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摘要:清朝入關後,充分吸取了明朝的教訓,設立了一套全新的宗室爵位制度,徹底革除了前朝的弊端,堪稱中國封建年代最合理最完美的宗室爵位制度。
清朝入關後,充分吸取了明朝的教訓,設立了一套全新的宗室爵位制度,徹底革除了前朝的弊端,堪稱中國封建年代最合理最完美的宗室爵位制度。先來簡單介紹一下明朝的宗室爵位制度。明朝的宗室爵位分為: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等八個級別。皇帝的兒子,一降生就冊封親王。親王的兒子(除了世子一人襲爵親王)就是郡王;郡王的兒子(除了世子一人襲爵郡王)則是鎮國將軍,以此類推,也就是皇帝的八代後裔,每一代都會有相應的爵位。不僅是皇室的兒子,就是女兒也同樣有爵位,皇帝的女兒冊封公主,親王的女兒是郡主,以下依次是郡君、縣主、縣君、鄉君,雖然名稱不同,但同樣都相應的俸祿待遇。宗室的俸祿很豐厚,最高等的親王,一年俸祿是白銀一萬兩,最低等的奉國中尉,一年俸祿也有白銀三百兩,相當於五品官員的俸祿。作為參照,明朝一個普通家庭的年收入也就白銀二十兩左右。所以宗室的俸祿是很豐厚的,正因為他們一生下來就是衣食無憂,榮華富貴,又可以三妻四妾,所以生育率非常高,因此宗室人數枝開葉茂,越來越多,到明朝滅亡時,還有一百多位親王,一千二白多位君王,再往下的鎮國將軍、輔國將軍等等就更加無法計數。
供養這些宗室的俸祿,也水漲船高,數額越來越大,成為明朝經濟的沉重負擔,到明朝晚期,宗室的俸祿幾乎要佔到國家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這也是明朝最終經濟崩潰的原因之一。清朝入關後,就充分吸取了明朝的教訓,設立了一套全新的宗室爵位制度。宗室男子的爵位分為:和碩親王,簡稱親王,歲俸銀10000兩,祿米10000斛(清朝一斛是50斤);多羅郡王,簡稱郡王,歲俸銀5000兩,祿米5000斛;多羅貝勒,簡稱貝勒,歲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固山貝子,簡稱貝子,歲俸銀1300兩,祿米1300斛。以上四種為高等級爵位,只有皇帝的兒子可以得到這四種高等爵位,理論上貝子是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極少數皇子連貝子也沒有得到,只有鎮國將軍的爵位。往下依次就是:奉恩鎮國公,歲俸銀700兩,祿米700斛;奉恩輔國公,歲俸銀500兩,祿米500斛;不入八分鎮國公——所謂“不入八分”是指沒有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等八種表示身份尊貴顯赫的儀仗標識或者叫滷薄。歲俸銀700兩,祿米700斛;不入八分輔國公,歲俸銀500兩,祿米500斛。以上四種都是公爵,在品級上都算是超品,品級待遇在一品之上。
第三等級是鎮國將軍,相當於一品武官,又分為三個等級:一等鎮國將軍,歲俸銀410兩,祿米410斛;二等鎮國將軍,歲俸銀385兩,祿米385斛;三等鎮國將軍,歲俸銀360兩,祿米360斛。第四等級是輔國將軍,相當於二品武官,又分為四個等級:一等輔國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335兩,祿米335斛;一等輔國將軍,歲俸銀310兩,祿米310斛;二等輔國將軍,歲俸銀285兩,祿米285斛;三等輔國將軍,歲俸銀260兩,祿米260斛。第五等級是奉國將軍,相當於三品武官,又分為四個等級:一等奉國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235兩,祿米235斛;一等奉國將軍,歲俸銀210兩,祿米210斛;二等奉國將軍,歲俸銀185兩,祿米185斛;三等奉國將軍,歲俸銀160兩,祿米160斛。第六等是奉恩將軍,相當於四品武官,又分為兩個等級:奉恩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135兩,祿米135斛;奉恩將軍,歲俸銀110兩,祿米110斛。奉恩將軍以下,就統稱為閒散宗室,按照四品官員待遇發放俸銀和祿米。
