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以碳化矽、氮化鎵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因新能源汽車、儲能等應用的興起而備受關注。尤其是碳化矽,它在禁頻寬度、擊穿電壓、熱導率、電子飽和速率等關鍵引數上,都有明顯優勢,所以它在需要高壓、耐高溫、高頻和大功率等應用領域備受青睞。眾多半導體大廠也在積極佈局碳化矽器件領域。
而氮化鎵雖然擁有與碳化矽相似的優點,但相較於碳化矽,近幾年的發展似乎有些不溫不火。在高壓領域,有碳化矽器件,在低壓領域,又有矽器件。近期Power Integration(PI)推出的首款1700V氮化鎵開關IC打破了這一局面,讓氮化鎵器件開始與碳化矽器件進行正面較量。
據PI資深技術培訓經理Jason Yan介紹,PI近期推出的這款1700V氮化鎵開關IC是其InnoMux™-2系列單級、獨立調整多路輸出離線式電源IC的新成員。該氮化鎵開關IC採用了PI專有的PowiGaN™技術製造,並具有極高的多路輸出效率,可在反激設計中輕鬆支援1000VDC額定輸入電壓,並在需要一個、兩個或三個供電電壓的應用中實現90%以上的效率。每路輸出的調整精度都控制在1%以內,也無需後級穩壓器,並將系統效率進一步提高了約10%。
相較於750V的PowiGaN器件,新發布的1700V器件也具有相同的效率。與現有的採用StackFETTM(DER-859樣板)的高壓解決方案相比,1700V InnoMux2-EP的效率獲得大幅提高,開關損耗也極小,所需的元件數目也大大減少。
那為何PI能夠將氮化鎵的耐壓值提高至1700V呢?這與PI採用的獨特的功率開關結構相關。氮化鎵功率器件的外延結構可分為D-mode(Depletion-mode/耗盡型)和E-mode(Enhance-mode/增強型)兩種。其中,耗盡型GaN是常開的,反之增強型GaN則是常關的。
市場上大多數廠商都採用增強型結構,而PI採用的則是耗盡型結構,然後採用級聯方式的“共源共柵”架構,在常開的耗盡型氮化鎵器件下,串聯一個小的MOS管。而MOSFET已經存在很多年,其驅動技術和保護技術都已經非常完善,所以PI利用現有的這種技術來控制耗盡型氮化鎵,可以實現一個非常可靠和安全的運作。同時,也更加容易實現更高電壓。
PI公司營銷副總裁Doug Bailey此前在一個行業會議上就表示,PI推出的1700V氮化鎵開關IC是業界首個超過1250V的氮化鎵器件。一方面,這一器件讓PI所能提供的功率變換開關選項變得越來越豐富,涵蓋了從650V到1700V的電壓範圍,以及從矽,到氮化鎵,再到碳化矽的不同材料的器件。另一方面,該款器件的釋出也表明,氮化鎵技術正在迅速發展,逐漸逼近甚至超越碳化矽的效能。Doug Bailey也表示,“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取代碳化矽,這是我們公司的使命。”
其實,PI之前就已經推出了1700V的碳化矽器件,那為何還要推出相同電壓值的氮化鎵器件呢?Jason Yan表示:“主要是出於成本的考慮。眾所周知,碳化矽器件的製造是一個高能耗、高成本的過程,還需要獨立建造生產線;而氮化鎵器件則基於現有的矽生產線就可以進行製造,這樣可以顯著節省成本。我們致力於用氮化鎵開關器件來代替傳統的高能耗、價格昂貴的碳化矽器件。”
他以汽車市場為例,目前,許多汽車使用者正面臨著成本方面的壓力,他們也想要需求碳化矽的可替代方案,而PI的氮化鎵器件就是很好的選擇。
隨著PI將氮化鎵的額定耐壓值提高至1700V,氮化鎵器件的應用範圍將進一步擴大。目前,氮化鎵器件主要應用於功率水平在100W左右的領域,在1KW以上,則是碳化矽的優勢應用領域。但目前,氮化鎵在慢慢蠶食碳化矽的應用市場。Jason Yan認為,在1KW功率水平,氮化鎵將戰勝碳化矽成為主要的電源開關技術;在10KW功率水平,氮化鎵也已經應用於新的設計中;在100KW,氮化鎵也即將得以應用。未來,氮化鎵開關將在10W-1MW功率水平之間,佔據主導地位。
Jason Yan同時也表示:“對於氮化鎵器件,1700V不是頂點,PI未來肯定還會有更高的耐壓產品面世。除了耐壓增高以外,我們也會將電流能力進一步擴充套件,因為我們看好氮化鎵技術的發展。”
據Yole Group的資料顯示,到2029年底,功率氮化鎵器件市場規模將達到20億美元,並將擴充套件到各個應用領域,與碳化矽器件相比,其成本優勢更具吸引力。Jason Yan也表示:“碳化矽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其成本仍然沒有下降,說明它已經面臨瓶頸,而氮化鎵技術還是一個新興技術,相信未來會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成為一個主流的功率器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