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介面公司Neuralink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1月29日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該公司已於1月28日完成了首例人類患者大腦晶片植入,目前患者恢復良好。
“初步結果顯示了頗有前景的神經元脈衝峰電位(neuron spike)的探測。”馬斯克表示。
所謂的神經元脈衝峰電位是神經元發出的一種電訊號。復旦大學光電研究院研究員宋恩名向第一財經記者解釋稱:“這是一種神經元本徵的訊號型別,如果能夠檢測到脈衝峰電位就非常了不起,這是面向人類顱內神經訊號採集的關鍵資料。”
國內腦機介面公司腦虎科技CEO彭雷在Neuralink最新進展釋出後,在微信上表示:“祝賀Neualink團隊,第一次長期植入的臨床試驗手術成功,期待幾個月康復訓練後看到這位先驅者的試驗Demo,估計會展示腦機介面對手機及電腦控制,對機械臂控制,以及語言輸出這三個主要場景。”
彭雷稱,腦虎在2023年2月開始就已經多次在臨床上使用柔性電極實現了患者的短期植入,並採集到高質量的神經元Spike訊號。
去年5月,美國FDA批准Neuralink公司可以開始人體試驗,該公司於去年9月啟動人體試驗招募計劃,啟動了一項名為PRIME的研究。Neuralink網站稱,該研究旨在評估植入物和手術機器人的功能和安全性,從而使四肢癱瘓或四肢癱瘓的人能夠用意念控制裝置。
根據Neuralink的技術路徑,患者需要接受開顱手術。具體操作將由一臺大型機器人來完成,機器人將電極和被稱作“神經蕾絲”的極細電線插入患者大腦,這些電極和電線將被用來讀取腦電波,然後將資訊無線傳輸到電腦應用程式上,從而使得人們能夠僅用自己的想法就可以控制計算機游標或者鍵盤。
馬斯克在去年11月26日發表的一篇帖子中表示,未來更加先進的Neuralink技術可以讓人不僅能體驗過去,而且還能體驗任何真實或者虛擬的現實世界。他沒有解釋這一目標如何實現或何時實現。
馬斯克創立Neuralink受到科幻小說家伊恩·班克斯 (Iain Banks) 等人的啟發,他更長遠的目標是開發一種“與人工智慧融合”的技術,“實現人類與人工智慧的共生”,從而應對“人工智慧有可能接管世界”的情況。
根據Neuralink公司去年11月向美國證監會提交的最新檔案,該公司目前已經至少籌集了3.23億美元的資金,這也使這家備受關注的腦機介面公司的估值超過50億美元。
不過,腦機介面技術要實現更廣泛的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上海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助理教授、計算認知與轉化神經科學實驗室主任李遠寧在天橋腦科學研究院(TCII)的一場腦機介面論壇上表示:“目前大部分的腦機介面還是臨床用途,例如幫助腦卒中、漸凍症癱瘓病人恢復特定功能。腦機介面經濟成本十分高昂,全世界範圍內可能只有幾十個人享受過。”
他還稱,腦機介面在技術上也仍然存在諸多挑戰。人類大腦有860億個神經元,但現在只能記錄100-1000個神經元的訊號,這還遠遠不夠;另一方面,即使獲得了數量足夠多、質量足夠好的神經訊號,現在的演算法以及最先進的計算晶片也無法實時線上處理幾百萬級別神經元的相互作用,這需要在計算理論以及積體電路技術領域的新突破。
安全倫理問題也是Neuralink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去年11月,四名美國議員要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調查馬斯克是否因涉嫌誤導投資者有關Neuralink正在開發的大腦植入物的安全性而犯有證券欺詐行為。
相關監管部門還指責Neuralink在動物實驗中的違規行為暴露了該公司“草率、不安全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