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不變的利益。縱觀當下的中俄關系,這句話再次證明了這個不變的叢林法則。自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俄羅斯被美西方國家全面孤立,經濟上遭遇多重製裁。困境下的俄羅斯選擇了“向東看”,中俄關系持續升溫,雙方的經貿合作規模持續擴大。
近3年過去了,如今俄烏戰場局勢日益明朗,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已經承認,孤立無援的烏軍隨時可能戰敗,烏克蘭也已經做好了準備結束熱戰的準備。而就在俄烏和談有望開啟的當下,中俄關系卻出現了微妙的變化。近日,俄羅斯全面檢查中歐班列,致使大量中國貨物被扣留。種種跡象表明,這絕不是正常的通關審查,而是一場地緣政治棋局中的試探。
首先從動機來看,俄羅斯此番對中歐班列下手,可以說是俄烏戰爭在經濟領域的延續。和硝煙瀰漫的正面戰場不同,俄羅斯與美西方國家在經濟領域的廝殺雖然看不到硝煙,但同樣驚心動魄。自2022年開始,西方國家針對俄羅斯出臺了一系列嚴厲的經濟制裁政策,尤其是俄羅斯的能源和農業出口貿易,都遭遇了西方的瘋狂制裁。作為反制,俄羅斯也透過限制天然氣出口等方式讓歐洲國家元氣大傷。
中國在同俄羅斯發展雙邊貿易的同時,同樣在積極推動中歐貿易,而中歐班列作為橫貫歐亞大陸的重要運輸通道,一直在現代貿易鏈條當中擔當著中堅角色。眼看著中歐班列規模持續擴大,歐洲各國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得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俄羅斯自然坐不住。此次,俄方以“防止敏感物資過境”為由,對中歐班列沿途貨物進行嚴格篩查,重點檢查軍民兩用物品和敏感商品,但在實施過程中,各種民用基礎物資都在扣押行列,這無疑是俄羅斯對中方發出的警告,意圖讓中國疏遠歐洲。
俄羅斯有底氣對中國下手,就是基於對俄烏戰爭走勢的判斷。眼看著大局已定,俄羅斯即將從戰爭中脫身,自然希望在未來的中俄對話合作中爭取更多的主動權與核心利益。只不過,俄羅斯還是高估了自身的價值,也低估了中國在拓展對外市場方面的實力。就以中歐班列來說,俄羅斯這個中轉站並非不可取代的唯一選擇。
如果後續俄方繼續幹預中歐班列的執行,中方很有可能加速推進其他貿易通道。目前來說,中方商品完全可以改走中亞路線,透過中亞國家繞開俄羅斯進入歐洲。與此同時,中方還有海運備選方案,一方面可以透過中東、南歐的港口進入歐洲市場,另一方面還能利用裡海航線連線中亞和歐洲,減少對俄羅斯的依賴。一旦更高效、更安全的路線成為主流,俄羅斯關鍵節點的戰略優勢就會被稀釋掉,俄羅斯不僅佔不到一點便宜,還會徹底失去中國市場。
當然,俄羅斯雖然罕見對華露出獠牙,但並未到撕破臉決裂的地步,更多的僅僅是一種試探。近年來,中俄關系始終保持著較高的合作水平,中俄雙方都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而中俄“結伴而不結盟”的合作政策,也是雙方抵禦外部威脅,維持穩定發展的前提。
中俄合作,並不意味著雙方沒有分歧和矛盾。在俄烏戰爭的背景下,俄羅斯始終需要一個強力盟友,而中國的態度至關重要。即便俄烏戰爭結束,美國和北約打壓俄羅斯的路線也絕不會改變。
從長遠來看,中國依然是俄羅斯不可或缺的戰略合作伙伴。而隨著中俄貿易關係的深化,中國已經成為俄羅斯經濟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還是那句話,失去了俄羅斯,中國不會元氣大傷,而俄羅斯失去了中國,將真正面臨孤立無援的危機。孰輕孰重,俄羅斯高層是該好好反思,作出明智地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