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珠海航展,亮相的新型武器裝備著實不少,從殲-35A、殲-15T,再到外貿“大八輪”車族、20式槍族外貿版,每個都足夠吸引眼球了。
一般來說,這類航展上展示的武器基本上都是先進的新銳型號,既能吸引外國客戶購買,也能展現出自身的強大科技和工業實力。但在今年的展品裡,軍武菌發現了一個有點離譜的老熟人:這航展怎麼還有帶40火來參展的呢?
▲這40火也能參展了?
仔細一看,原來,這個展位的展品可不是老掉牙的“40火”,而是一種用RPG-7火箭筒發射的制導榴彈。
如果要問哪種火箭筒最有名,RPG-7顯然是唯一的答案。作為一種上世紀50年代設計的反坦克武器,即使在一次性火箭筒流行的現在,能夠重複使用的RPG依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直到今天,RPG-7及其改進型依舊在全世界多個國家大量服役,和AK-47一樣,只要有戰爭,就能看到RPG的身影。
理論上來說,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或其他現代火箭筒,反坦克導彈的效能顯然遠遠優於RPG-7,但RPG實在是太便宜了,而且操作非常簡單。另外,只要更換不同的彈藥,RPG-7就能有效的殺傷步兵、房間內的敵人和敵方載具,靈活性遠遠優於一次性火箭筒,這也是這種武器經久不衰的原因。
▲RPG-7的彈藥種類豐富
當然,作為一種服役60多年的老式火箭筒,RPG-7的效能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了。不僅在威力上,RPG-7無法和大威力的重型火箭筒和反坦克導彈相比,在精度上也存在不小的問題。特別是面對遠距離目標時,RPG-7非常容易受到橫風的影響,彈道會嚴重偏離瞄準線,導致射程受到了很大限制。
一直以來,都有人研究如何提高RPG的精度,國外一些公司就研製了RPG-7專用的彈道計算器,可以根據風向風速計算出大致的火箭彈落點。但對於遠距離射擊,這種計算還是粗糙了一點,效果其實並不好。
▲為RPG-7設計的火控計算器
既然單獨裝個火控計算器不好,為什麼不換個思路,直接把RPG的火箭彈直接改成導彈呢?
把RPG的火箭彈換成導彈,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可一點也不簡單。
首先,RPG-7的口徑太小,只有40毫米,雖然發射的是超口徑彈藥,但也就不過70毫米左右,在尺寸上不可能和動不動就80~120毫米的現代火箭筒和反坦克導彈相比,安裝制導頭的空間很小。而且,引導頭還會佔用引信和戰鬥部的空間,可能會影響火箭彈的威力。
▲造出來的戰鬥部可能就這麼大
其次,即使是能裝的上去,引導頭本身也會佔用RPG-7火箭彈寶貴的重量。RPG-7本身的彈道就比較彎曲,安裝這種彈頭後,彈道效能會進一步惡化,射程肯定也會下滑,反而降低了效能。
▲導彈小型化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
不過,隨著近些年來電子技術的迅速發展,制導元件越來越小型化、輕量化,不要說是RPG-7這種超口徑彈藥,有些公司甚至推出了40毫米的微型導彈和制導火箭彈!這種小型引導頭裝在RPG-7的彈頭上,對效能的影響非常小,顯然是毫無問題的。
那麼,這種導彈或者說制導火箭彈,該用什麼方式進行制導呢?
