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中越戰爭解放軍最強的迫擊炮就是它:山地之王71式100毫米迫擊炮
說起來不可思議,看起來效能平平的71式100毫米迫擊炮,竟然是解放軍長達30年的核心裝備。該炮參加了慘烈的中越戰爭,也是步兵團的支柱火炮,經歷了無數戰役。聽薩沙說一說吧。
抗戰、內戰和朝鮮戰爭期間,解放軍都曾使用過107毫米迫擊炮。
該炮的各方面效能大大強於82毫米迫擊炮,重量上大大小於120毫米迫擊炮,是介於兩者中間的火炮。
朝鮮戰爭結束以後,解放軍仿造蘇式迫擊炮,研發了55式100毫米迫擊炮,成為步兵團制式支援火炮。
在1962年中印戰爭裡,55式的表現不佳。就火力上,它的炮彈只有10公斤左右,同動輒15公斤以上120毫米迫擊炮彈,威力差距非常明顯。
就重量上,戰鬥全重不到200公斤的55式,比120毫米迫擊炮的275公斤重量要輕得多,炮兵仍然難以承受。
55式的炮管就有近100公斤重量,就算不是在中印邊境雪域高原作戰,也不是普通人可以長期揹負行軍的。
相比起來,82毫米迫擊炮雖炮兵威力較小,全炮重量才50多公斤,拆卸以後單個部件也就20多公斤。這種重量不算很輕,強壯計程車兵能夠有效承受,這才算是合格的火炮。
在中印戰爭裡,55式根本不能勝任。
在稍後的珍寶島戰鬥中,解放軍使用了82毫米和120毫米迫擊炮,卻根本沒有使用雞肋火炮55式100毫米迫擊炮。
話說回來,無論蘇聯還是美國,他們的100毫米或者107毫米迫擊炮,也沒有考慮到由人或者騾馬揹負長距離行軍。
對於蘇聯來說,107毫米迫擊炮本來是放在有兩個輪子的炮架上,由汽車至少是馬車沿著公路拖曳。
美軍則更好,107毫米迫擊炮壓根是放在吉普車上的,幾乎可以說是吉普炮。
有趣的是,明明1962年中印戰爭表現不佳,100毫米迫擊炮沒有被解放軍淘汰,反而得到很大重視。
在整個60年代,解放軍投入很大力量,去研發新一代100毫米迫擊炮,最大要求就是減重。
為什麼會這樣?
原因很簡單,解放軍對120毫米迫擊炮更為不滿。
120毫米迫擊炮的威力,絕非100毫米或者82毫米迫擊炮可以企及的。
可惜該炮實在太沉重了。
且不談火炮有多重,就算120毫米炮彈,單發就有16公斤。
在高原行軍中,即便強壯的單個步兵,只能額外替炮兵攜帶1發炮彈。
看到適應高原的藏族男人,可以一次背2發120毫米炮彈和2發60毫米炮彈,解放軍士兵都看呆了。
戰爭中,解放軍伺候1門120毫米重型迫擊炮,必須動用一個步兵連的兵力。
站在60年代的角度,連騾馬化都完全沒有實現的解放軍,很難大量裝備笨重的120毫米迫擊炮。
當時中國主要威脅來自於北面的蘇聯,對方強調裝甲洪流加上大炮兵部隊。
想要對付蘇聯人,解放軍必須依靠大量反坦克火炮以及大口徑榴彈炮、加農炮,至於迫擊炮的用處很有限。
既然迫擊炮的用處有限,使用120毫米和100毫米似乎沒有太大區別。
相比起來,100毫米迫擊炮雖然炮彈威力較小,卻輕便靈活的多,更適合運輸能力低下的解放軍步兵,更適合地形複雜的中國。
現役的55式100毫米迫擊炮還是太重,必須進行減重。
1971年,71式100毫米迫擊炮誕生了,這是之後三四十年解放軍的主力迫擊炮。
71式的最大特點就是重量輕,專案設計的第一要求也是減重。
71式全炮戰鬥重量僅為75公斤,最沉重的炮管不過28公斤,炮架採用同67式82毫米迫擊炮類似的炮架,只有21公斤,底座為26公斤。
這可是非同小可,相比上代的55式整整輕了近100公斤。
除了重量很輕以外,該炮其他效能也還不錯,最大射程4700米,最小射程170米,最大射速每分鐘20發,火炮精度不錯,炮彈重量為8公斤。
在71式100毫米迫擊炮服役以後,各種型號的120毫米迫擊炮就被淘汰出現役。
根據當時中國,淘汰120毫米迫擊炮當然有一定,實在是軍隊的運輸能力太差。
在1965年,全中國的汽車年產量僅有4萬輛。大家知道這是什麼概念?
