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日前出席了華盛頓重要智庫CFR“外交關係協會”的一次活動,他說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幾十年來旨在遏制中國的計劃失敗了。不得不說,74年來美國的封鎖和遏制幾乎沒有中斷,然而,如今的局面,美國可曾想到?
沙利文是什麼人?可不是簡簡單單的發言人,而是拜登的親信同樣也參與美國外交政策的制定,他不可能忘了拜登發下的“毒誓”,在拜登上任之後,就對全世界說過“將阻止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從沙利文的話,我們要讀出三個資訊。
第一,美國長時間對華採取的是遏制戰略,哪怕時至今日美國也沒有也不會放棄對中國的圍堵。經濟層面美國現在正在推動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正在加強和東南亞國家的合作,這不僅是圍堵中國,更是在離間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關係。而在軍事層面,美國幾十年來一直打造亞洲軍事同盟集團,這包括和日本、韓國、印度、菲律賓的軍事關係。甚至把英國和澳大利亞引入了南海地區,組建多聯盟、一個目標的軍事圍堵戰略。
第二,沙利文在這次的講話中還提到了“在競爭中找到共存之路”,但是前提就是美國不能被超越,美國不被超越即意味著目前的國際秩序依然無法改變,甚至在亞洲地區的秩序依然還是美國的霸權橫行,這也就是說,美國所謂的共存,要讓我們失去改變國際秩序的能力。
第三,沙利文承認的是遏制計劃失敗,那未來肯定還有別的計劃,或許比遏制更加嚴厲。所以,對於美國永遠不要掉以輕心。有人可能認為防範美國是不是太“杞人憂天”。要知道,現在華盛頓那些政客有幾個好人?華盛頓政客的思維從來都是美國是全球NO1,歷史終結者,世界警察,全世界必須按照美國的意願來塑造和維持國際秩序。
看看他們是怎麼內鬥的,為了阻止特朗普再次成為美國總統,拜登團隊那可是機關算盡。而現在,美國支援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忽視阿拉伯世界的呼籲,導致了目前中東局勢的緊張和紅海危機,美國一直強調胡塞武裝在這麼做是危害全球海上貿易,卻從來不說以色列轟炸加沙危害的是整個地區的和平穩定。
那麼,在美國過去幾十年的遏制戰略中,中國為什麼能夠突破封鎖成為全球事務舉足輕重的參與者?
第一,在經濟方面,中國開放包容,實行改革開放加入世貿組織,而現在又步入了新能源快車道。中國市場是世界上不可或缺的市場,歐美國家的產品進入中國,中國的產品進入歐美早就實現了貿易正常化。美國想要在世界貿易中上動手腳,但是在歐美經濟發展乏力的背景下,又離不開中國市場,尤其是對於歐盟而言,這幾年為了配合美國的戰略,給烏克蘭提供的援助金額很大,因為制裁俄羅斯能源壓力驟增,這種背景下,他們更不想再給自己一刀。
雖然美國聯合東南亞和日韓要孤立中國,奈何各懷鬼胎,誰也不想為了美國和中國對抗,這就導致了美國在經濟領域的打壓戰略始終無法取得理想“戰績”。甚至在美國出現經濟壓力的時候,自己卻主動改善關係。
第二,在軍事領域美國對華武器禁運由來已久,然而,正是在美國對華武器禁運的幾十年時間裡,中國完成了第五代隱身戰鬥機的技術突破,殲20如今已經實現量產,這是繼美國之後全球第二個具備五代機量產能力的國家。
而與此同時,美國和歐洲加強的五代機合作,則在一定程度上閹割了歐洲對於五代機研發的能力,雖然英國甚至法德等國推出了一些五代機模型,但是距離製造出實機遙遙無期。最有意思的是,作為北約成員國F-35的投資方,竟然被美國給除名了,原因就是因為土耳其買了俄羅斯的S-400防空導彈,這就是美國所謂的合作共贏?
第三,在關鍵技術領域中國透過自力更生完成了在5G、北斗導航、新能源電池、一箭多星、超級電容、光伏產品等等領域的突破,不僅成為了發展中國家主要技術的輸出國,還成為了歐美國家的產品供你供應商,實現了高階產品的全球輸出能力。
無論是在手機、電腦還是5G配件層面,中國技術的發展有目共睹,不僅僅是在國內市場已經成為主導,在海外市場也已經形成了形象力。除此之外,在軟體層面社交軟體層面,中國製造也已經走向了世界。
未來,中國應該如何應對美國的“新戰略”?
第一,軍事力量是保護國家安全的基石,同樣也是保護海外利益、經濟成果的依靠。美國的軍事優勢,最大的體現是遠端作戰尤其是航母編隊。正所謂針尖對麥芒,大力發展航母的計劃依然要維持高熱度。
美國透過航母編隊維持著自己海外利益的同時,也在拓展自己的戰略緩衝。尤其是我國的經濟發展重要城市幾乎都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拓展我們的海上戰略緩衝空間尤為重要。要讓任何一個對襲擊我國本土抱有幻想的敵對國家看到我們的實力,預判到不可接受的報復後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國家的安全。
第二,持續發展高精尖技術,因為只有擁有高精尖技術,才能讓世界離不開你。離不開你,就無法孤立你和封鎖你。美國在這方面可以說是登峰造極,日本離不開美國的技術、歐盟離不開美國的市場甚至能源、中東離不開美國的軍事裝備,所以美國可以隨時制裁誰,卻沒人能制裁美國。
第三,要在經濟層面形成美國無法形成主導更不可能顛覆的經濟圈,尤其是在亞洲範圍內。無論是和東南亞還是中東地區,甚至俄羅斯,要打造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經濟圈,增強抗壓能力,增強區域對話能力,方可居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