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俄羅斯首都莫斯科郊外庫賓卡“愛國者公園”最古老的裝甲車輛——Mark V坦克的故事。
“愛國者公園”內的Mark V坦克。
與二戰時期的裝甲車輛不同,一戰時期的裝甲車輛在世界範圍內都很少見,具備行駛能力的更是極為罕見。由於一戰時期的裝甲車輛很少見,所以只有非常嚴肅的理由才能將這樣珍貴的展品轉移到其他地方,這就意味著你要看它們就只能親自前往特定的博物館。
由於多種原因,俄羅斯收藏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裝甲車輛不足十輛。此外,它們都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無關,而是蘇俄內戰的產物。尤其是坦克,100%都是蘇俄紅軍從侵略者手中繳獲的戰利品。如果從型號上看,雷諾FT輕型坦克是1919年秋季解放戰役的戰利品。而本文要介紹的Mark V坦克,也被稱為“裡卡多”,它是庫賓卡試驗場原有博物館現存的兩輛一戰時期裝甲車輛之一。
本文為俄羅斯軍事博主尤里·帕肖洛克撰寫的介紹文章,本人翻譯並編輯給大家分享。
根據檔案資料,這輛坦克於1938年來到庫賓卡。
沙俄軍隊很快注意到自己在裝甲車輛方面的短板,更不用說自己根本不具備研製和生產坦克的能力。儘管波羅霍夫什奇科夫和列別堅科設計的坦克都是早期的裝甲車輛之一,但它們都沒有投入批次生產。沙俄在“十月革命”之前就計劃生產自己的坦克,甚至還計劃為陸軍裝備仿製的雷諾FT輕型坦克,並已經付諸實施。不過,隨著“十月革命”的爆發,白軍使用外國干涉軍提供的雷諾FT坦克進攻新生的蘇俄政權。需要說明的是,白軍使用最多的並非雷諾FT坦克。
1941年的檔案介紹了這輛坦克的情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坦克也得到了發展,只不過發展不如法國坦克那麼明顯。然而,在兩年的戰鬥中,先後出現了更先進的型號。其中之一就是1918年列裝的Mark V坦克。如果算上那些已經投入戰場的型號,它成為了“菱形坦克”的巔峰。從外觀上看,它與其前身Mark IV坦克類似,但它成為一款更加成功的武器,這一點在內部設計方面表現尤為明顯。新型坦克是技術進步的重要一步,後來這影響到它的服役時間。
2006年8月,為這輛珍貴的坦克製作迷彩塗裝。
Mark V最突出的技術進步在於它只需要一個人就能駕駛,而以往的型號則需要四個人:一名駕駛員,兩名操作機器裝置的人員和一名協調行動的指揮官。Mark V坦克配備了一個由沃爾特·戈登·威爾遜(Walter Gordon Wilson)設計的四檔行星變速箱,後來這種變速箱成為許多坦克行星變速箱的基礎。有了這樣的技術進步,Mark V坦克提高了作戰效能。
沒錯,這輛坦克的紅星標記都非常特別。
除了新的變速箱之外,Mark V坦克還配備了由哈里·裡卡多(Harry Ricardo)發明的新型直列六缸發動機。這種發動機由發動機專利有限公司(Engine Patents Ltd.)1917年4月開始生產,功率比戴姆勒發動機更大,1250轉/分鐘的轉速下可以產生150馬力。發動機產生的煙霧減少了,這對於“菱形坦克”而言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提升,坦克內部不再充滿了有毒的煙霧。同時,Mark V的行駛速度提高到7.5千米/小時,看上去並不怎麼樣,但實際上它比以往型號要快得多。
修理“裡卡多”的工作人員。
當然,Mark V坦克還對內部結構進行了改進。首先,車長艙略微擴大,其次,冷卻系統的進氣口改到車體兩側,靠近車尾的位置。車尾增加了一個小艙口,裡面安裝一個球形機槍座。此外,機槍型號也發生了變化,以前安裝的是劉易斯機槍,現在安裝的是哈奇開斯坦克機槍。Mark V雄性坦克配備四挺機槍,火炮則仍然是Mark IV使用的哈奇開斯6磅(57mm)縮短型坦克炮。
這個迷彩塗裝持續使用了10年,直到2016年春才改變。
與早期的菱形坦克一樣,Mark V也有兩種量產型:配備火炮和機槍的“雄性”和只配備機槍的“雌性”,每種型號的坦克生產200輛。後來又出現了“雌雄同體”型,左側結構來自“雄性”,右側結構來自“雌性”。Mark V坦克的生產由維克斯公司旗下的MCCW公司(大都會卡梅爾馬車及貨車公司,Metropolitan Cammell Carriage & Wagon Company)負責。Mark V首次參戰是在1918年7月,但是距離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已經時日無多。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Mark V的生產任務都沒有完成。
