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向創始人身份的轉變
數字化浪潮與健康意識覺醒的雙重驅動下,網際網路健康服務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而就在前不久,今年第一家該賽道內的企業打響了IPO的槍聲。
據悉,輕鬆健康集團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主機板掛牌上市,和招商證券國際為聯席保薦人。
翻看履歷,輕鬆健康集團自2014年成立以來,憑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創新的業務模式,迅速在健康服務與保險解決方案領域嶄露頭角。其最初以“輕鬆籌”業務起家,憑藉移動網際網路的紅利和社交生態的助力,輕鬆籌在上線初期便實現了使用者數量的爆發式增長。然而,隨著公司業務的多元化發展,輕鬆集團逐步將業務重心轉向綜合健康服務及健康保險解決方案,致力於構建一個全方位的健康生態系統。
此次衝刺港股IPO,輕鬆健康集團的業務佈局和財務表現備受市場關注。根據招股書披露,2024年6月,集團對業務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剔除了線上疾病籌款業務(即“輕鬆籌”)和朵爾醫院,聚焦於健康服務和保險業務。這一調整不僅最佳化了業務佈局,也使其更符合資本市場的預期。在財務方面,輕鬆健康集團的營收保持快速增長態勢,2024年前三季度實現收入6.43億元,同比增長107.4%。然而,其盈利能力也面臨一定挑戰,毛利率從2022年的82.6%下降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43.4%。
值得一提的是,在輕鬆健康接團的背後有一個關鍵名字——楊胤。作為該公司的女掌門,楊胤此前為知名投資人,IDG中國區副總裁,同時也是輕鬆健康集團前身輕鬆籌的天使投資人。投資不久後,楊胤放棄了副總裁的職位,正式加入輕鬆籌,從天使投資人轉身變成了創業者。
成立十餘年,在楊胤的帶領下,輕鬆健康集團聚集了一支龐大的投資人隊伍,包括騰訊、IDG、陽光保險等知名機構。如今,輕鬆健康集團如願走到了IPO的大門,屬於楊胤的里程碑時刻正在降臨。
投資人離職創業,帶隊衝刺IPO
翻開輕鬆健康集團創始人楊胤的個人履歷,其作為投資人與創業者的雙重身份格外引人矚目。2000年,楊胤在加入IDG資本並工作兩年後選擇離職創業,與同學攜手創辦了Popmap公司。隨後,她將公司股份出售給了美國納斯達克的一家上市公司。此後,楊胤進入IBM,負責網際網路營銷策略相關工作。兩年後,她再次迴歸IDG,擔任IDGChina副總裁兼IDG會展集團總經理。
時間來到2014年前後,移動網際網路浪潮洶湧而至,“眾籌”成為當時最熱門的創業風口之一。楊胤決定從投資人轉型為創業者,推出了輕鬆籌專案,該專案迅速在市場上獲得了廣泛的關注。楊胤曾表示:“輕鬆籌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幫助普通人解決醫療資金的難題。我們藉助網際網路平臺,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到互助保障中來。”憑藉移動網際網路的東風以及微信社交生態的紅利,在發展初期,輕鬆籌實現了快速崛起,使用者數量在一個月內從100萬增長至1000萬,成為當時國內重要的大病眾籌平臺之一。
在發展過程中,輕鬆健康集團吸引了眾多知名投資機構的關注,獲得了IDG資本、陽光保險集團、德同資本、道生資本、騰訊等的投資支援。據招股書披露,從2015年至2021年,輕鬆健康集團累計完成了約1.26億美元的融資。其中,2017年2月,輕鬆健康集團獲得2800萬美元的C輪融資,投資方包括IDG旗下成長基金、德同資本、騰訊投資和同道資本;2020年5月,輕鬆健康集團完成了D輪融資,募集資金6600萬美元。
一直以來,輕鬆集團都將目光聚焦在全民健康保障領域,也因此被冠以“下沉四大天王”之一的稱號。國民健康關乎國家的長治久安,大健康領域不僅範圍廣泛,產業鏈長且投入週期長,還涉及產業結構升級、技術進步與產品創新等諸多方面,這無疑是一項極具挑戰的長期事業。
回顧輕鬆健康集團的發展歷程,其首創的“大病救助”模式一經推出,便開始為眾多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幫助,緩解了他們的經濟壓力。2016年,輕鬆健康集團的網際網路保險平臺——輕鬆保嚴選正式上線,推出了定製化的保險產品,將救助的重心從“事後”延伸到“事前”,為使用者提供更全面的保障。2018年,輕鬆健康集團進一步拓展業務,推出了輕鬆健康服務,建立了覆蓋全國主要城市的合作醫院網路,並打造了強大的客戶服務體系。目前,輕鬆健康集團提供的醫療健康服務產品涵蓋了健康體檢、線上問診、綠色就醫通道、慢性病管理等多個領域。至此,輕鬆健康集團成功構建了包括輕鬆籌、輕鬆保、輕鬆健康、輕鬆公益在內的四大業務板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全民健康保障體系。