早在1929年,也就是30多年前,美國每年就可以生產460萬輛汽車。
在中國街上還看不到幾輛汽車的1911年,美國就可以達到21萬輛的生產量。
可以這麼說,中國的工業水平,尤其是汽車生產能力,同世界強國差了十萬八千里。
汽車生產能力差,那麼國內的汽車存量很大嗎?很少。
在1958年中蘇鬧翻之前,解放軍一共只裝備了9萬多輛汽車,其中有5萬5000輛是從蘇聯進口的,有2萬2000輛是從法國等西方國家進口的,還有3000輛從東歐國家進口。
也就是說,絕大部分軍用車輛都是進口。
而區區9萬多輛汽車,哪裡夠用?二戰期間,美國威利斯和福特為美軍生產的軍用吉普車就有63萬輛之多。卡車方面,4噸的GMCCCKW卡車有56萬輛,4.5噸的US6卡車22萬輛。
由於運輸能力實在不行,解放軍只能考慮裝備輕便的100毫米迫擊炮,也是不得已為之。
120毫米迫擊炮太重,在未來基本肯定要用汽車裝載。
相反,100毫米則比較輕,不要說騾馬,就算逼急了用人揹負也是可以勉強作戰的。
71式裝備解放軍以後,官兵們很快就認為這是一門好炮,也理解了為什麼二戰蘇軍大量裝備此炮用於山地作戰。
除了炮彈威力不如120毫米重型迫擊炮以外,該炮其他各方面效能毫不遜色。
71式服役後沒多久,就參加了1979年的中越戰爭。
解放軍常規裝備的迫擊炮包括60毫米、82毫米和100毫米,還有極少數160毫米重型迫擊炮。71式100毫米迫擊炮,就是解放軍步兵可以得到最大的迫擊炮了。
一個100毫米迫擊炮班,配備7名炮兵。
班長負責指揮,一炮手負責瞄準,二炮手負責裝填彈藥和發射,其他4人均是彈藥手。
此時71式最大的優勢體現出來,就是輕。
該炮全重僅有75公斤,拆卸為28公斤的炮管,21公斤的炮架和26公斤的底座。這三個部分可以用車載,也可以用騾馬揹負,甚至可以直接由炮兵揹著走。
任何一種騾馬,哪怕是毛驢也可以輕鬆揹負20多公斤的零件長距離行軍,根本不需要汽車裝載。
71式的炮兵回憶,雖然越南有一些公路,道路情況卻極差,一是越南是個窮國,又一直在打仗,根本沒錢修公路;二是越南很多季節的天氣惡劣,陰雨不斷,再好的泥土公路也廢了;三是越軍撤退時破壞了大量的公路,這是當年打美軍時的經驗。
無論解放軍炮兵是否願意,他們只能用騾馬攜帶71式。而具體作戰時,幾乎完全是依靠人力肩挑背扛,連騾馬都無法使用了。
且不要說換成280公斤的120毫米迫擊炮,就算是之前170公斤的55式100毫米迫擊炮,也夠炮兵們喝一壺的。
即便減重到75公斤的71式,在越南北部這種複雜山地叢林中,也是比較沉重的。
7人炮兵班有3人揹著迫擊炮部件,其餘4人負責攜帶炮彈。
火炮零件就有20多公斤,加上各人的單兵裝備,炮兵每人負重至少超過40公斤。
彈藥手負重相對較輕,然而他們需要每人攜帶2發8公斤的炮彈,也有16公斤的負重。
相比120毫米迫擊炮,這還是輕了太多,單發120毫米迫擊炮彈就有16公斤。
即便100毫米炮兵班4個炮兵負重很大,也只能攜帶8發炮彈,最多維持一次戰鬥而已。
好在,解放軍炮兵有軍工和民工組織的運輸隊,專門負責運輸炮彈。
解放軍每個步兵團會下轄一個100毫米迫擊炮連,下轄2個炮排,共裝備6門迫擊炮,另還有一個指揮排,主要負責觀測目標和指揮炮擊。
71式的射程為4000多米,加上越南地形複雜,遮擋物很多,炮手基本上是看不到目標的,完全依靠指揮排提供的座標,進行超越炮擊。
