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現象:資金湧入啟用板塊熱度。2月6日,A股AI眼鏡概念股集體爆發,板塊指數單日漲幅超5%,雲天勵飛-U、宇瞳光學、等個股漲停,光弘科技、弘信電子等漲超10%。主力資金單日淨流入超24億元,歌爾股份、歐菲光等產業鏈龍頭獲資金重倉佈局。這一現象背後,是產業技術突破、巨頭密集入局與市場需求預期三者的共振。
核心驅動:端側AI革命引爆硬體迭代,技術突破:模型輕量化與硬體協同DeepSeek-R1等高效能推理小模型的推出,解決了端側裝置算力瓶頸,使AI眼鏡等硬體能本地化執行復雜演算法。例如,雷鳥V3眼鏡搭載通義千問大模型,實現實時翻譯、智慧拍攝等功能,驗證了“AI+AR”的可行性。
巨頭入局:2025年“百鏡大戰”倒計時全球科技巨頭爭相佈局:Meta的Ray-Ban銷量突破百萬臺,小米官宣眼鏡官博並計劃推出新品,、百度、三星等均計劃2025年釋出AI眼鏡。國內阿里雲與雷鳥的戰略合作、百度小度AI眼鏡的推出,標誌著大模型與硬體的深度融合。
需求潛力:從專業場景到消費級爆發據Wellsenn預測,2025年全球AI眼鏡出貨量將達400萬副,教育、醫療、直播(如康冠AI互動眼鏡)成為核心場景。Meta產品單價降至299美元,國內閃極科技、雷鳥等定價下探至千元區間,消費級市場滲透加速。
產業鏈掘金:光學、晶片與代工環節受益
上游技術壁壘環節
光學顯示:光波導技術(水晶光電)、微顯示模組(宇瞳光學)是關鍵;
晶片與感測器:端側AI晶片(瑞芯微)、環境感知感測器(歌爾股份)需求激增。
中游製造與代工歌爾股份、領益智造等頭部代工商承接Meta、小米等訂單,產能利用率提升。
下游應用生態實時翻譯、AR導航、健康監測等AI功能推動軟體服務商(如中科創達)接入硬體生態。
風險與挑戰
技術成熟度:續航、散熱、佩戴舒適性仍需突破,如谷歌Glass曾因體驗問題折戟;
市場競爭:價格戰風險顯現,Meta、小米等低價策略或擠壓中小廠商利潤;
隱私爭議:攝像與資料採集功能可能引發監管收緊,如歐盟對AI可穿戴裝置的合規審查。
投資邏輯:聚焦技術領先與生態協同標的
短期看事件催化:小米、蘋果等新品釋出時間表或引發板塊波動;
中期看技術卡位:具備光學、晶片自主技術的企業(如水晶光電、瑞芯微)護城河更深;
長期看生態整合:與頭部大模型廠商深度繫結的硬體商(如雷鳥創新合作阿里雲)或成贏家。
未來展望:從“工具”到“入口”的顛覆性價值AI眼鏡作為“無感互動”終端,有望替代手機成為下一代人機互動核心,撬動萬億級智慧穿戴市場。當前的投資熱潮,實則是對“空間計算時代”的提前押注。AI眼鏡不僅是科技巨頭的競技場,更是中國產業鏈升級的縮影。在“端側AI+AR”的融合趨勢下,具備技術沉澱與生態整合能力的A股企業,或將在全球產業變局中佔據關鍵席位。然而,投資者需警惕概念炒作與業績兌現間的落差,聚焦真正具備量產能力與場景落地優勢的標的。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小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