根據沙利文的報告,截至2023年,輕鬆健康集團在中國數字綜合健康服務及健康保險服務市場中,按活躍使用者數量排名位居第二;而在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九個月內,其在中國獨立健康服務市場的收入排名中位列第四。
從財務資料來看,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九個月,輕鬆健康集團的營業收入分別為人民幣3.94億元、4.90億元和6.43億元,經調整淨利潤(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分別為1.49億元、1.47億元和7660萬元。同期,其毛利率分別為82.6%、79.9%和43.4%,經調整淨利潤率分別為37.9%、29.9%和11.9%。截至2024年9月30日,輕鬆健康集團的註冊使用者數量達到了1.68億名。在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其活躍使用者數量分別約為7050萬名、6910萬名和5000萬名。
透過股權穿透資訊顯示,在IPO之前,創始人楊胤透過其全資控股的公司QingSongChou Holdings Corporation持有公司23.93%的股權,成為單一最大股東。此外,楊胤還透過與其他股東簽訂的投票代理協議,控制了輕鬆健康集團15.01%的投票權,因此其實際控制的股份接近39%。
在其他主要股東方面,IDG China Media Fund II持有12.89%的股份,IDG China Capital Fund III L.P持有4.46%的股份,IDG China Capital III Investors L.P持有0.4%的股份;陽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持有10.56%的股份;德同環球消費投資有限公司持有8.57%的股份;騰訊旗下的Chinese Rose Investment持有0.91%的股份。
剔除“眾籌業務”,業績承壓
值得注意的是,與輕鬆健康集團業務模式相近的“水滴籌”母公司水滴公司,早在2021年便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然而,水滴公司上市後股價表現不佳,發行價從12美元/股一路下跌至約1美元/股,市值縮水超過90%。這一前車之鑑或許讓輕鬆健康集團在衝刺IPO時更加謹慎,特別是在業務調整方面。
根據招股書披露,2024年6月,輕鬆健康集團決定剝離眾籌業務。從相關資訊來看,主要原因是輕鬆健康集團是一家在開曼群島註冊的外資企業,而我國法律法規對外資企業從事某些業務存在限制,輕鬆籌業務便屬於受限範圍。與此同時,朵爾醫院也被剔除在上市主體之外。
2024年12月,輕鬆集團完成業務重組,將線上疾病籌款服務及相關運營全部注入北京眾意網際網路絡科技有限公司,並將眾意互聯和朵爾醫院的全部股權轉讓給重組後的中朗集團。
目前,輕鬆健康集團定位為科技驅動的一站式平臺,專注於提供綜合健康服務和健康保險解決方案。公司主要業務包括輕鬆健康服務和輕鬆保險服務兩大板塊。
儘管輕鬆健康集團擁有龐大的線上使用者社群,註冊使用者數量逐年增長,但活躍使用者規模卻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根據招股書資料,輕鬆健康集團的註冊使用者數量在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三季度末分別為1.546億、1.638億和1.678億。然而,在2022年和2023年,其活躍使用者數量分別為7050萬和6910萬;到2024年三季度末,活躍使用者數量降至5000萬,而2023年同期為5140萬。
活躍使用者的流失對輕鬆健康集團的保險業務產生了負面影響。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其銷售的保險產品年化保費總額分別為人民幣13億元、12億元和8億元。
招股書顯示,在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九個月,輕鬆健康集團的營業收入分別為人民幣3.94億元、4.90億元和6.43億元。相應的淨利潤分別為人民幣-909.8萬元、9716.9萬元和2712.6萬元;經調整淨利潤(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分別為人民幣1.49億元、1.46億元和0.77億元。
根據輕鬆健康集團的招股書,其在2022年和2023年的毛利分別為3.25億元和3.91億元,毛利率分別為82.6%和79.9%。然而,進入2024年後,情況發生了顯著變化。2024年前9個月,毛利為2.79億元,與上年同期的2.76億元相比略有增長,但毛利率卻大幅下降至43.4%,而上年同期為89.1%。