指揮排的官兵鎖定了目標後,迅速將座標透過有線電話或者無線電步話機發給炮兵,炮擊期間需要不斷調整座標。
早在戰前的各種訓練中,解放軍炮兵對71式就頗為喜愛,認為它的效能不錯。
該炮的炮擊精度不錯,炮擊速度很快。除了可以精確打擊單個目標以外,必要時它可以每分鐘20發進行最快速度炮擊,短時間內覆蓋一大片區域,進行面殺傷。
實戰中,71式就是解放軍步兵團最大口徑的支援火炮,起到了重大作用。
可以說,較大規模的戰役,都可以看到71式的身影。
11軍迫擊炮連副指導員王閒亭老先生回憶,在1979年2月17日,他們進行了第一次戰鬥。
他所在的91團準備奇襲越軍13號高地,沒想到趁夜色靠近時被機警的越軍發現。
於是,越軍立即用炮火猛烈轟擊,負責攻堅的步兵連傷亡很大,包括連長在內的9個幹部傷亡了7人。
此時敵我相距很近,大口徑火炮全部用不了,唯一能夠進行壓制的就是跟著步兵前進的71式100毫米迫擊炮。
接到命令時,71式排炮連剛剛趕到前線,立即架炮準備炮擊。
越南北部地形非常複雜,附近竟然找不到一塊稍微平坦的地形,山地崎嶇,各種植物茂盛,很多茅草長得比人還高。
好不容易找到一塊相對平整的山窪土地,堅持急行軍跟上來的只有3門炮。
前面已經打響,炮兵們心急火燎的迅速挖好了陣地。13號高地有3個敵人強力交叉火力點,解放軍步兵們根本突破不了,只得在步話機裡反覆要求開炮。
戰況緊急,炮兵們來不及等待其他火炮跟進,也來不及仔細確定周圍是否安全,就立即開炮。
炮兵距離13號陣地不遠,用雙眼都可以看到越軍陣地。炮兵們不用觀察員來指揮,直接在連長和排長目測下迅速開炮。
事實證明,71式是非常實用的。當第一輪3發炮彈飛過去,將越軍13號高地的機槍全部打懵了,一時間全部停火。
炮兵們一鼓作氣,在9秒鐘內連續發射了9發炮彈,壓制了敵人機槍,連越軍1門60毫米輕型迫擊炮也不敢露頭了。
這3門炮不斷持續炮擊,猛擊越軍陣地。
而步兵趁著越軍火力稀疏的絕佳機會,奮力仰攻,慢慢扭轉了戰局,最終在第3天佔領13毫米高地。
雖有71式的炮火支援,解放軍仍付出較大代價。首先是步兵第5連拼了2天,傷亡過半,被迫換成第2連又打了1天,這才佔領高地。越軍傷亡170多人,解放軍傷亡也不小於這個數字。
實戰同日常的訓練,是有很大不同的。
此次炮戰中,炮兵們不惜代價的拼命快速炮擊,已超過日常訓練標準。當戰鬥結束時,炮兵們發現,71式不算很大的後坐力,竟然將底座深深的推入到土中,花費很大力氣才挖了出來。而高溫尾氣更是將本來潮溼的土地,全部燻成了硬土地,附近的植物全部被烤乾甚至吹碎。
此次打的不太順利,主要是越軍以逸待勞,早就在13號高地修建了大量防禦工事。71式的炮彈畢竟只有8公斤,無法摧毀堅固工事,只能起到暫時的炮火壓制作用,讓越軍的火力減弱。
越軍單兵素質高於我軍,實戰中很多士兵是多面手。重機槍手被打死了,彈藥手立即接過機槍繼續射擊,彈藥手又被打死了,60迫擊炮手一樣可以操縱重機槍。
這些越軍士兵大多作戰多年,殘酷戰爭讓他們必須是一超多能,戰鬥力比較強。
相反,解放軍進攻部隊11軍本來是乙種軍,就是戰備部隊。
決定參戰以後,11軍經過大規模擴編,這才湊齊了作戰的兵力。這個擴編的少部分兵力是從友鄰部隊調集老兵,其餘絕大部分士兵是剛入伍的新兵蛋子。
