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軍為啥不能自給自足?印度不是沒試過,換裝國產裝備後的印軍,戰鬥力直接崩盤!在很多軍迷的印象裡,印度軍隊的標籤就是“買買買”和“萬國造”。因為沒有完善的軍工基礎,再加上“印度製造”問題繁多,多年來印度國防建設的核心理念就是“造不如買”。事實上,近年來印度軍政高層已經意識到了軍工國產化的重要性,包括莫迪在內,很多高層都提出要在國防領域實現“自力更生”、只不過,受到“技術鴻溝”和效率低下、資金有限、部門間結構性問題突出等因素影響,印軍的國產化程序困難重重。甚至,印前空軍中將薩奇德夫更是明確指出,如果印軍全面換裝國產裝備,戰鬥力將崩盤。
說到軍工國產化,早在2020年8月初,印度國防部長拉傑納特·辛格就公佈了一個宏偉的計劃。預計到2024年,印度計劃逐步禁止進口101種軍事裝備,小到突擊步槍,大到潛艇導彈都在禁購清單內。在此基礎上,印度國防將全面實行“進口替代”,為的就是促進印度本土軍工業發展。事實證明,印度人的夢想非常美好,但現實卻非常殘酷。首先,這個計劃就好高騖遠,嚴重背離了現實,完全沒有考慮到印度軍工基礎的羸弱。要知道,印度軍工在“技術鴻溝”與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一直非常突出。就以印度的王牌國產專案“阿瓊”坦克和“光輝”戰機來說,研發週期動輒數十年,投入的研發資金不斷翻倍,最終的成品依然是問題頻頻,就連印度軍方都不滿意,最終只是在印度政府的施壓下才勉強採購。
從根本來說,印度沒有強大而完善的軍工體系為後盾,因此只能以採購為主。而在確立國產研發計劃時,印度人也完全不切實際。比如20世紀90年代中期,印度計劃在10年內將印軍裝備本土化從30%提升到70%。但直到今天,印軍裝備70%仍靠進口。這是因為印軍在實施很多研發專案時,總會遇到一個又一個“卡脖子”技術難題,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除了技術不行導致裝備劣質、效能不佳之外,印度軍工的拖延散漫更是出了名。以印度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為例,該專案耗費了印度的無數研發資金,但歷時10多年,航母至今還無法服役。
除了技術低下、工期拖延、質量堪憂之外,印度國產軍工也常常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要知道,軍工科研要耗費海量資金,尤其是航母、導彈這樣的前沿軍工專案,更是不折不扣的“吞金獸”。毫不誇張地說,軍工科研考驗的就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尤其是經濟實力。雖然印度是全球第三大軍費開支國,但其60%的軍費開支都用於支付軍事人員薪水,軍工科研分到的資金寥寥無幾。再加上近年來印度經濟發展遇到難題,財政入不敷出,政府“缺錢”現象嚴重,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印度國防領域的貪汙腐敗現象還特別嚴重,最終研發部分,分到的資金根本不足以推進專案的長期進行。
此外,印度部門間結構性問題突出也是導致國產化程序緩慢的重要原因。簡單來說,印度軍工研發部門與生產部門分離、採購部門與生產部門分離,這就導致印度軍工國產化缺乏統一性,很多專案的開展過於盲目。比如,印度國防研究與開發組織堪稱印度軍工領域的龍頭,直接壟斷了本土裝備製造的技術和產品開發,甚至還有海外採購提議的否決權。於是乎,軍工部門和軍方的矛盾日益深化,這就導致對於印度本土研發製造的很多武器裝備,印度軍方根本看不上也不願意採購,最終還是花大價錢從海外採購。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自莫迪上臺以來,印度在“印度製造”和軍工國產化上的投入越來越大。特別是在與美國、俄羅斯、法國、以色列等國的軍火貿易中,印度都會將技術分享或生產線引入作為捆綁條件。其中,印度與俄羅斯在軍事技術領域的合作越來越深,“布拉莫斯”導彈就是俄印合作的成果。總體來說,印度的軍工國產化還在持續推進,只不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印度必須腳踏實地,不能好高騖遠,只有紮紮實實搞好一個又一個專案,才能真正實現國防自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