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地理科普平臺
專業地理備考諮詢
每日更新堅持11年
地理知識最全彙總
當前,國內外多數人把沉積相看作是沉積環境的物質表現,即一個沉積環境中所有的原生沉積特徵的總和,包括岩石、古生物和岩石地球化學等特徵。因此識別沉積相時就要從最能反映沉積相的一些標誌入手,主要包括:①巖性特徵—岩石的顏色、成分、結構、構造、岩石型別及其組合;②古生物特徵—生物的種屬和形態;③地球化學特徵。
按沉積環境不同,可劃分出不同的沉積相型別,進而,還可根據各相型別中的亞環境、微環境及其沉積特徵,確定出相應的沉積亞相和微相。不同環境中的沉積相,沉積亞相和微相有不同的沉積特徵,可根據對應的相標誌對其進行識別。
1 大陸環境中沉積相型別及其識別標誌
1.1 沖積扇相
沖積扇相是大陸沉積體系中顆粒最粗、分選最差的近源沉積物,以礫岩、砂礫岩和砂岩為主,夾粉砂岩和泥岩。包括河道沉積、漫流沉積、篩積物及泥石流沉積。其識別標誌可從以下五個方面描述。
(1)巖性特徵:以砂礫岩為主,含碳酸鹽、硫酸鹽等礦物。
(2)結構標誌:成熟度低,粒度粗;扇根到扇緣分選和磨圓逐漸變好;粒度逐漸變細。扇體與平原的過渡地帶以粘土為主。粒度曲線跳躍總體發育差或整體呈略向上拱彎弧狀。
(3)沉積構造標誌:泥石流沉積—塊狀、遞變層理;河道沉積—礫石疊瓦狀排列;篩狀沉積—塊狀構造;漫流沉積—平行、交錯、塊狀、水平層理、變形構造及暴露構造。常見沖刷—充填構造。
(4)顏色標識:泥質沉積物多帶有紅、黃、棕紅等氧化色。
(5)生物化石標誌:幾乎不含化石,很少含有機質。
1.2 曲河流相
1.2.1 河床亞相
(1)河床滯留沉積
沉積物以粗粒為主,多為礫石,時有垮塌或沖刷泥礫;發育明顯的沖刷—充填構造,可有疊瓦狀構造;橫向上河床滯留沉積呈透鏡狀、席狀;垂向上其位於河流沉積的最底部。
(2)邊灘沉積
沉積物以砂為主,成分成熟度較低;分選中等,跳躍組分為主;發育大中型槽狀、板狀交錯層理,平行層理;沉積物垂向上向上粒度變細,層理規模變小;橫向上呈板狀、透鏡狀而平面上呈帶狀。
1.2.2 堤岸亞相
(1)天然堤
沉積物為粉砂、泥的薄互層,向河道方向可有細砂,一般單旋迴厚幾釐米至幾十釐米;發育小型波狀、槽狀、攀升層理、水平層理,頂部可有水平層理、暴露構造;天然堤位於邊灘沉積之上,剖面呈楔形而平面呈豆莢狀。
(2)決口扇
沉積物以細砂、粉砂為主,較天然堤粗;發育中小型交錯、波狀層理,沖刷—充填構造;垂向上上下均為河漫泥質沉積,單旋迴厚十幾釐米—幾米;剖面上呈透鏡狀;平面上呈舌形或扇形;垂向上為正粒序。
1.2.3 河漫亞相
(1)河漫灘
沉積物以粉砂、粘土為主;發育水平層理、波狀層理、各種暴露構造(乾裂和雨痕、不對稱波痕);垂向上:垂向加積產物,位於河流相旋迴的上部;化石稀少,見植物碎片。
(2)河漫湖泊
沉積物以粘土、粉砂為主,是河流相中最細部分;洪水期沉積層理不發育,湖泊沉積中具水平層理。
(3)河漫沼澤
沉積物與河漫湖泊多相似,特別的是其具有泥炭沉積;構造上以塊狀為主,粘土巖中有時可見水平層理
1.2.4 牛軛湖亞相
沉積物以粉砂、粘土為主;發育交錯層理、水平/塊狀層理。
1.3 辮狀河相
辮狀河沉積以心灘為主,心灘是在多次洪泛事件不斷向下遊移動過程中,垂向加積而成。沉積物以砂礫為主,少有泥質加積;分選中等—差,滾動組分為主;發育大型板狀交錯層理為主,不同時期沉積層間有沖刷面;平面上:上游沉積物較粗,遭受侵蝕,下游沉積物較細,發生沉積;垂向上:不明顯的向上變細粒序;橫向上:單個透鏡狀,多彼此沖刷相連,形成“砂包泥”。
1.4 網狀河相
1.4.1 河道沉積
沉積物以砂為主;結構:跳躍組分;發育槽狀交錯層理;平面上呈帶狀、網狀;剖面上砂體厚、窄,呈多層疊置的透鏡狀;垂向上:垂向疊加為主,少有側向加積。
1.4.2 溼地沉積