就算是炮兵排中,也有眾多新兵。有的新兵參戰時才入伍不到一個月,形同老百姓。這些小夥子上了戰場能夠堅持作戰,不拔腿就跑,已經是很了不起,談不上讓他們具備什麼作戰技巧和作戰經驗。
71式是解放軍主力迫擊炮,參加了幾乎每一場早期的攻堅戰。
在王副指導員作戰的同時,2月19日西線13軍37師步兵110團奉命向332高地攻擊。
步兵進攻期間,突然遭到越軍105榴彈炮的炮擊,一度被壓制。
此時步兵團沒有其他火炮能用,只能將任務交給71式。
正常來說,71式不能隨便同射程超過自己的榴彈炮對抗。只是沒有其他選擇,71式偷偷摸過去,在有效射程內進行炮火急襲。僅僅一輪炮擊就摧毀了越軍1門105毫米榴彈炮,將炮兵陣地打的七零八落,壓制了越軍炮火。
王副指導員參加了很多戰鬥,僅僅在越南境內的22天就打了29仗。很多戰鬥比第一場13高地作戰慘烈十倍,比如148高地戰鬥。
3月5日,解放軍奉命撤回中國境內,撤退路上的148高地被越軍控制。
為了確保解放軍大部隊撤退成功,需要儘快佔領該高地。
解放軍各部都在撤退,撤退的秩序比較混亂,炮兵和步兵脫節了。這20多天消滅了很多所謂的王牌越軍部隊,解放軍對防禦148高地的二流越軍有些輕敵,認為他們最多隻有一個排,沒有修建堅固工事,沒什麼了不起。
解放軍先頭連撤退到這裡,本應該等待炮兵跟上來再進行攻擊。由於輕敵,負責指揮的副團長和營長命令步兵連直接趁夜突襲,不需要等待炮兵趕到。
當晚,該連突然發動襲擊。
萬萬沒想到的是,步兵攻上去以後才發現,這裡越軍最少有2個加強連,而且陣地上修建了大量堅固工事,包括一些永久性鋼筋水泥工事。
此時解放軍步兵連已經攻了上去,想要撤下來也是不行了。
71式炮兵連趕到附近時,聽到漫山遍野的激烈槍聲。情況不明加上無法聯絡到步兵連,炮兵根本不能在漆黑的夜裡胡亂開炮,只能焦急聽著槍聲越來越小。
最終,該步兵連傷亡殆盡,基本全軍覆沒了。
第二天,解放軍後續部隊全面趕到,本來想用122毫米榴彈炮、75毫米加農炮炮擊越軍陣地。
此時殘存的解放軍步兵,佔領了高地少數陣地,敵我距離不過一二百米,這些火炮均無法炮擊,唯恐出現誤傷。
那麼,10門71式又成為炮火支援的主力。它們猛烈炮擊了148高地的越軍,另外還有18門82毫米迫擊炮也參加了炮擊。
解放軍正在撤退,前期攜帶的大量彈藥都成為累贅,最好能夠全部用掉減輕負重。
迫擊炮的彈藥非常多,將越軍陣地打成一片火海。
奇怪的是,每次解放軍步兵發動攻擊時,148高地越軍仍然能夠發射大量炮火,似乎沒有受到炮擊的太大影響。
負責指揮的副團長仔細觀察越軍陣地,推測出了原因。雖然148高地看起來不起眼,實際上修建了大量鋼筋水泥的防炮工事。
71式100毫米炮彈才8公斤,只有直接命中才有可能破壞這些工事。而該炮是高拋物線火炮,又相距數千米,炮彈不容易直接擊中目標。
在71式炮擊時,越軍躲在防炮洞裡面,傷亡很小。
換句話說,71式的炮擊對越軍傷害不大,沒起到什麼作用。
於是,炮兵們迅速調整戰術,首先71式不能大面積覆蓋炮擊,而是集中起來轟擊某個區域,一個個的重點炮擊。
71式整整打了5個小時,一個據點一個據點的打,發射了大量炮彈,炮筒都打紅了。在長時間反覆炮擊下,終於將越軍大量的鋼筋混凝土工事摧毀。
解放軍步兵多次進行佯攻,一旦越軍離開防炮工事,71式就立即猛烈開火,將他們炸死在表面陣地上。
這樣打了整整一天,71式發射了無數彈藥,終於掩護步兵佔領了148高地主陣地。
