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中,在“星鏈”的支援下,高頻民用通訊裝置的表現亮眼,烏軍在處於火力劣勢的情況下,竟然能與俄軍打得有來有回。
這一現象引發了美軍高層的重視,一些人開始打起了“星鏈”的主意,主張應該把“星鏈”引進美國作戰體系,替代現有的通訊系統,彌補美軍的複雜電磁環境下作戰能力不足的短板。
如果“星鏈”應用到軍事中,無疑將大大增加美軍的電子戰能力,對美國非常不利。因此,如何防禦“星鏈”這種高頻民用通訊裝置的監測,成為一個重要問題。
近日,一篇發表在中國學術期刊《無線電通訊技術》上的論文引起了外界的注意。該文章表示,中國科學家們取得最新突破,研發了一種革命性的新型電磁頻譜監測裝置。
據稱,這種裝置可以迅速分析和解碼特定訊號,並反向追蹤到其發射源。引人注目的是,該裝置將訊號處理頻段提高到了千兆赫茲級別,遠超過傳統的40-160兆赫茲範圍。
這項技術的出現,使得從常規通訊到先進軍事通訊系統,包括“星鏈”專案在內的幾乎所有電磁頻段的訊號,都能夠被這種新型裝置所監測。它代表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電磁空間控制能力。
外媒紛紛指出,這種裝置和技術的應用將使得解放軍在未來衝突中擁有明顯優勢,其對手在戰場上將難以隱藏其電磁訊號,從而無處遁形。
針對美國“星鏈”專案的強大全球通訊網路,中國的這種技術顯然具有打破遊戲規則的潛力。星鏈的低地球軌道衛星網路旨在提供全球覆蓋的高速網際網路服務,而這種新型監測裝置的開發意味著即便在高度密集和複雜的電磁環境中,也能實現對這些衛星通訊訊號的有效監控和干擾。
透過這種技術,使用者能夠洞察廣泛的電磁訊號,無論是用於民用通訊還是軍事指揮與控制,都能夠被實時監視和評估。這種全方位的監測能力將極大增強軍事行動的情報收集和對手行動的預判能力,從而在策略和戰術層面為使用者提供優勢。
進一步分析,這種技術的成功研發和部署,將促進電磁頻譜管理和利用的新策略。在未來戰爭中,電子戰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而掌握更廣泛、更深入的電磁頻譜監測和分析手段,使得具備這種技術的軍隊能夠更有效地控制資訊戰的主動權。
目前,中美博弈已經呈白熱化狀態,美國在中東、俄烏局勢緊張的情況下,仍然增兵亞太,最多時僅航母就達到3艘。
可以肯定的是,美國不會輕易地與解放軍開戰,但一定會透過各種手段,包括陸基遠洋預警偵察體系與天基衛星偵察體系,以及出動航母、電子偵察機等軍用裝置,在臺海、南海一帶不停地進行騷擾,試探中國的底線和實力。
這是美國在過去幾十年一直採用的策略,僅在2023年,美國入侵我國領空領海就多達數百次,正面交鋒已經是家常便飯,只不過僅限於電子對抗。
在過去,由於技術差距,解放軍在與美軍的電子對抗中總是落於下風,依靠岸基雷達和防禦設施才能與美國軍艦和軍機進行被動防禦,但近幾年,隨著解放軍實力的增強,雙方的對抗已經呈現出均勢,不會出現一邊倒的態勢。
更有甚者,央視報道“南昌”號055驅逐艦在去年曾與美國航母艦隊,進行了長達二十多天的纏鬥,南昌艦大膽前出100海里,像一把尖刀一樣直逼美國艦隊,迫使其出動2架艦載機,即便如此也未能逼退055。
所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電子對抗都是中美之間的主要對抗方式,如果不能在電子領域對美軍形成壓制,類似的騷擾就不會停止。只有在電子戰方面表現出強大的實力,美國才會投鼠忌器,不敢輕易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