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大學的潘建偉教授所領導的團隊,近期再立新功,他們研製的一口新鍾“鍶原子光晶格鍾”,時間實在太精準了,72億年誤差僅一秒。
根據公開的資料來看,這口鐘是我國目前最精準的原子鐘。潘建偉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的成就使我國成為了世界上第2個有能力製造這種超級精準原子鐘的國家。潘建偉不愧是我國的國寶級科學家,為我國科技創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原子鐘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它的出現主要得益於美國物理學家伊西多·艾薩克·拉比的研究。原子鐘是透過特定原子的核外電子能級躍遷時所吸收和釋放的固定頻率電磁波的振動週期來計量時間。
原子核外的電子是按不同能級分佈排列的,當核外電子吸收或者釋放一定電磁能量後就會發生能級躍遷。同一種原子在同一能級間躍遷產生的電磁波頻率是固定的。提供與這種固定振動頻率相接近的振盪電磁場,使特定原子的核外電子發生超精細能級躍遷。透過精密調整振盪電磁場的頻率使之與原子共振頻率完全相同,讓所有原子完成躍遷,就能得到該原子發生超精細能級躍遷的共振頻率。而這個共振頻率是固定的,可以當作計數器用來計量時間。
倒如目前國際通用的銫原子鐘所使用的銫同位素銫133的共振頻率是9192631770赫茲,其每振動9192631770次計作1秒,國際上秒的定義就是以此為基礎制定的。
由於這種電磁波頻率非常高、非常穩定,因此原子鐘具有非常高的精確度和穩定度,是目前世界上最精確、誤差最小的時間標準,電子鐘和機械時鐘根本達不到這樣高的計時精度要求。
根據所利用的原子種類不同,原子鐘有多種型別,主要有氫原子鐘、銫原子鐘、銣原子鐘、鍶原子鐘、鐿原子鐘等。
此次潘建偉為了讓鍶原子鐘更加精準,研究團隊使用了兩套這樣的鐘,對鍶原子的能量躍遷頻率進行比對測量,從而讓單套原子鐘的穩定度更上一層樓,計時誤差72億年僅偏差1秒。這相當於從宇宙誕生至今,這口鐘所產生的計時誤差也只有大約兩秒。
而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原子鐘是2013年用鐿原子製造的鐿原子鐘,其共振頻率高達518萬億次,比鍶原子鐘還要高,精度可達到宇宙誕生至今誤差不超過1秒。潘建偉團隊所研製的鍶原子鐘,精度已經比肩世界先進水平,確實值得我們點贊。
人類是依靠週期性運動規律來計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到的電子鐘,其內部就有一個晶振,即石英晶體振盪器。它利用石英晶體的壓電效應產生振盪頻率,通常由一個封裝了石英晶體的金屬容器或外殼構成。
用晶振製作的時鐘,精度高的每年也會有大約一分鐘的誤差。一分鐘的誤差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影響,但在一些需要高精度計時的生產、科研中就不行,必須要使用原子鐘。
原子鐘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需要高精度計時的領域。除了科研領域,在一些衛星通訊系統中,就需要用到原子鐘,以保證通訊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此外,在GPS、北斗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中,也需要計時穩定性和準確度極高的原子鐘,因為計時精度關乎到定位導航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