沉積物為富含泥炭的粉砂、粘土;橫向上呈現“泥包砂”。
1.5 湖泊相
1.5.1 濱湖亞相
沉積物以雜色砂岩、粉砂岩為主,有時具礫岩或生物介殼;成熟度較高;下部發育交錯層理、浪成波痕,上部發育暴露構造;有生物化石碎片及植物根等。
1.5.2 淺湖亞相
沉積物為淺灰、灰綠色粘土巖、粉砂岩,可夾顆粒灰巖薄層或透鏡體;結構成熟度較高;發育波狀層理、水平層理、透鏡狀層理、浪成波痕;底棲生物化石豐富,多破碎,磨蝕。
1.5.3 半深湖亞相
沉積物為灰.、灰黑色粘土,有時含粉砂、碳酸鹽薄層;發育水平層理;生物化石多為浮游生物。
1.5.4 深湖亞相
沉積物為暗色粘土巖,有機質含量高;發育水平層理;生物化石為浮游、游泳生物,儲存較好;橫向上分佈穩定。
2 海陸過渡環境中沉積相型別及其識別標誌
2.1 三角洲相
2.1.1 三角洲平原亞相
(1)分流河道
以砂為主,向上變細,為正韻律;層理構造:槽狀或板狀和波狀交錯層理;形態特徵:砂體剖面透鏡狀;曲流砂壩不穩定。化石及沉積特點:泥礫、植物幹莖等殘留沉積物。
(2)天然堤
以粉砂和粉砂質黏土為主,由河道向兩側變細和變薄;沉積構造:水平紋理和波狀交錯層理髮育,水流波痕發育,有時可見雨痕和乾裂等暴露成因構造。化石:植屑、植莖、植根和潛穴等較常見。發育著鈣質和碳酸鹽結核。
(3)決口扇
以細砂和粉砂為主,比天然堤粗,穩定性差,發育塊狀層理和小型交錯層理。
(4)沼澤
沉積物為暗色有機質泥岩、泥炭或褐煤沉積,常夾薄層粉砂岩,均勻層理和水平紋理。化石:含植屑、炭屑、植根、介形蟲和腹足類以及菱鐵礦等。
(5)分流間灣
巖性為泥岩,中夾少量透鏡狀的粉砂岩和細沙岩。岩石中水平紋理髮育,生物擾動作用強烈,偶見海相化石。
2.1.2 三角洲前緣亞相
(1)水下分流河道
多層小韻律砂岩疊合在水下形成砂體,周圍則是濱淺湖/海相泥岩;垂直流向剖面上呈透鏡狀,側向變為細粒沉積物。
(2)水下天然堤
沉積物為極細的砂和粉砂。流水形成的波狀層理為主,區域性出現流水的與波浪共同作用形成的複雜交錯層理。有時可見植物碎片。
(3)水下分流間灣
以黏土沉積為主,含少量粉砂和細砂,具水平、水平波狀、塊狀層理。具水平層理和透鏡狀層理,可見浪成波痕。生物介殼和植物殘體等,蟲孔及生物攪動構造發育。
(4)分流河口壩
沉積物為砂及粉砂,分選好;發育楔形交錯層理或“S”形前積紋理和水平紋理;化石稀少,存在部分介殼;平面長軸方向與河流方向相同,橫剖面為透鏡狀。
(5)遠砂壩
沉積物為粉砂和少量黏土,垂向為反韻律。沉積構造:波狀交錯層理和脈狀-波狀-透鏡狀複合層理。沿層面有植屑和碳屑,生物擾動構造和潛穴發育,貝殼零星分佈。
(6)前緣席狀砂
以砂為主;發育平行紋理和水流線理;長形三角洲:不易形成大面積砂體;朵狀三角洲:易形成三角洲。
2.1.3 前三角洲亞相
巖性:暗灰色黏土和粉砂質黏土組成,僅含少量河流帶來的細砂;沉積構造:不發育,主要為水平紋理和塊狀層理,偶見透鏡狀層理。生物特徵:存在生物擾動構造和潛穴,含廣鹽性的化石種屬。
2.2 扇三角洲相
沉積物多砂礫混雜,泥質含量高,分選性和磨圓度較差,成熟度也較低。沉積物粒度粗也是扇三角洲沉積的重要特點和標誌。
(1)扇三角洲平原為近源的礫質辮狀河沉積,以牽引流和重力流的粗粒沉積物為特徵,沒有曲流河段。巖性是砂和礫互層,礫石層具不明顯的平行層理或交錯層理,分選差,具砂質基質。
(2)扇三角洲前緣(過渡帶)具較陡前積相,牽引流構造很發育,見大中型交錯層理。
(3)前扇三角洲(水下扇三角洲),為不規則分佈的泥、砂和礫石的透鏡狀層。沉積物為泥質支撐。
2.3 辮狀河三角洲相
2.3.1 平原亞相
辮狀河三角洲平原亞相主要由辮狀河道和沖積平原組成。辮狀河道沉積以色雜、粒粗、分選較差、不穩定礦物含量高、底部發育沖刷充填構造為特徵。沖積平原由辮狀河道的遷移擺動形成,一般範圍較寬,以砂礫質沉積為主。
2.3.2 前緣亞相
(1)水下分流河道
