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出發開始了偉大的長征。90年來,長征故事廣為流傳,長征精神催人奮進,指引著一代代人砥礪前行、接續奮鬥。
在長征出發90週年之際,中國航發人將文化傳承與攝影藝術相結合,以一場穿越時空的接力致敬紅軍將士,透過照片的視覺語言進行今昔對話,展現新時代航發人傳承長征精神,在新長征路上加快自主研製步伐的奉獻擔當。
本組照片歷時三個月,創意、策劃到舞美、表演、拍攝、後期合成等均由中國航發航材院黨建與文化部組織在職科研人員利用工餘時間完成。照片中,廠房牆的高度與門和門中的人影形成對比,手中握槍的紅軍女戰士透過雙重曝光與廠房的場景疊映在一起,藉助投射到牆上的一束光增加時空的聯絡;看圖紙的人身處不同場景執行不同的任務……
為了儘可能還原歷史,大家以科研工作的嚴謹認真完成每一次拍攝,也對二萬五千里長徵有了更深的認識。
“同事穿上軍裝拿起槍,看著地圖,立刻有了紅軍的樣子。我穿著工裝,看著設計圖紙,突然意識到,雖然我們看到的不一樣,但我們描繪的是同一張藍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事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焊接工作的李文文說。整個拍攝流程走下來,李文文對“細節”有了新認識,“戰場上要洞察每個變化才能打贏,拍攝時也要對每個細節檢查再檢查,我們的工作中也一樣,一定要嚴慎細實、精益求精,因為每個葉片都關係著飛機的安全和飛行員的生命。”
“我原以為我的照片應該是比較好拍的,只需要穿著工裝,拿著安全帽,拍一個後背的側面。但最後合成的照片出來的時候,還是讓我一驚。鏡中的‘他’與我之間,竟莫名有了聯絡。”鄒文江說,作為科研人員,自己和紅軍戰士有著不同的人生,但大家的目標一致,都是為理想而“戰”,加快航空發動機自主研製步伐是新時代他和同事們的“戰場”。
“紅軍的衣服一穿上,立刻有了沉浸感。一根粉筆的傳遞跨越90年,黨和國家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接過這支‘筆’,未來我們要怎麼做,身上的責任感、使命感更加清晰。”廠房裡,楊大偉協調著各道工序的順暢進行,拍攝結束了,但“粉筆”卻總在提醒著他要對每天的工作做好計劃。
作為本組照片的攝影師,張文冬也深有感觸,“攝影不僅僅是按快門,它更像一種穿越之門,帶領大家穿越到一個個充滿理想、情感和力量的記憶深處。”
照片裡,也許表情不是那麼到位、姿勢不是那麼標準,圖片效果上還有一點點遺憾,但大家都在付出中有所收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新時代新徵程,今天的航發人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
“困難再大,想想紅軍長征。”(李政 張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