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上午10時,萬眾矚目的2024年中國航空航天博覽會在珠海金灣機場盛大開幕。
說實話,作為珠海航展的資深觀眾,軍武菌也參加過好幾次航展了。毫無疑問,這次航展是規模最大、驚喜最多、前沿性最強的一次,別的不說,光三種隱身機同臺競技的場面,就已經值回票價了。
不過,在所有人都關注熱鬧的戰鬥機、機器狼、貓貓車,以及各種雷達、無人機的時候,軍武菌卻在珠海航展的角落裡,發現了珠海航展的最大秘密。
相信大多數逛完航展的網友,都會有一個感覺,中國軍工已經全面爆發,無論是陸海空天,還是電火網,各種裝備都應有盡有,感覺只要不是什麼極為尖端的東西,無論你想要啥,珠海航展都能夠提供。
毫無疑問,大家對層出不窮冒出來的各種新銳武器欣慰又自豪。但問題來了,軍工行業是個長投入、慢產出的行業,其進步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基礎理論到部隊需求,從研究論證到專案立項,從總體設計到子系統研發,時間往往都是以年為單位計算的。
那為啥給人的感覺是,中國軍工“唰”的一下就行了呢?
軍武菌對這個問題一直百思不得解,直到上廁所時,看到航展大廳角落裡一排一排的小格子,才恍然大悟,原來中國軍工崛起的秘密在這呢!
相信大部分人都聽過瓦良格號航母的故事。當年蘇聯解體,瓦良格號航母只造了一半,有人問廠長馬卡洛夫:“將航母完工,工廠需要什麼?”
馬卡洛夫回答道:“我需要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600個相關專業、8000家配套廠家,總之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完成它,但是這個國家已經不復存在了。”
航母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要造航母當然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牽頭抓總部門,但與此同時,你更需要“8000家配套廠家”,這是一個國家強大工業體系的象徵。
這麼說大家可能沒概念,我們舉個例子吧。
比如航母鋼板,這種鋼板不僅要拒磁,高韌性,抗低溫,而且還要具有高斷裂韌性、耐高溫不變形、抗腐蝕防彈的特性。沒有這種鋼材,你就搞不定航母。
為什麼瓦良格航母回國後,在海里泡了好幾年也沒動工?就是因為當時中國還沒有企業能生產航母鋼,最後還是鞍鋼挑起大梁,花了幾年的時間搞出了2000噸航母鋼,才保證了瓦良格的續建。
再比如航母的閥門,別看閥門很小,但是在航母上卻有數萬個,如果閥門質量不過關,某一個管路洩露或者打不開的話,那就會出大事。
此外還有重型壓力容器、冶金裝置、大型鑄鍛件、船舶配電系統、船舶機艙自動化系統、艦載機起落架和機輪剎車系統、錨鏈和海洋工程系泊鏈、燃氣輪機整合產品、汽輪機組及餘熱鍋爐、高效能鉛酸動力電池等等等等,一個環節搞不定,那麼總裝廠的裝置就沒法裝。
這就是體系化的複雜和重要之處,它的水平也許決定不了整個產品的上限,但絕對能決定一個產品的下限。
而在這次珠海航展上,軍武菌發現,在角落的格子間裡面,就藏著這樣一個一個的“8000個配套廠家”,而且很多都是隱藏的大佬!
隨便舉個軍武菌路過的展位為例吧:飛沃科技。
這個展位太低調了,軍武菌乍一看還以為是賣不鏽鋼鍋的!但實際上呢?人家還是上市公司!
這家公司是做什麼的呢?主要從事航空航天發動機、燃氣輪機的熱端精密鈑金部件加工製造業務,如燃燒室、火焰筒、尾噴管、緊韌體、渦輪盤、機匣、壓氣機部套元件等。
聽起來是不是很NB?放到過去妥妥的高精尖技術,而現在呢?一家民企都做出來了!
果然,高階的食材,只需要最樸素的烹飪工藝。高技術的企業,只需要租2000塊錢一天的展位,坐30塊錢一把的摺疊椅......