沉積物粒度較細,整體上向上粒度變細,單砂體厚度減薄。
(2)河口壩
主要為砂岩,也可見含礫砂岩和粉砂岩,在垂向上一般呈下細上粗的反韻律,砂體中可見平行層理和交錯層理。
(3)遠砂壩
砂體厚度較薄,巖性較細,為細砂岩和粉砂岩。
(4)席狀砂
砂體一般為粒度較細的砂岩、粉砂岩與泥岩互層,顆粒分選性和磨圓度較好,垂向上呈反韻律或均質韻律。
(5)水下分流河道間沉積
巖性一般為暗色泥岩,含粉砂泥岩及含泥粉砂岩,見水平層理及小型砂紋層理。河道間泥岩中常夾一些漫溢成因的孤立砂體,其巖性變化較大,可從含礫砂岩至粉砂岩,結構成熟度較低。
2.3.3 前三角洲亞相
沉積物主要為泥岩和粉細砂質泥岩,顏色較深,有時見水平層理。若辮狀河三角洲前緣沉積速度快,可形成滑塌成因的濁積砂礫岩體包裹在前辮狀河三角洲或深水盆地泥質沉積中。
3 海洋環境中沉積相及其識別標誌
3.1 濱岸相
岩石特徵:純淨、成分成熟度高的砂礫岩。結構:成熟度高,跳躍組分常分兩組。構造:各種成因交錯層理、波痕。前濱:大型沖洗交錯層理;近濱:板、槽狀交錯層理,向下出現水平層理;生物擾動強烈。生物特徵:各門類海相生物碎片。砂體形態:平行海岸線,長條狀。垂向層序:下粗上細的反旋迴。
3.2 淺海陸棚相
3.2.1 過渡帶亞相
沉積物:泥質粉砂、粉砂質砂,砂泥近於等量產出。構造:波狀層理、浪成交錯層理、生物擾動構造強烈。生物:最為繁盛,底棲生物繁多。
3.2.2 濱外陸棚亞相
沉積物:粘土、粉砂,極少量細砂;碳酸鹽、鐵、錳、鋁、磷等。結構:較濱岸相稍差。構造:水平層理、浪成交錯層理,浪成波痕,生物擾動構造、蟲孔、蟲跡。生物:種類和數量眾多。
3.3 半深海相
沉積物型別:各類軟泥、浮游生物和砂。沉積物:富深海微體生物的粉砂、極細砂。
結構:分選好而純淨。構造:小型交錯層理、水平層理。垂向上:正粒序或逆粒序,頂底清楚,單層較(<5cm)。化石:多破碎。
3.4 深海相
沉積物:各種生物軟泥(主要是鈣質和矽質);陸源沉積物(底流、冰川搬運、濁流、滑坡);化學、生物化學沉積(錳、鐵、磷)。具有典型濁積岩。
濟陽坳陷館陶組辮狀河三角洲相分析
研究發現,濟陽坳陷館陶組下段存在以淺水湖泊為背景的辮狀河三角洲沉積體系。辮狀河三角洲由平原、前緣和前三角洲組成,水下分流河道為前緣骨架砂體,河口壩和遠沙壩不甚發育,前三角洲發育較薄。如圖1。
1辮狀河三角洲平原亞相
辮狀河三角洲平原是辮狀河三角洲的水上部分,分佈於湖盆邊緣侵蝕區與湖岸線之間,其結構特徵和沉積構造表現為辮狀河環境,由辮狀河道、沖積平原和河漫沼澤組成。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辮狀河道沉積。
①辮狀河道微相
辮狀河道沉積沉積物較粗,為顆粒支撐的礫岩、含礫砂岩及砂岩。碎屑顆粒一般為次稜角一次圓狀,分選磨圓都較差。它們組成若干個向上變細的砂岩透鏡體,在垂向上相互疊置。沉積構造以沖刷一充填構造、槽狀交錯層理、波狀交錯層理以及河道沙壩側向遷移加積而形成的“側積交錯層”為特徵。整個序列厚度最大可達30m,其中砂礫岩佔地層厚度的90%以上。
辮狀河道可細分為礫質和砂質兩種型別。前者礫岩底部具沖刷面,可見植物根化石,礫石礫徑向上變細,可見大型沖刷充填構造以及槽狀交錯層理等。砂質辮狀河道沉積是在館下段晚期構造抬升減弱或斜坡地帶出現的以粉細砂岩為主的大套砂岩沉積,層序底部和層序之間常見沖刷面,粒度向上逐漸變細。
②沖積平原微相
該微相在整個地層中的厚度不及1000m,以紫紅色泥岩、含礫泥岩、泥質粉砂岩等組成的不等厚互層為其特徵。
③河漫沼澤微相
該微相發育在辮狀平原上相對低窪的部位,為洪水期窪地積水而成。巖性主要為灰綠色泥岩、含碳質泥岩以及薄的煤層。碳質泥岩及煤層的多次出現表明水體的深度不穩定,湖平面動盪對之影響較大。
2辮狀河三角洲前緣一淺水湖泊沉積組合
