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高凌朗
編輯| 汪戈伐
圖片來自企業官方
2025年2月3日,釋出重要人事任命。經第六屆董事會第80次會議決議,現任總經理將接替退休的曾慶洪,出任新一任董事長。
人事更迭背後,是廣汽集團正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挑戰。 最新業績預 告顯示,這家國內第六大車企在 2024 年將出現上市以來首次虧損,預計扣非後淨利潤虧損 33 億至 47 億元,較上年同期暴跌192.37%到231.56% 。
當前,汽車行業正面臨雙重挑戰: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轉型陣痛持續加劇。在此背景下,55歲的馮興亞肩負重任——帶領這家營收千億的汽車巨頭成功突圍。
幾個月前,有訊息稱一汽集團總經理助理柳長慶將南下,但最終廣汽選擇了更為穩妥的內部提拔方案,這也意味著集團轉型重擔將完全落在"自己人"的肩上。
2024年對廣汽集團而言註定是難忘的一年。公司釋出的產銷快報顯示,全年汽車銷量僅200.3萬輛,較2023年大幅下滑20%。
細分資料更令人憂心:合資板塊中的廣汽本田和,這兩個曾經的"利潤奶牛"總銷量萎縮至120.9萬輛,同比下滑24%;自主品牌廣汽傳祺和廣汽埃安的總銷量也降至78.9萬輛,同比下滑11%;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包含合資品牌在內的總銷量僅45.5萬輛,同比降幅達17.26%。
在年初購車補貼延續的背景下,汽車市場陷入價格戰的紅海,主機廠貼身肉搏,搶食政策紅利。反觀廣汽,業績斷崖式下跌的趨勢仍未見好轉。
根據廣汽集團最新發布的2025年1月產銷資料,當月汽車產量同比下降26.13%,銷量同比下降25.41%。特別是廣汽本田,銷量更是同比暴跌57.14%。
在整個車市競爭加劇的環境下,廣汽集團為維持市場份額投入了鉅額營銷費用。公告披露,2024年度公司追加了約180億元的銷售補貼,卻未能阻止銷量持續下滑的頹勢,反而營銷投入與銷量表現形成了負向迴圈。
回顧曾慶洪擔任董事長的近十年間,廣汽集團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汽車銷量從2016年的165萬輛增長至2023年的250萬輛,年營收從494億元躍升至1288億元。旗下合資企業更是創下多項紀錄,廣汽豐田在2022年成功躋身百萬銷量俱樂部,廣汽本田也在成立25週年之際突破了累計銷量1000萬輛大關。這些成就讓廣汽集團一度被視為中國汽車工業崛起的標杆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退休前的最後一年,曾慶洪仍在為行業發聲。2024年,曾慶洪在多個場合對行業發展表達了擔憂。
曾慶洪認為補貼政策需要根據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進行動態調整,並警告過度競爭可能帶來的風險。
事實上,到2024年下半年,市場上接連出現車企經營困難、行業裁員潮等問題,印證了這一判斷。
新任董事長馮興亞並非空降兵,2004年他便加入廣汽體系,出任廣汽豐田銷售部門中方負責人。
彼時,馮興亞帶領團隊創造了當年投產當年盈利的業內紀錄,為凱美瑞等多款重磅車型開啟了市場。正是這些成績為他贏得了快速晉升的機會,僅用四年時間就坐上了廣汽集團副總經理的位置。
2016年升任廣汽集團總經理後,馮興亞制定了"十三五"發展規劃,推動新能源智慧生態工廠、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等重大專案落地。
在馮興亞的主導下,廣汽埃安從廣汽新能源獨立運營,與形成雙品牌戰略。到2023年,廣汽埃安年銷量達到48萬輛,廣汽自主品牌總銷量突破89萬輛,一度被視為公司轉型的希望。
面對當前困局,馮興亞已經開始採取行動。
在2024年底的廣州車展上,他提出了被視為廣汽集團改革深水期路線圖的"番禺行動"計劃。這份改革方案涉及多個層面:將企業管理重心下沉至生產基地,強化經營導向;推進自主品牌資源整合與數字化轉型;重構組織架構,最佳化產品研發與上市流程。
今年1月15日,廣汽集團又宣佈在職業經理人改革基礎上,進一步在集團管理幹部中推行競聘上崗制度,全面實施任期制與契約化管理。
2月6日,馮興亞在公司第一季度工作會議上部署了"穩合資、強自主、拓生態"三大重點任務,並強調要用好"轉型、變革、重構"三大關鍵舉措。
顯然,廣汽新任掌門人改革的決心已經能夠體現,但成效如何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放大視角來看,廣汽集團的困境並非個案,而是折射出中國汽車產業的深層變革。
尤其從合資企業的角度看,日系車企在新能源轉型上的遲緩直接影響了其在華合資公司的競爭力。
以豐田為例,其2025財年前三季度全球776萬銷量中,傳統燃油和油混車型佔比高達97%。這種保守的技術路線選擇,導致產品競爭力不斷削弱。
市場資料還顯示,即便日系車主力車型大幅調整價格策略,銷量表現仍未見明顯改善,反映出產品競爭力的根本性問題。
另外,廣汽集團在電動化轉型中步伐偏慢,錯失了插電混動技術發展的機遇。雖然廣汽埃安曾創下不俗業績,但過度依賴網約車市場也限制了其發展空間。尤其是重點品牌昊鉑,更是迷失在高階化的道路上,2024年全年銷量僅1.97萬輛,遠未達到預期。
在技術創新方面,廣汽集團過去也並非毫無建樹。公司在歷年科技日上釋出了無圖純視覺智駕系統、高安全大容量全固態動力電池、ADiGO智駕互聯生態系統等多項前沿技術。
然而,這些技術成果有些還未落實上車,有些則在市場應用和品牌傳播上都未能形成明顯優勢,還需要時間予以鋪墊。
據悉,廣汽集團計劃在2025年推出7款覆蓋插混、增程、純電全賽道的新車型,試圖在技術路線的轉型中找回失地。
目前,廣汽豐田的"聚變2030"計劃已提出重回百萬輛年銷量的目標,廣汽本田則在發力新電動品牌"燁P"。
但在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馮興亞面臨的是一場多線作戰:既要穩住合資業務的頹勢,又要加速自主品牌的轉型升級,還需要在智慧化、新能源等前沿領域實現突破。
這不僅關係到一家老牌企業的命運,更將成為依賴合資的傳統車企能否在新時代突圍的典型樣本。
免責宣告: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文內資訊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內容溝通請聯絡: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號)
更多內容請關注
關注下方備用號,防止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