然後軍武菌又去了旁邊的一家展位,北微感測。
這個公司是做什麼的呢?是研發慣性導航系統、傾角感測器、航姿參考系統、電子羅盤、光纖陀螺儀等智慧感測器產品的,是不是聽不懂?翻譯過來,這不就是導彈的制導系統嗎?
這麼高大上的公司,居然只有4平米的展位?
如果紹伊古看到了,想想自家只能扔鐵炸彈的蘇34,是不是恨不得要把這家公司打包運到俄羅斯去?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公司,在中國還有一堆呢。
然後軍武菌又繼續逛,總算發現了一家體制內單位:天津大學。
這個攤位的產品是什麼呢?是無人機機載光電吊艙、低成本一體化巡飛光電吊艙、捷聯成像引導頭,捷聯紅外成像引導頭等等。
聽著高大上,其實很可能就是“天津大學智慧校園海陸空智慧無人系統安全巡查平臺”的產品化而已,這個平臺本來是天大的老師和學生們自己做出來的,作校園安全巡檢用的,然後可能覺得這玩意有市場前景,於是就拿來賣了。
可是你要是仔細琢磨一下,這玩意不就是陸、空、海全系統無人作戰平臺嗎?
看到這裡,軍武菌已經不敢再看下去了,誰知道這些一個個不起眼的小攤位裡面,還藏著什麼臥虎藏龍的大佬?
也許從產品上來看,他們這些做子系統的企業,不像那些做總體產品的企業那麼引人注目,但只有業內人士才知道,他們才是中國軍工發展的底氣。
原因很簡單,咱們大多數人參加航展,無非也就是看個熱鬧,而他們呢?是真的要在航展上找客戶,要賺錢的!
從軍武菌這幾天逛展的情況來觀察,這些小展位前面的外國人,還是挺多的。
毫無疑問,這些一個個小展位,就是中國軍工行業的“隱形冠軍”。
啥叫“隱形冠軍”?
這個概念最早由德國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提出,是指那些不為公眾所熟知,卻在某個細分行業或市場佔據領先地位,擁有核心競爭力和明確戰略,其產品、服務難以被超越和模仿的中小型企業。
提出“隱形冠軍”企業的理論後,赫爾曼•西蒙對世界各國的企業進行了分類,其中最多的就是德國企業。全世界有2500個隱形冠軍,德國獨攬了1307個,儘管美國的人口將近德國的4倍,可美國只有366個隱形冠軍。
那時的德國工業為什麼強?
不是因為有寶馬賓士和大眾,而是因為德國供應鏈上的數以千計的“隱形冠軍”。
這些隱形冠軍重要發展路徑是專注做配套專家,不斷提升行業專業能力並做精做強,而不是盲目地搞多元化發展路線。
在專精這條賽道上深耕久了,德國的“隱形冠軍”很大一部分已經成長為行業內唯一或少數能滿足產業鏈特定需求的供應商。
舉個例子,德國舍弗勒集團,是全球範圍內生產滾動軸承和直線運動產品最好的供應商。
還有德國伍爾特集團,他們花了70多年時間製造出世界上種類最全的螺絲。能提供從螺釘、螺釘配件和錨韌體到工具、化學技術產品和個人防護裝置等12.5萬餘種產品,一年就能銷售199.5億歐元。
類似的還有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的漢臣公司,主要設計生產運用於工業領域的液壓缸以及驅動系統等,同樣無人能超越。
別看這些企業造的東西不起眼,但恰恰是他們構成了德國經濟的中間層。
他們就像毛細血管一樣,往上給德國的大企業輸血,往下把養分貫穿到整個國家肌體當中,聯絡著全部就業人口的80%和出口產品的60%。
有了這些“隱形冠軍”,德國工業無論造什麼產品,都不用從頭開始研究,直接就有現成能用的高質量零部件。
當然,德國的“隱形冠軍”也有問題,沒趕上電子化和智慧化浪潮,現在的隱形冠軍仍然以機械產品為主。
相反,中國現在卻是材料、機械、電子、智慧化齊頭並進,在中國製造業肌體上,誕生了更多的“隱形冠軍”,這類企業在中國有個特別的名字:“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比如碳纖維,直徑只有5微米,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十到十二分之一,強度卻在鋁合金4倍以上!所以開始被廣泛應用於航天產品以及工業品。
中國最大的碳纖維市場是什麼呢?居然是釣魚!釣魚佬對這種輕便、彈性高還結實的魚竿愛不釋手,但進口碳纖維價格太貴,一般人根本不敢想。
結果呢?一家“專精特新”企業----威海光威站出來了,用6年時間的研發攻克了碳纖維技術的難關,成功實現了從拆解到量產的跨越,而且連續推出了T300級、T700級、T800H級產品,價格則打到了白菜價。
從此,中國的釣魚佬買個魚竿,再也不用被老婆罵了。
很快國家就發現,這做魚竿的碳纖維量產了,不僅魚竿可以用,戰鬥機可以用啊,導彈可以用,啊無人機也可以用啊!