辮狀河三角洲前緣亞相十分發育。該亞相以水下分流河道砂體為骨架砂體,佔前緣沉積總量的90%以上,河口壩和遠沙壩較為少見,往往是水下分流河道砂體直接與湖相泥岩呈沖刷接觸。
①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沉積物粒度較粗,為顆粒支撐的砂質細礫岩、含礫砂岩、不等粒砂岩、粉細砂岩與淺灰、灰綠色泥岩組成不等厚互層。碎屑顆粒中石英含量在45%左右,長石佔38%,岩屑佔17%左右,分選磨圓中等。結構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趨於中等。沉積構造主要包括沖刷充填構造、大型板狀、楔狀交錯層理、塊狀層理以及平行層理,總體反映了較強的水動力條件。發育於中、粗砂岩中的平行層理常常發育剝離線理,表明當時的水流流速是相當大的。
水下分流河道常由若干個單河道複合而成,在垂向上表現為多個小韻律層疊置成較厚的複合韻律層,累計厚度可達30多米。水下分流河道常常發生側向遷移,使得多個相鄰的河道在橫向上連片而形成一個大的複合體。由於水體較淺,水下分流河道以平面噴射的高密度流形式在入湖後能夠沿著湖底繼續進行著以推移為主的運動,形成富有特色的水下分流河道,一直到河流的推移作用為湖水擁阻抵消後,才會形成河口壩沉積,使得濱淺湖區相帶狹窄而變得不突出。
②河口壩微相
正常的河口壩位於河道人湖處,與濱岸線相隔很近。但是該辮狀河三角洲只在距岸線的遠端形成數量有限的河口壩沉積。水上河道進人淺水湖泊後的能量很高,即使在河口附近形成一些砂質沉積,也會因河道的側向遷移擺動而遭到破壞。
河口壩自下而上由泥質粉砂岩、粉細砂岩、含礫砂岩以及砂質細礫岩組成了下細上粗的反旋迴。單砂層厚度一般為3-8m,自然電位曲線呈漏斗形(如圖3)。河口壩砂岩中泥質含量低,分選、磨圓偏好,砂岩純淨,是良好的油氣儲集體。
③遠沙壩微相
遠沙壩位於河口壩的末端,實際上,河口壩與遠沙壩是連續的砂體。砂體較薄,一般為2-3m,巖性多為泥質粉砂岩和粉砂岩,在測井曲線上常表現為低幅的指狀、漏斗狀或微齒狀(如圖3)。
④席狀砂微相
為三角洲前緣連片分佈的砂體。形成於波浪作用較強的沉積環境。先期形成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等砂體被較強的波浪改造,發生橫向遷移並連線成片,便形成了席狀砂。砂體為粒度較細的粉砂岩、泥質粉砂岩與泥岩的互層沉積,顆粒分選磨圓都較好。單砂體厚度一般為1-2m,測井曲線上多呈指狀疊加。
⑤水下河道間微相
分佈在水下分流河道側翼以外,沉積作用以懸浮沉積為主,巖性多為灰綠色、淺灰色泥岩、含粉砂泥岩以及泥質粉砂岩。河道間泥岩中常夾一些孤立的薄層砂體,巖性不固定,可見到細礫岩,也可見到泥質粉細砂岩。河道間呈均質韻律,發育小型的交錯層理和微波狀層理,泥質粉砂岩中可以見到大量的生物傾斜潛穴。
⑥淺水湖泊沉積(前三角洲沉積)
淺水湖泊與前三角洲不易分開。主要由淺灰泥岩、粉砂質泥岩組成。湖泊除樁西、煌北地區有較厚的湖相泥岩外,其餘地區沉積較薄,有的僅有幾米,很快向上過渡為三角洲前緣沉積。泥岩中多發育水平層理、塊狀構造、微波狀層理以及紋層狀粉砂質泥岩。
一
等高線
01
坡度問題
一看等高線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緩。
02
通視問題
透過作地形剖面圖來解決,如果過已知兩點作的地形剖面圖無山地或山脊阻擋,則兩地可互相通視;注意凸坡(等高線上疏下密)不可見,凹坡(等高線上密下疏)可見;注意題中要求,分析圖中景觀圖是仰視或俯視可見。
03
山谷和山脊判斷
①第一種判斷方法:切線賦值法
(1)A點的海拔與兩側C、D比,A點海拔較____。依此證明A點凹下去了,是山谷。
(2)B點的海拔與兩側E、F比,B點海拔較____。依此證明B點弓起來了,是山脊。
②第二種判斷方法:畫流水線法。
04
相對高度計算
第一步,先計算等高距。