看起來,清朝的宗室爵位也很複雜,但最核心的關鍵,清朝宗室爵位採用了降等世襲制度。這就不同於明朝,只要皇帝的兒子,一生下來就是親王,親王的兒子一生下來就是郡王。清朝的爵位制度,就算是皇帝的兒子,一開始也就是貝子,之後才慢慢晉封,而且還不是鐵定的,還要看錶現和皇帝的喜好,運氣不好一輩子都只能是貝子。至於親王的兒子,除了十二家俗稱“鐵帽子王”世襲罔替的親王之外,其餘親王,除了一位世子(通常是嫡子或長子)降一等襲爵外,別的所有的兒子年滿二十歲到宗人府參加考試,考試分文武兩大科目,文試考滿文,武試考騎射。只有考試全部透過,才有資格承襲爵位——注意,敲黑板,重點是即便承襲爵位最多也是降六個等級的爵位,也就是說親王的兒子,最多就是不入八分輔國公。如果不是嫡福晉所生的嫡子,再降一等,就是一等鎮國將軍。如果考試有一門沒有透過,那麼再降一等,二等鎮國將軍。也就是說,即使是親王的兒子,如果不是嫡福晉所生的嫡子,襲爵最多就是一等鎮國將軍。如果自身不努力,連這都沒有,還要再降一兩個級別。說起來,這還是皇帝的孫子輩,就已經這麼低的爵位了。
接著往下說,作為親王的兒子,皇帝的孫子,承襲了一等鎮國將軍。死了之後,也只有一位世子可以降一等襲爵,二等鎮國將軍,其他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重孫這一輩,還得年滿二十歲去宗人府考試,考試全部透過,再降六等襲爵,這就是最低的奉恩將軍了。如果不是嫡子,或者稍微不努力,考試有一門沒透過,就是閒散宗室了。中國古話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就是說祖先再大的家業富貴,過五代也必然就衰敗消亡了。按照清朝的宗室爵位制度,就算是皇帝的後裔,五代基本上也就沒有什麼特殊福利了。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情況稍微好一些,每一代至少有一位是不用降一等襲爵,永遠都是親王,但其他的子孫也都要去宗人府考試,考試通過了才能降六等襲爵。所以,“鐵帽子王”家族除了每一代有一人承襲親王之外,其餘的子孫三代以後也都是閒散宗室了。而閒散宗室,第一代還能按照四品官待遇發放俸銀和祿米,但三代以後就只有每個月三兩銀子的俸祿,這比八旗騎兵每個月四兩銀子的俸祿還要少。所以,清朝的宗室爵位和明朝完全不同,就算是皇帝的嫡系後代,每一代就只能有一人降一等襲爵,其他子孫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掙,而且最多就是比父輩降六等的爵位,這樣三代以後基本上就沒有爵位了。
同時,這樣一來,國家對宗室爵位的俸祿支出,也自然相應大大降低了,從而杜絕了明朝末年因為宗室爵位俸祿對國家經濟帶來沉重負擔的弊端。當然,想要榮華富貴,可以隨軍征戰,靠戰功來博取爵位。清朝歷史上確實有旁支宗室因為戰功冊封公爵、貝子、貝勒甚至親王的例子。清朝是馬上取天下的,對戰功是極為看重的,靠戰功得到的爵位,也比靠祖上的先蔭更被人敬重。另外,宗人府也會給宗室子弟安排工作,最好的出路,就是充任御前侍衛。所以清朝的御前侍衛,大都是宗室子弟,如果和皇帝掄起備份,不是叔伯,就是兄弟,很多還是五服之內的近親。這樣有血脈聯絡的御前侍衛,也是最忠誠的。(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