結果這一下子,中國的高效能碳纖維材料問題就解決了。
再比如,熱成像裝置,在90年代妥妥的高科技,中國一直搞不定可靠的熱成像儀,所以在99坦克的初代版本中,也只是預留了熱像儀的安裝位置,並沒有實際安裝。
而國際上呢?因為熱像儀需要的紅外技術涉及國防核心科技,所以長期以來西方國家都對中國採取了嚴密的技術封鎖,高階紅外熱成像感測器禁止出口到中國,至於技術更是免談。
嚴峻的形勢倒逼中國自力更生,為了“核心關鍵技術不受制於人”,從國家到民營企業,不等不靠,奮起直追,走上自主研製國產紅外晶片的發展道路。在這一過程中,高德紅外、艾睿、大立等企業先後實現了突破,而且大有後來者居上之勢。
特別是高德紅外,2013年率先研發出了自主可控的紅外探測器晶片,隨後在1280×1024@12μm碲鎘汞中波製冷紅外探測器上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更關鍵的是,在低成本、可大規模批產方向,高德紅外也是妥妥的國內第一。
過去一臺紅外夜視儀,要幾十萬,現在呢?幾千塊在某東、某寶上隨便買,甚至連連牧民都開始用紅外夜視儀找羊了!
此外還有HUD技術,這本來是美國研發出來給海軍艦載攻擊機A-5飛行員用的,可以讓飛行員在不低頭看儀表操控臺的情況下,就能獲取到自己駕馭的戰機的飛行狀態、姿態引數、導航資訊,誰能想到,現在這玩意已經是中國高配置車輛的標配了?
為啥HUD能在中國車企中迅速普及?就是因為中國的澤景電子、怡利電子等HUD異軍突起,短短几年就讓HUD白菜價化,走進了千家萬戶。
說白了,中國這些年軍工產品、汽車產品、電子產品、科技產品如井噴一般爆發,這些垂直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們功不可沒。
透過觀察,軍武菌還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租用大展廳的,大部分都是中字頭和國字頭企業,比如中航啊,中兵器啊,中船啊之類的。而那些角落裡的小展位“隱形冠軍”呢,大部分都是民企。
民企怎麼能變成軍火商呢?