第二部,相對高度採用交叉相減法。例如:假設圖中最高海拔為500~600。最低海拔為200~300。
閉合等高線海拔範圍判斷
根據大於大小於小原則:甲地外圍閉合等高線如果是400米,則甲地海拔400~500米;如果甲地外圍閉合等高線如果是300米,則甲地海拔200~300米
05
引水線路
注意讓其從高處向低處引水,以實現自流,且線路要儘可能短,這樣經濟投入才會較少。
06
交通線路選擇
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勢,既要考慮距離長短,又要考慮路線平穩(間距、坡度等),一般是在兩條等高線間繞行,沿等高線走向(延伸方向)分佈,以減少坡度,只有必要時才可穿過一、兩條等高線;儘可能少地透過河流,少建橋樑等,以減少施工難度和投資;避免透過斷崖、沼澤地、沙漠等地段。
07
水庫建設
要考慮庫址、壩址及修建水庫後是否需要移民等。
①選在河流較窄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區,“口小”利於建壩,“袋大”腹地寬闊,庫容量大。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
圖中淺藍色區域為水庫,紅色為水庫大壩。
②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儘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③考慮佔地搬遷狀況,儘量少淹良田和村鎮。④還要注意修建水庫時,水源要較充足。
08
河流流向
由海拔高處向低處流,發育於河谷(等高線凸向高值),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出方向相反。
09
水系特徵
山地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狀水系,山脊成為水系分水嶺。
10
水文特徵
等高線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豐富;河流流量除與氣候特別是降水量有關外,還與流域面積大小有關。
11
農業規劃
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反映出來的地形型別、地勢起伏、坡度緩急、結合氣候和水源條件,因地制宜地提出農林牧漁業合理佈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區發展耕作業,山地、丘陵地區發展林業、畜牧業。
12
城市佈局形態與地形
平原適宜集中緊湊式;山區適宜分散疏鬆式。
13
地形特徵的描述
地形型別(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勢及起伏狀況;主要地形區分佈;重要地形剖面圖特徵。
14
地形相關分析(高中生要求)
①地形成因分析:
運用地質作用(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風、海浪、冰川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等)與板塊運動(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及板塊的碰撞或張裂)來解釋判讀分析與地形有關的地理知識。
②分析某地氣候特點,應結合該地地理緯度,地勢高低起伏,山脈走向,陰、陽坡,距離海洋遠近等進行綜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結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勢,結合迎風坡、背風坡、降水狀況、等高線高差及地貌型別的差異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徵。