雖然名字都叫導彈,但不同種類的導彈的制導方式可是天差地別的。最原始的導彈一般使用的是手動視線指令制導(MCLOS),典型的就是9M14反坦克導彈,我國仿造的型號叫紅箭-73。這種導彈需要射手先發射出去,然後用一個搖桿控制導彈的飛行方向,直到導彈命中目標。
▲手動視線指令制導的9M14導彈
不用說,這種設計實在是太原始了,在實戰中非常不使用,很快就被淘汰了。第二代反坦克導彈基本全部拋棄了這種方式,改用了半自動視線指令制導(SACLOS),只要射手用瞄準鏡指向目標,導彈就會對著目標飛去。
當然,半自動視線指令制導的種類也有很多,有些是在導彈後面拉一根導線,透過導線傳輸訊號。有些是在導彈彈頭上加裝鐳射引導頭,用引導頭追蹤鐳射指示的目標。還有一種更穩定的方式,在導彈尾部加裝鐳射或者無線電接收器,射手將雷達波束或鐳射光束指向目標,而導彈就會“騎”著這道指示向目標飛去,很難被敵人干擾,因此被稱為“架束制導”。
▲半自動視線指令制導的紅箭-9導彈
不過,說到底這些制導方式都需要射手持續瞄準目標,如果發射的時候手一抖,或者被敵人火力壓制,這樣的導彈就根本沒法用了。而且,先進的敵方載具都有鐳射告警器,被鐳射一照,對方可能馬上就會打出煙霧彈或躲進掩體。導彈浪費掉還是小事,暴露自身目標可就危險了。
所以,又出現了最先進的,具備“射後不管”功能的第三代反坦克導彈。
▲射後不管的“長釘”導彈
一般來說,第三代反坦克導彈都採用紅外成像制導(IIR),紅外製導的導彈不稀罕,早期的空對空導彈很多就是追蹤敵機輻射的紅外線進行制導的。但這種原始的制導系統只會追蹤最熱的目標,很多時候直接就會鎖定到太陽上,敵人稍微發射幾個誘餌,導彈就打歪了。
▲“長釘”導彈彈頭上有碩大的紅外成像導引頭
而紅外成像制導不同,這種指導方式不僅僅追蹤紅外訊號,而且能夠在鎖定時記錄下目標的紅外特徵,相當於拍下了一張“照片”。導彈射出後,就會根據這張“照片”去尋找相同的目標。射手只需要發射前鎖定,導彈就會自動飛行目標。著名的“標槍”、長釘,以及國產的紅箭-12反坦克導彈,都使用了這種制導方式。
不過,紅外成像制導的導彈需要安裝非常先進的紅外引導頭,成本高的嚇人。有些反坦克導彈既想要“射後不管”的優勢,又想節省成本降低價格,就想出了一種堪稱“簡陋”的制導方式——預測視線制導( PLOS ) 。俄烏戰場上活躍的NLAW導彈就是這種方式制導的。
▲NLAW導彈實際上就是慣性制導
預測視線制導的彈頭上沒有導引頭,也不需要射手持續照射目標,而是在發射前鎖定敵方載具,數秒後,火控系統就會根據當時敵方載具的距離、速度和方向,計算出目標的提前量,然後讓導彈飛向目標即將抵達的位置。這種制導方式的成本很低,但是精度就比較一般了——說白了就是個先進一點的火箭筒。
在軍武菌看來,這些制導系統裡,最容易用來改裝RPG-7的就是預測視線制導系統了。只需要在RPG-7的彈頭裡加入慣性制導的陀螺儀和控制飛行的彈翼即可,不需要任何複雜的訊號收發裝置,操作也很簡單。事實上,我國也曾經研製過相似的火箭彈。
不過,預測視線制導系統的精度一般,而且修正能力顯然存在問題。如果彈體上沒有實時監測風向風速的裝置,不能對橫風等複雜環境做出調整,精度依舊難以保證。本來這種指導方式就非常簡陋,再受到風向影響就更嚴重了。
另一種低成本的思路,就是為RPG-7的火箭彈加裝鐳射制導系統。雖然架束制導的抗干擾能力強,但是受到RPG-7的結構限制,基本不可能在尾部加裝訊號接收器,所以只能走鐳射引導的路線。
▲這個JK-1H已經不是第一次展出了
這種方式雖然需要在彈頭上加裝鐳射導引頭,還要搭配專用的鐳射指示器使用,但並不需要對發射器本身進行任何改造,可以用套件的形式直接安裝。相比慣性制導,鐳射制導的精度顯然也高得多,但這樣一來,射手就必須使用鐳射指示器持續瞄準目標才行了。
當然,只要戰鬥部做的夠大,資金足夠充足,完全也可以在RPG-7的彈頭上加裝紅外成像制導元件,實現“發射後不管”。相比真正的反坦克導彈,成本也要低一些——不過,這麼有錢的客戶何必還要用RPG-7呢?
▲這種顯然就是紅外成像制導的
這屆珠海航展上,展出的RPG-7制導彈藥主要都採用了鐳射制導和紅外成像制導系統。顯然,鐳射制導的成本不高,操作也不復雜,精度也有保障,算是一種比較靠譜的改良方案。對於那些資金不夠充足,而且有大量RPG-7的客戶,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最後,軍武菌覺得,這類彈藥如果光是拿來當高階的RPG,可就有點大材小用了,如果裝在機器狗、無人戰車上,這樣的武器顯然更有價值。再想到近些年我國展出的一系列安裝40火的無人戰鬥車——你們這玩意恐怕是配套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