庫賓卡曾經想將它恢復到作戰狀態,由於過於古老並沒有成功。
白軍從外國干涉力量手中接收了約50輛Mark V坦克,白軍以其發動機品牌命名為“裡卡多”。第一批Mark V坦克於1919年3月抵達俄羅斯,在南方戰場使用最為頻繁。1919年6月,“裡卡多”在突破察裡津(後來的斯大林格勒,現在的伏爾加格勒)防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儘管17輛參戰的Mark V坦克從數字上看並不算多,但對於戰役規模而言,這個數字已經相當可觀。不過,在後續的戰鬥中,“裡卡多”的發揮就沒有這樣亮眼了。
安裝的模型火炮。
漸漸地,戰局對蘇俄紅軍變得有利,這些英國坦克開始變成紅軍的戰利品。1920年,蘇俄紅軍組建坦克部隊,當時將這些繳獲坦克分為三類:雷諾FT輕型坦克被稱為M型,Mark A和Mark B中型坦克被稱為C型,繳獲數量最多的Mark V重型坦克被稱為B型。1920年夏,第1坦克支隊成立,坦克採用藝術家兼攝影師A.M.羅德琴科設計的迷彩塗裝。
從內部可以看到車內並沒有炮尾。這輛坦克1941年時就沒有火炮了。
蘇俄內戰中,紅軍共繳獲了45輛“裡卡多”並將其修復後作為“突破型坦克”重新投入戰鬥,一度成為紅軍裝甲部隊的主力。當然,這些坦克並不是以高機動性而著稱,並且與雷諾FT輕型坦克相比,它們的操作難度更大。蘇俄內戰結束後,這些坦克仍然作為紅軍的主力裝備,還參加過紅場閱兵式。1930年,隨著蘇俄第一種國產坦克T-18(MS-1)開始大批次列裝,紅軍甚至讓它與“裡卡多”一起參加聯合演習。
車體右側有一個突出結構,安裝的是哈奇開斯機槍。
必須指出的是,“裡卡多”比雷諾FT及其蘇俄仿製型的耐用性更好。1938年菱形坦克共有15輛,而雷諾FT輕型坦克只有2輛。最終,1938年5月31日蘇聯政府決定,向斯摩稜斯克、沃羅希洛夫格勒(盧甘斯克)、基輔、阿爾漢格爾斯克、頓河畔羅斯托夫、列寧格勒和哈爾科夫等城市,每座城市分配兩輛“裡卡多”作為紀念碑材料。實際上,只有11輛坦克被運出,扣下的一輛就是本文的主角,它被轉交給新建立的庫賓卡博物館,這裡陸續運到了一些實驗坦克和外國坦克。
在操作效能方面,Mark V明顯優於此前的產品。
目前,對這輛“裡卡多”坦克的歷史一無所知,也不知道它的生產序列號。車體上有被子彈擊中的痕跡(主要集中在後部),意味著這輛坦克就是在戰鬥中被蘇俄紅軍繳獲的。沒有1938年這輛坦克抵達庫賓卡的狀態說明,但是根據1941年4月1日的報告,左側炮塔就已經沒有裝甲,火炮丟失。一些發動機零件(如火花塞)也丟失了。根據委員會的指示,在主炮位置安裝了一個模型,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那時候做的模型炮。
Mark V坦克的重要改進,車體側面的冷卻空氣入口。
由於這種坦克已經落後,不適合改裝成防禦工事火力點,所以在1941年沒有送往前線。庫賓卡博物館以這樣的理由留下了“裡卡多”和維克斯-卡登-洛伊德M1931兩棲坦克。在漫長的時間裡,這輛坦克都採用單一綠色塗裝。進入21世紀後,由於已故的伊利亞·佩列亞斯拉夫採夫(Ilya Pereyaslavtsev)的努力,這輛坦克被塗成了德國戰利品,但德國並沒有裝備過Mark V坦克。
車體後部可以看到彈痕。
2006年,筆者率領團隊為其製作了第1坦克支隊的羅德琴科迷彩。此後十年,再沒有人修復這輛坦克。2016年4月,它被拉出博物館,計劃恢復其行駛狀態,但沒有獲得成功。維亞切斯拉夫·萊恩(Vyacheslav Len)成功修復了發動機,仍然沒有讓它動起來。然而,讓它靜靜矗立在這裡,就已經完成了所有的使命。
裡卡多發動機修復到執行狀態,但這輛坦克仍然無法行駛。
目前,這輛坦克收藏在“愛國者公園”1號館內。履帶上的燈帶確實看起來很奇怪,但這並不重要。坦克內外都已經修復完成,坦克內部主要結構都被保留了下來,最重要的是,參觀者可以透過左側敞開的車門看到車體內部。同時,參觀者可以環繞這輛坦克,看到它的所有角度,不會像以前那樣棲身在角落裡。
坦克內部整潔一新,甚至還有哈奇開斯機槍。
作為庫賓卡坦克博物館裡最古老的展品,這輛“裡卡多”在1972年就一直儲存在室內,這確實有效保護了它的內部結構。如此珍貴的坦克應當得到這樣的保護,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