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份衛生部檔案,解密中國紅牛“準生難題”
近日,泰國天絲集團在一個7分鐘專題合作中宣稱,紅牛飲料之所以能獲得進入中國市場的入場券,從冷到熱能在中國暢銷,泰國天絲作出巨大努力和貢獻。該說法一出,立刻引起中國紅牛產業鏈從業者的強烈反對。
“這不光抹殺了中國紅牛30年的努力,而且歪曲了事實,30年並不是一個很長的時間,很多人都親歷過那段歷史,而且有很多檔案也能說明事實,華彬集團及其董事長嚴彬才是將紅牛飲料引入並落地中國市場的‘牽牛人’。”一位中國紅牛經銷商說。
01 一罐飲料,為何會有兩份“準生證”?
“天絲集團海南工廠歷經數月,在有關部門功能性與安全性的雙重論證後,1995年年末,天絲集團終於拿到了生產上市最關鍵的——原國家衛生部對配方許可的批覆,獲得進入中國市場的入場券。”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海南紅牛工廠一位負責人這樣介紹紅牛飲料早期在中國落地時的情況。
眾所周知,拿到生產批覆,就等於拿到了“準生證”,確實可以視作紅牛飲料在中國落地生根的關鍵時刻,但根據目前披露的檔案,尤其是透過國家衛生部在1995年先後批覆的兩份檔案對比來看,海南紅牛的這位負責人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第一份檔案是“衛監發(1995)第13號檔案”,是衛生部於1995年3月給到海南紅牛飲料公司的一個批覆,並非主管部門批准海南紅牛飲料有限公司生產紅牛飲料的批覆,而是通知海南紅牛飲料有限公司配方中“維生素B6、肌醇、賴氨酸、氰鈷胺、咖啡因”必須降至我國標準的允許量。
(衛監發(1995)第13號檔案)
第二份檔案是“衛監發(1995)第51號檔案”,是衛生部於1995年9月給到中國食品工業總公司的批覆,批准了其生產“維生素功能飲料”的申請,而且同意了其申報的,高於國家標準的新配方。
(衛監發(1995)第51號檔案)
這兩份間隔了6個月的批覆檔案,為何會在申請人、配方含量等方面不同,這中間又有哪些曲折?只有回到歷史現場,才能看清。
02 開創紅牛,中國企業功勞不容抹殺
上世紀 70 年代,泰籍華人許書標發明了飲料“Krating Daeng”。1993 年,許書標受“赤子模範”張光利(當時海南紅牛大股東,時任董事長)之邀,合作在海南建設了“海南紅牛”工廠,計劃引進這款飲料,卻因為對中國市場和政策不熟悉,遲遲拿不到紅牛飲料的生產許可,不能生產。
“衛監發(1995)第13號檔案”是海南紅牛收到的一個批覆,但在這個批覆中,儘管同意生產,卻需要進行配方修改。知情人透露,許書標並不同意修改紅牛配方,認為這直接影響紅牛的功效,也不符合紅牛飲料產品設計的初衷。
後來在泰國經人介紹,許書標認識了華彬集團創始人嚴彬。嚴彬成功牽線中泰企業合作,將中國食品工業總公司和深圳老牌國企深圳中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拉入到合作中,共同成立了中國紅牛公司。
為了讓在中國生產的紅牛飲料保持功能性,也為了讓它更符合中國人的口味需求,嚴彬和中食公司會同當時衛生部食品監督檢驗所、中國食品新增劑協會、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衛生部衛生監督司等專家進行了一場技術論證會,最終才將牛磺酸、咖啡因、維生素等營養及新增劑的含量確定了一個既安全又有功效效的標準。“衛監發(1995)第51號檔案”正是對這一新配方的批覆,也是紅牛飲料在中國市場30年輝煌程序的真正開端。
正是因為“準生證”批文來之不易,為了保證兩家國企及合資各方的根本利益,1995年11月10日,嚴彬代表籌備中的中國紅牛與泰國天絲等四方簽署了一份有效期為50年的《協議書》,其中第一條約定,“各方一致同意,只有丙方(中國紅牛)有權在中國境內生產、銷售紅牛飲料”。
(50年《協議書》)
據悉,1996年至2016年期間,海南紅牛都在為中國紅牛代工生產“紅牛維生素功能飲料”,而現在生產的“紅牛”飲料是紅牛維生素風味飲料,是2019年才上市的普通飲料,並不是保健食品。根據50年的《協議書》約定,不經過中食公司和深圳中浩同意,泰國天絲無權在中國境內生產、銷售紅牛飲料,其投資建廠生產紅牛飲料的行為均屬違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