④地形型別判讀:
第一步看等高線形狀,等高線平直,則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線閉合,則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
第二步看等高線的註記,平直等高線註記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為平原,平直等高線註記500米以上的可能為高原;閉合等高線註記內低外高的地形為盆地或窪地;閉合等高線註記外低內高,且註記在200——500米之間的地形為丘陵,註記在500米以上的地形為山地。
在剖面圖中判讀地形型別,一定要看剖面形狀和對應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參照上述方法進行。
二
等溫線
01
分析走向(延伸方向)
與緯線平行即東西走向——緯度因素或太陽輻射;與海岸線平行——海陸性質或海陸分佈;與等高線或山脈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02
分析彎曲狀況
作水平線法——比較彎曲處與交點的溫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區)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區)為高(值高)。
03
分析疏密狀況
疏——溫差小——我國7月氣溫、熱帶地區、海洋、山地陡坡、鋒面處;
密——溫差大——我國1月氣溫、溫帶地區、陸地、山地緩坡。
04
分析數值特徵
大小小大中間走;閉合曲線大大或小小;高值區——夏季大陸、冬季海洋、暖流流經、地勢低(山谷、盆地或窪地)、城市;低值區——冬季大陸、夏季海洋、寒流流經、地勢高(山嶺、山脊)。
05
一般要求
(1)判斷南、北半球位置:
自北向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減小或自南向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減小的是北半球。
圖為北半球
(2)判斷陸地、海洋位置:
冬季陸地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彎曲(表示冬季的陸地比同緯度的海洋溫度低),海洋上的等溫線向高緯彎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緯度的陸地溫度高)。
夏季陸地上的等溫線向高緯彎曲(表示夏季的陸地比同緯度的海洋溫度高),海洋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彎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緯度的陸地溫度低)。
圖為北半球夏季
(3)判斷月份(1月或7月):
判斷月份時,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節的差異性。
1月: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
7月: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
(4)判斷寒、暖流:
