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洲保衛戰”告一段落!
ST股裡故事多。
2月7日,*ST同洲在訊息催化下上演了一出地天板,引得路人側目,老股民“捶胸頓足”。
啥訊息呢?
原來,*ST同洲催收貨款有了新進展。
2024年9月份,重慶某公司向同洲電子購買IB網絡卡和高效能伺服器主機,貨值近4億元。
然後就是常見的拖欠貨款戲碼。說是拖欠,其實也沒隔多久,9月9日、9月26日簽署了兩筆訂單合同,11月12日就對簿公堂。
間隔兩個月都不到,隔壁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看到,肯定會笑同洲電子沉不住氣,畢竟他們可是動不動就3+6(三個月賬期,六個月承兌匯票),每年還要被“價格磋商”。
不討薪,就退市
那為什麼*ST同洲這麼急著要錢呢?
原因在於,這筆錢如果沒能在2024年四季度及時到賬,那麼*ST同洲很大可能將在2025年從大A“黯然退場”。
圖片來源:股吧
早在2023年,*ST同洲的淨資產就已經是負的了,截至2024年三季度,*ST同洲的資產負債率為104.2%,所以“披星戴帽”。
按照今年元旦之後正式生效的“退市新規”,利潤為負,且連續3年營收不足3億,直接退市。
*ST同洲,2022年營收2.548億,利潤-0.5億,2023年營收2.346億,利潤-0.7億。
所以,對其他企業,回款慢一點,只是利潤早點晚點的問題,畢竟還有擔保方,並且能做這麼大的採購生意,相關的資金調查一般也不會少。
但對於*ST同洲來說,回款慢就是“要老命”了,不需要多,哪怕只是下單3個月後的2025年1月給錢,那*ST同洲2024的年報一定黃了,監管部門可不會對*ST同洲法外開恩。
圖片來源:股吧
索性,從結果看,這場“生死時速”,*ST同洲跑贏了。
一起簡單看下:
2024年12月5日,*ST同洲披露和採購商對簿公堂。
2024年12月25日,採購商向*ST同洲支付2.6億元。
2025年2月7日,1.4億尾款已收回1200萬。
12月25日收錢,這個日子選得也挺好,對別人來說是“聖誕”,對*ST同洲來說近乎“復活”。
2025年1月25日,*ST同洲釋出了可能退市的風險提示公告,但投資者們早已不復之前“心慌慌”“想跑路”的感覺了。
圖片來源:股吧
畢竟,這場以4億貨款為目標的“同洲保衛戰”,以階段性勝利落幕,那些喊著“保衛同洲”的投資者長舒了一口氣。
為什麼要“保衛同洲”呢?
因為老股民對*ST同洲那是有真感情的。
僅以2024年為例,*ST同洲漲跌停天數達到驚人的130天,位列全A股第二,其中,漲停天數達到了79天。
差不多3萬股東,樂此不疲地守著*ST同洲這支票。
沒有蘋果,手機只是手機
沒有同洲,電視只是電視
儘管如今*ST同洲深陷虧損泥潭,被劃入垃圾股行列,但*ST同洲也曾無限風光。
回溯*ST同洲的發展歷程,繞不開一個人——袁明。
袁明,出生於1963年,自大學畢業後就被分配到發電廠工作,成為一名工程師。
1993年,袁明懷揣500元遠赴深圳。1994年,袁明在深圳創立了同洲電子有限公司,主要經營LED顯示屏。
1995年,央視率先使用數字電視系統,推開了數字電視在中國的發展風潮。袁明再次跟上行業隊伍,帶領同洲轉型為數字電視終端裝置製造商。
此後,同洲率先推出自研的數字衛星接收機(俗稱機頂盒),並將機頂盒全國推廣,在“村村通”工程中拿下超過65%的市場份額,還成為了最早走出國門的國內廠商。
2006年,同洲電子在深圳成功上市,成為中國“數字視訊第一股”,創始人袁明身家達到13億元。
到了2008年,同洲電子的總產能達到1000萬臺。2010年,同洲電子推出了“三屏互動”業務。這一年,同洲年營收超過23億元,創下歷史新高,然後就開始了長達14年的下坡路。
同洲電子依靠機頂盒起家,但機頂盒技術含量並不高,待到2008年,九州、長虹後發先至,分別成為行業第一、第二。
更不必說智慧手機的橫空出世,將傳統的電視殺得潰不成軍。
在多重壓力下,袁明帶著同洲電子走上了轉型之路,誰知,到頭來,竟是一條不歸路。
2009年,同洲電子推出同洲E89EVDO商務手機。
此後,同洲電子還推出過飛Phone、飛看機頂盒、TV-touch等飛系列智慧終端,“摸摸看”電視映像觸控技術。
2014年,同洲電子推出了自主手機系統960 OS及相應的硬體產品960手機。袁明想要升級改造電視,並曾放出豪言“沒有蘋果,手機只是手機,沒有同洲,電視只是電視”。
然而方向錯了,越努力越危險。各種嘗試紛紛失敗,同洲電子因此不堪重負。
袁明曾向媒體解釋同洲為何會走到這一步以及為何套現,他認為是因為他把錢都用在了轉型上。“我賣股票的錢都貼在了產品研發上了,是我自己墊的。不是投在上市公司,是上市公司轉型,和外面的公司是一樣的。”
袁明曾表示,“賈躍亭是步了我的後塵,他犯了我跟我一樣的錯。”袁明和賈躍亭有一個相似的夢想,都想成為中國的喬布斯。
這樣的表述,讓人不禁聯想到成龍大叔的名言:“我只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
如果袁明沒有“侵害中小股東利益”的初衷,那麼他確實只是犯了“轉型企業家”都可能會犯的錯。
基業長青何其難也!
結語
有意思的是,當我們在這裡回顧“袁明語錄”之際,其人卻早已渺無音訊。
2020年8月10日,同洲電子公告稱未能與第一大股東袁明聯絡。
圖片來源:股吧
同洲電子2024年三季報顯示,公司於2020年8月10日公告披露了無法與第一大股東袁明聯絡的事項,截至本報告披露日,公司仍然無法與袁明取得有效聯絡。
袁明所持有的全部股份也被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於2024年10月21日法拍,據淘寶網司法拍賣網路平臺資訊顯示,使用者姓名丁肖立競買成功。
*ST同洲將迎來怎樣的終局?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