不僅工業實力非常弱,也沒有拿得出手的產業。
2023年,汕頭的全部工業增加值只有1284.94億元,只有深圳工業增加值的十分之一。
工業第一城深圳,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818.61億元。工業十強城市廣州,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145.89億元。
從工信部劃分的41個工業大類來看,千億產業中汕頭一個都沒有,只有9個百億產業。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汕頭市統計局
而這些工
業,前三季度基本都在下降,尤其是汕頭的當家產業——紡織服裝、服飾業——下跌最厲害,同比下降了43%。
當然,全國擁有千億產業的城市
也不多,絕大多數低能級城市都沒有千億產業。
但作為當年與深圳同時起跑的城市,還是得和深圳比一比。
全國擁有萬億產業(說的是單個產業,不是產業叢集)的城市,只有深圳、蘇州和東莞,且都是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深圳是2.56萬億,蘇州是1.2萬億,東莞是1.1萬億。
深圳擁有7個千億產業,其中一個萬億城市,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深圳市統計局
蘇州擁有11個千億產業,其中1個為萬億產業。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蘇州市統計局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東莞市統計局
廣州擁有6個千億產業。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廣州市統計局
成都擁有5個千億產業。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成都市統計局
南京擁有6個千億產業。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南京2023年統計年鑑
誠如我在分析三四線城市的時候強調過的,中國的城市發展基本都依賴政策,而且過去十幾二十年,好的政策都給到了中心城市。好的產業省會優先,優質的教育、醫療、公共交通等資源,也是省會優先。普通的三四線城市,根本分不到一杯羹。
這是汕頭產業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產業無法厚實,與汕頭自身的營商環境也有很大關係。
03
同一身份,不同的命運
同為經濟特區,為何汕頭成了吊車尾,難以發展起來?有地理因素,有營商環境因素。
第一,地理因素。
1980年,中央同時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四個城市設立國家經濟特區,這四個城市也是最早的一批國家經濟特區,後來海南獨立成省也被設立為國家經濟特區。
然而40多年過去,5個國家經濟特區滄海桑田,只有深圳發展得最成功。深圳從當年的小漁村,一躍成為了如今的國際化大都市。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各城市統計局
深圳的崛起,離不開香港的賦能。由於距離近,改開之初,香港大把的投資資金湧入內地,深圳便是第一站。除了資金外,還有制度、規則等,也在不斷湧入深圳。比如土地財政制度、賣樓花等,都是深圳從香港引進,然後才向全國普及。
當年支援四個經濟特區發展,中央方面只給政策,腰包裡沒有錢支援,本著試驗的目的,任由它們發展。
廈門、汕頭和珠海,在客觀條件上,比深圳差太遠。珠海雖然也有澳門毗鄰,但澳門的體量太小了,根本帶不動珠海發展,而香港,早就是盛名全球的金融中心。
廈門對面雖然是臺灣,但臺灣孤懸海外,對廈門的發展並沒有帶來幫助。汕頭,更是啥幫手都沒有。
而且,珠海好歹在珠三角這個國內三大頂級城市群之一的群內。
廈門周圍有泉州相互協作。汕頭則是遠離了一切可以依賴的幫手,沒有任何資源可以利用。
此外,深圳、廈門還有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頭銜加身。
之所以選擇在汕頭設立經濟特區,是因為潮汕地區特殊的人脈和海外資源。但最後沒有料到的是,潮汕地區曾經的發展模式,反倒限制了它的發展。
第二,潮汕人的家族發展模式與排外情結。
在潮汕地區,關係和交情十分重要,私人商業利益和商業關係常常把公共利益置於不顧,商業行為中的不正之風甚至有時超越了法律規定。 各領域都普遍存在著家族化和血緣化現象。
潮汕文化存在兩面性,對外極具開拓精神,族群內部也重視相互幫助。但對外地人來說,這個文化則有顯著的地域性和封閉性。
這種家族式的發展模式,讓外人和外來資金很難融入,錯失了很多吸引外部資金的促進其發展的機會。
當然,體現潮汕營商環境 不足的案例,繞不開當年的一場大火。
上世紀90年代至新世紀初,騙取出口退稅的風潮在潮汕一些地區愈演愈烈。據媒體報道,當時,僅在潮陽、普寧就搗毀了18個印製假增值稅專用發票的地下印刷廠。查獲的假增值稅專用發票,用6輛卡車還沒拉完。中國造幣公司對查獲的11萬份商貿企業的進項發票進行了鑑定,證實其中80%是假票。
南方都市報曾報道,粵東騙稅大案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金額最大、作案最為瘋狂、涉案人員最多的“世紀稅案”。
騙稅案爆發後,國內十幾個省市宣佈中斷和潮汕地區的經濟合作,由於信用度急劇下降,潮汕地區的經濟發展明顯慢下來了。
“騙稅案”極大動搖了海內外投資者對汕頭的信心,不少企業外遷,招商引資工作困難重重。
第三,潮汕地區一分為四,帶來了負面效應。
80年代時,汕頭市管轄整個潮汕地區,是粵東地區的中心城市。1991年,汕頭被拆分成汕頭、揭陽、潮州三個市,與當時設立不久的汕尾組成了潮汕四市。
潮汕地區“一分為四”產生了明顯負面效應:行政壁壘帶來空間的割裂和資源的分散,不利於整合資源健康發展,不利於海內外潮汕籍人士的合作。
被拆分後的汕頭作為經濟特區,逐步被深圳、珠海兩個特區兄弟超越,“輻射粵東”的能力被大打折扣。以至於現在汕頭、揭陽、潮州三市在廣東省內經濟排名靠後。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各城市統計局
對於這次拆分,潮汕地區的人民一直耿耿於懷,所以在潮汕民間這些年呼籲合併三市,並提議將汕頭提升為副省級城市的聲音,越來越大。
2013年1月,時任廣東省人大代表、潮州市長李慶雄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支援三市合併,而且建議三地合併後,儘早向國家爭取升為副省級城市。”
2020年,網友在人民網留言板建言。
在如今行政區劃調整難度越來越大的當下,這個建議,很難變成現實。
汕頭想要走出泥淖,唯有自救。改變其營商環境,此外充分利用其在潮汕地區廣佈南洋的優勢,充分吸引在外的潮汕華僑資金投入,幫助家鄉建設,才有可能重新振作起來。
儘管很難,但別無他法。
寫在最後:最近在與一家機構合作,可以幫助內地居民辦理香港身份。
該機構總部位於香港,在全國各地擁有分支機構,深耕香港本土教育與身份規劃領域9年,從K15、本碩博全面覆蓋全港各級教育資源,從前期申請、過程輔導到結果落地,一站式全程陪伴,同時還為客戶提供從商務、置業、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多項在港後續服務。真正的做到了為客戶保駕護航,滿足客戶從家人到家業、從生意到生活、從當下到世代的全方位需求。
(非誠勿擾,有需求的讀者,可以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加微信諮詢詳情)
原創不易,辛苦動一動你的小指頭,在文章右小角點個在看、點個贊。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
轉載、廣告投放、加讀者群,加微信:593594349(備註來意,否則不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