洋流流向與等溫線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緯度的其它地區水溫低,故等溫線向低緯彎曲。暖流中心比同緯度的其它地區水溫高,故等溫線向高緯彎曲。
(5)判斷地形的高、低起伏:
陸地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凸出的地方,說明該處地勢升高;等溫線向高緯凸出的地方,說明該處地勢降低。在閉合等溫線圖上,越向中心處,山地等溫線的數值越小;盆地等溫線的數值越大。
(6)判斷溫差的大小:
一般情況下,不論時空,等溫線密集,溫差較大,反之,溫差較小。
從世界和我國氣溫分佈特徵可知
①冬季等溫線密,夏季等溫線稀。因為冬季各地溫差較夏季大。
②溫帶等溫線密,熱帶地區等溫線稀。因為溫帶地區的氣溫差異大於終年高溫的熱帶地區。
③陸地等溫線密,海洋等溫線稀。因為陸地表面形態複雜,海洋的熱容量大,所以陸地的溫差大於海面。
試題連結
(材料)同一岩層頂部海拔相同點的連線稱為構造等高線。下圖為某區域的某岩層構造等高線和地形等高線示意圖,其中B處有一落差30米的瀑布,圖中地形等高線的等高距是60米,山峰最高點海拔為1030米,完成下列小題。
圖中A處坡面徑流方向是( )
A. 自西北向東南
B. 自東北向西南
C. 自東南向西北
D. 自北向南
【答案】 C
【解析】
本題考查等高線地形圖及其判讀
依據方向標可確定圖中方向為上南下北,左東右西,依據圖中河流所在位置可知,圖中地勢中間低,東西高,A點位於圖中河流東側的谷坡上,則A的坡面徑流方向應與過A點的等高線垂直並且流向河流,再結合圖中指向標可確定坡面徑流方向為“自東南向西北”,所以選項C正確,ABD錯誤。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故本題選C。
(材料)下圖為某地某時刻等溫線分佈示意圖,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1)下列最可能出現該等溫線分佈狀況的月份和地方時時刻為( )
A. 1月13時
B. 8月13時
C. 1月22時
D. 8月22時
(2)影響圖中39°緯線上等溫線分佈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大氣環流
B. 海陸分佈、地形
C. 大氣環流、海陸分佈
D. 地形、洋流
【答案】 1. D 2.B
【解析】
(1)本題考查等溫線與等溫線圖的判讀
根據緯度的變化規律可知向北增加為北半球,所以圖示地區位於北半球中緯度地區,此時月平均溫度大部分在20°以上,應該在夏季,故月份應是8月,排除選項A、C項;根據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此時圖中海洋氣溫高於同緯度的陸地,應該在夜晚,故選項D正確,B項錯誤。
(2)本題考查海陸分佈對氣壓帶的影響
圖中39°緯線上等溫線的分佈,陸地與海洋上的溫度差異是由於海陸分佈不同造成的;在圖中39°緯線的西部,等溫線發生呈半封閉狀,越向中心,溫度越低,說明地勢越高,故選項B正確。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絡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眾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為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為圖文地理,更多備考資源請點選閱讀原文。
每日萬餘閱讀總量
關注搜尋地理詞語
順手點選文末四符
點贊分享在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