從整體業績來看,儘管輕鬆健康集團的收入仍在持續增長,但其盈利能力出現了明顯下滑。資料顯示,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其毛利率分別為82.6%、79.9%和43.4%,經調整淨利潤率分別為37.9%、29.9%和11.9%。這一趨勢表明,儘管公司收入在增長,但利潤空間正在被壓縮。
具體到業務板塊,輕鬆健康集團的核心保險業務面臨較大挑戰。2024年,保險經紀收入出現負增長,同時,保險技術服務收入也較2023年前三季度有所下降。這表明公司在保險業務領域的增長動力不足,可能受到市場競爭加劇或業務結構調整的影響。
進一步分析其成本結構,可以發現成本上升是導致業績承壓的重要因素。在僱員成本方面,2022年和2023年,輕鬆健康集團的僱員成本總額分別為1.14億元和1.21億元,佔比分別為29%和24.7%。然而,2024年前三季度,僱員成本降至1.02億元,佔比大幅縮減至15.9%。這可能反映了公司在最佳化人力資源配置方面的努力,但也可能暗示了業務規模的收縮。
在銷售及營銷方面,輕鬆健康集團的支出顯著增加。2022年,銷售及營銷開支為0.66億元;2023年,這一數字膨脹至1.24億元,同比增長87.87%;2024年前三季度,銷售及營銷支出進一步增至1.14億元,同比大增153%。這表明公司在市場推廣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但這種高投入並未帶來相應的使用者增長或收入提升,反而對盈利能力產生了負面影響。
投資人離職創業潮
在當今創業熱潮中,從投資人轉型為創業者的案例屢見不鮮。近年來,眾多原VC/PE圈的大佬紛紛選擇離開投資機構,投身創業浪潮,楊胤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個更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元氣森林創始人唐彬森。這位39歲的連續創業者,自高中時期就開始兼職賺錢,並在22歲那年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2008年,唐彬森創辦了社交遊戲公司智明星通,並推出了風靡一時的“開心農場”。2014年,智明星通以溢價28倍的價格被中文傳媒收購,唐彬森成功套現10億元。隨後,他轉身成為天使投資人,並於同年成立了VC挑戰者資本,資金管理規模達20億元,投資領域涵蓋消費、文娛遊戲、企業服務等多個賽道。
在消費投資領域取得顯著成績後,唐彬森並未止步。2016年,他親自下場創業,打造了瓶裝飲料品牌“元氣森林”。他曾表示:“苦了10年,我發現,發大財首先要會選。”憑藉精準的市場定位和創新的產品理念,元氣森林在短短3年內實現了估值從0到幾十億的飛躍。2019年10月,隨著高榕資本等機構的投資,元氣森林的估值飆升至40億元,隨後的9個月裡,其估值又大幅增長了100億元。
除了唐彬森,還有康橋資本的CEO傅唯。在醫療市場投資熱潮的背景下,傅唯意識到必須走出一條新路。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親自創立一家生物新藥企業——雲頂新耀。2020年10月,雲頂新耀成功登陸港交所,成為傅唯從投資人到創業者的又一成功案例。
這些案例表明,從投資人到創業者的轉型並非易事,但憑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豐富的行業經驗和敢於冒險的精神,許多投資人成功地在創業領域開闢了新天地。
此外,薄荷天使的投資合夥人包楊歡成立普百思生;安龍基金合夥人趙春林創立安龍生物;君聯資本週珺擔任貝瑞基金的CEO;中經合副總裁朱芳芳成立血霽生物;紅杉中國投資經理杜瑩成立再鼎醫藥……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創業與投資,本質上存在巨大的差異。對於投資人而言,最常聽到的建議是“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這體現了一種穩健的投資心態。然而,對於創業者來說,他們需要的是一種敢於孤注一擲、勇往直前的勇氣。這種差異反映了創業與投資在底層邏輯上的根本不同。
在創業過程中,人才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那些從投資領域跨界到創業的投資人,往往擁有更廣泛的人才資源和人脈網路。然而,如何將投資人的思維模式轉變為創業者的行動邏輯,並充分利用投資人身份帶來的優勢,是他們在創業道路上需要認真思考的關鍵問題。
有人認為創投天然不可分,而且從大趨勢上來看,過去一級市場講究“創而優則投”,如今更多是“投而優則創”。這樣的模式也會讓投資人們體會到更為豐富的商場征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