越軍是非常頑強的,即便傷亡殆盡,工事幾乎都被摧毀,仍然堅決不投降。
他們躲在一個坑道內頑抗,要戰鬥到最後一個人。
這樣僵持了幾個小時,最終在3月7日讓工兵用炸藥進行爆破,徹底摧毀了這個坑道。
此戰,越軍被消滅600多人,少校營長被擊斃,最後的坑道里就有200多人被炸死或者活埋。
此戰摧毀了60多個碉堡,繳獲的火炮就有20門,還有高達17萬發彈藥。
解放軍傷亡同樣不小,最初攻擊的那個連,抬下來的烈士遺體就有50多具,傷員有100多人,全連基本打光了。
此戰中,迫擊炮的作用極大,殺傷了75%的敵軍 ,這是現代戰爭的常態,輕武器越來越不重要了。
雖然71式作戰的位置比較靠後,卻是越軍重點打擊物件。王副指導員回憶,戰鬥中曾有一發越軍炮彈,準確落在他面前幾米地方,自己來不及臥倒。本來是死定了,結果越軍炮彈都是中蘇援助的,這枚炮彈存放時間太長、沒有爆炸,王副指導員才撿了一條命。
除了攻堅戰以外,71式在防禦作戰和伏擊戰中作用更大。
3月11日,東線戰場,43軍128師長383團3營在612高地、龍頭村地區掩護團主力撤退,100毫米迫擊炮連奉命支援作戰,該連在公路南側400米無名高地設定炮兵陣地。
當晚7點,5輛越軍卡車滿載著士兵追趕而來。越軍比較謹慎,發現前方似乎有解放軍活動痕跡,立即停車下人,準備沿著山路突襲。
71式迫擊炮連抓住時機,趁著越軍亂哄哄下車的機會,迅速開炮轟擊。
第一輪24發炮彈飛過去,就擊毀了2輛卡車,炸死炸傷20多人。接著71式不斷炮擊,炸的越軍哭爹喊娘。
沒多久,越軍大部隊趕到,重新部署準備進攻。
此時,71式由伏擊戰轉為防禦戰。在少量步兵配合下,71式幾次轉移陣地以後猛烈炮擊,打的越軍根本無法靠近。越軍步兵只能要求,己方炮兵支援。於是,越軍從卡車上搬下120毫米重型迫擊炮,準備反壓制解放軍的71式。
解放軍71式炮兵素質過硬,立即進行全面反擊,當場摧毀敵人1門120毫米迫擊炮,餘部只能攜帶著火炮向後撤退,脫離我軍炮擊範圍,不敢炮戰了。
這樣一直打到凌晨1點多,越軍1個加強連始終無法靠近。
此時,71式炮兵連才奉命撤退。
戰鬥中,71式摧毀1門120毫米迫擊炮,擊毀2輛卡車,打退越軍步兵3次攻勢,消滅越軍160多人。71式炮兵連無一傷亡!
中越戰爭裡,官兵們一致認為71式很好用。該炮是前線步兵支援火炮,通常跟隨步兵在最前線作戰,可以第一時間響應步兵的支援要求,炮擊幾公里內的目標。
71式是曲射炮擊,而解放軍步兵裝備的基本都是直射武器,包括重機槍、無坐力炮、火箭筒等等,71式恰好是有效補充,讓戰場火力不存在死角。
不過,戰爭中71式效能仍然有些不足。
官兵主要的不滿,在於71式的射程較近,最大射程僅有4700米 ,戰鬥中的射程往往只有3000多米。
老一代的82毫米迫擊炮最大射程有3000米,新一代82毫米迫擊炮射程也有4000多米。
也就是說,71式作戰比較不安全,甚至可能被口徑較小的82毫米迫擊炮壓制。
官兵們希望提高71式射程,以保證在相對安全的地區進行炮戰。
為此,解放軍在中越戰爭的後期,推出了89式100毫米迫擊炮,至今該炮仍然是解放軍制式裝備。
宣告: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路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