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告: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中國汽車在俄羅斯市場曾經一度風光無限,一路高歌猛進,市場份額逼近70%,可2024年年底開始,形勢急轉直下。
俄羅斯看到中國汽車賣得這麼火,心裡就開始琢磨了:不能光成“接盤俠”,得扶持自家產業,於是開始制定各種限制政策。
難道中俄汽車貿易的“蜜月期”就此結束,中國車企又該如何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寒流”?
中國汽車盛極而衰
2024年底中國汽車在俄羅斯市場可謂是紅旗招展,68%的市場份額,數字聽著就讓人振奮。
大街上跑的,十輛車裡就有將近七輛是中國品牌,比國內某些地方的佔比還高,自主品牌裡的“扛把子”們,那更是賺得盆滿缽滿,訂單接到手軟。
就拿當時的資料來看,哈弗牢牢佔據了12.08%的份額,奇瑞緊隨其後,也有10.07%,吉利也不甘示弱,拿下了9.8%。
可惜好景不長,盛極必衰的戲碼在2024年底就上演了,從11月份開始,這些中國品牌的銷量就出現了肉眼可見的下滑。
奇瑞整體銷量雖然只下滑了2.2%,但它旗下的歐萌達就比較慘了,直接跳水30.7%,也跟著往下掉,跌了5.3%。
就連一直表現穩健的吉利也未能倖免,下滑了3.8%,明明之前賣得那麼好,這下突然熄火了,原因也很簡單。
成本越來越高,價格上去了,俄羅斯消費者怨聲載道,車子自然也就有點賣不動了。
俄羅斯的“保護傘”
要說俄羅斯限制中國汽車進口,其實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早在2010年普京就玩過這麼一出。
當時他就宣佈要提高外國汽車的進口關稅,目的很明確,就是想逼著那些國際汽車巨頭們在俄羅斯建廠。
結果那一年中國對俄羅斯的汽車出口直接暴跌了96.5%,十分慘烈,這其實已經給後來的故事埋下了伏筆。
俄羅斯是鐵了心要發展自己的汽車工業,不想一直當“冤大頭”,時間快進到2023年,隨著中國汽車在俄羅斯市場份額的不斷攀升,俄羅斯終於坐不住了。
2023年10月1日起,俄羅斯修改了平行進口車的規定,新規一出,十多個中國品牌都被踢出了平行進口的名單,進口流程變得更煩瑣,成本自然也就上去了。
第二招,是“堵漏洞”,2024年4月1日,俄羅斯聯邦政府第152號法令正式實施。
這個法令更狠,直接規定,以前那些從中國繞道中亞國家再進入俄羅斯的平行進口車和二手車,通通都要補齊該交的稅費。
第三招,也是最狠的一招,叫作“提高回收費”,從2024年10月1日起,俄羅斯對進口汽車和掛車裝置的回收費平均提高了80%。
但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費用最終還是得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進一步推高了中國汽車的價格,導致俄羅斯消費者就沒那麼愛買中國車了。
俄羅斯為什麼要出臺這些限制政策,說穿了就是為了保護自家的汽車工業,他們不想僅僅成為中國汽車的“傾銷地”,更不想自己的市場被外國品牌完全佔據。
中國車企的“俄羅斯困境”
要說在中國車企裡,目前在俄羅斯做得最好的,還是長城旗下的哈弗,早在衝突事件發生之前,就在俄羅斯圖拉州建了一個工廠。
很多中國車企不是沒想過在俄羅斯建廠,但仔細一琢磨,這風險實在太大,讓人望而卻步。
地緣政治風險懸在頭上,國際形勢瞬息萬變,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萬一哪天又出個什麼么蛾子,之前投進去的鉅額資金可就打水漂了。
建個汽車廠不是小數目,幾億美元砸進去都是很正常的,而且回報週期還長,十年八年都是常事,這要是中途出了岔子,哭都沒地方哭去。
俄羅斯市場就這麼大,容量有限,一年撐死了也就賣個一百多萬輛新車,這對於中國車企動輒百萬輛的產能來說,還真不夠塞牙縫的。
像一汽之前就雄心勃勃地計劃在俄羅斯生產紅旗H9,結果調研之後發現,俄羅斯的高階車市場太小了。
一年也就賣個十萬二十萬輛,根本撐不起紅旗的生產規模,最後只能無奈放棄,建廠是為了賺錢,要是市場消化不了這麼多車,那建廠還有什麼意義。
最讓人頭疼的一點,就是俄羅斯的地方保護主義,在俄羅斯做生意,那真是步步驚心,一不小心就可能掉進坑裡。
之前就有一箇中國車企在俄羅斯的經銷商突然宣佈破產,結果導致這家車企損失了超過3億元人民幣。
而且就算去打官司,俄羅斯法院也不一定站在你這邊,這種事情一出,誰還敢輕易去俄羅斯建廠。
所以為了規避風險,很多中國車企之前都採用CKD模式,也就是把零部件從國內運到俄羅斯,然後在當地組裝。
這樣可以省去一部分建廠的成本,也能靈活應對市場變化,但現在俄羅斯的政策越來越嚴格,連CKD模式都受到了限制,中國車企的處境就更加艱難了。
明算賬時代
那麼面對俄羅斯的“保護傘”,中國汽車在俄羅斯的未來會走向何方,是繼續堅守,還是另尋出路?
其實中俄兩國在汽車貿易領域的合作博弈,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雖然兩國關係友好,但“朋友”歸“朋友”,生意場上還得“明算賬”。
俄羅斯有自己的利益訴求,發展本土汽車工業是他們的長期目標,不可能永遠為外國品牌敞開大門。
中國車企也要認清現實,不能一味地依賴俄羅斯市場,要做好多元化佈局,未來,中國車企需要調整在俄羅斯的市場戰略。
一方面,可以加強和俄羅斯政府企業的溝通,尋求合作共贏的解決方案,比如可以探討更靈活的合作模式,例如技術轉讓、合資建廠等等。
既能滿足俄羅斯發展本土汽車工業的需求,又能保證中國車企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積極開拓其他市場。
結語
歸根結底,在全球經濟格局不斷變化的背景下,“親兄弟也要明算賬”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
國家之間也好,企業之間也罷,合作的基礎是互利共贏,而不是單方面的付出,中國車企需要認清這一點,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