這可能就要從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說起了。
我們都知道,在建國初期,為了應對嚴峻的國際形勢,中國將企業分為軍、民兩條路線,軍工廠只生產軍工產品,而民用工廠只生產民用產品。
但是改革開放之後,這種模式已經越來越不符合形勢需要了。
一方面,民營經濟崛起,民用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已經不弱於軍工產品,但是受限於資質,沒法拿到軍隊訂單。
另一方面,習慣於吃國家訂單的軍工企業,往往會存在創新動力不足,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有時候甚至在民企已經有相關子系統技術的情況下,對此仍然一無所知,只能再走一遍研發程式,浪費了資金。
所以,國家層面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了“軍民融合”。
軍民融合主要分為兩個層次,一種是“軍轉民”,就是把軍用的技術轉民用;另一種是“民參軍”,就是民營企業、民營資本、民用技術進入軍工行業。
毫無疑問,“軍民融合”,特別是“民參軍”,才是軍工發展的正確道路。
為啥?因為讓民企參軍,有三個好處。
第一,有利於吸納最新技術和降低成本
對傳統軍工企業來說,只有有批文的專案,我才去做,哪怕某樣東西很有前景,只要不立項,我都不敢去做。而民營企業呢?就沒有這麼多條條框框,只要政策沒有禁止,我就去做。
資本有逐利性,為了追逐利潤,資本就會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技術研發,不斷推出新技術新產品來佔領市場。而在這一過程中,國家其實是不需要對研發進行投入的,也不需要承擔研發失敗的風險,只需要在民企研發成功後,直接採購現成的就行。
像如今已經遍佈世界的大疆,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國家沒花一分錢,就得到了全世界領先的四軸無人機技術。
而如果一開始把四軸無人機專案交給軍工企業呢?可想而知,沒有利潤的驅動,進展絕對不會像現在這麼快。
而且,軍用品對成本和價格不敏感,而民用品最敏感的問題就是成本和價格,可能高低100塊錢,就是生死局。所以,民用品先天有優勢和動力把高大上的東西搞成白菜價,因為這是安身立命的本錢。
這樣一來,軍隊直接將民企列入採購清單,比讓軍工廠從0開始研發,顯然要便宜多了。
第二,有利於推動技術迭代
軍用品如何技術迭代?先是驗收,然後部隊試用,根據部隊的意見小修小改,然後定型列裝,過幾年再收集一下部隊的意見,準備在改進型號中進行改進。
這一過程,往往要持續長達幾年甚至十幾年時間。
可是民企呢?市場決定了,你必須不停推陳出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不信你去看看現在的車企,你拿一年前流行的CPU和雷達裝車,各種野生車評人立馬能噴你個狗血淋頭。
所以,誰能卷出更先進的硬體,誰就能贏。
而在卷的過程中,其實有相當一部分技術是與軍隊通用的,比如毫米波雷達和鐳射雷達,部隊就算使用頻率再高,能有每天在路上跑的幾百萬輛車高麼?相應的,民用毫米波雷達和鐳射雷達的海量反饋資料,軍用雷達反饋的資料也是拍馬也趕不上的,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好麼?
這樣一來,民企的雷達就能用積累的資料來迅速迭代演算法,這比軍用的技術迭代要快多了。所以讓“民企參軍”,可以讓民企在民用市場中快速迭代技術,而最終推動軍用產品升級迭代。
第三,有利於維持產能
咱們都知道,軍工產品和平時期,不可能隨便擴大產能的,所以很多產品單一的軍工廠,往往會處於一種訂單不足的狀態,只能做到勉強保運轉,這樣才能保證一旦戰爭爆發,有廠子能生產物資。
但問題在於,因為訂單不足,軍工廠就沒有動力擴大產能,這就導致一旦爆發戰爭,雖然廠子能繼續生產,但生產能力很容易趕不上作戰需求。
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俄羅斯,一年多來的炮彈短缺窘境,就反映了這個問題。
而如果讓民企參軍呢?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民企平時有民品和出口軍品訂單啊!相當於用社會資金和外國訂單,幫國家養著軍火產能,這樣一來,一旦爆發戰爭,國家就可以依靠龐大的民企產業鏈和供應鏈,迅速實現產能爆發,淹死對手
毫不誇張地說,就伊朗小摩托無人機這種武器,只要國家放開了要,光廣東一個省,一天給你整出1萬架,都是輕輕鬆鬆的。
當然,因為軍品巨大的市場,必然會吸引大量民企參與,但問題在於,如何讓資訊互通呢?
比如某一個專案,需要某個武器的子系統,誰知道哪個民企有現成的產品呢?或者,哪個民企有研發的實力呢?總不能天天搞工業大摸底吧?
這時候,珠海航展的意義就出來了。雖然名字仍然叫珠海航展,但是已經成為了整個中國軍工行業的一次最大規模的交流會了,在這個交流會上,不僅僅是賣產品的好機會,更是進行技術合作和技術交流的好機會,一個稍微有能力一點的總體研究所,只要在航展上把供應商找齊,不就能想造什麼就造什麼了麼?
所以,實力強大、鏈條完整的民用工業產業鏈進入軍工行業,才是近年來中國各種各樣先進武器井噴式爆發的根本原因。
在此,我們祝願那些珠海航展小格子間裡的參展商們,在航展期間都能有所斬獲,產品大賣,發大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