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VR 實現 AR,中國供應商正在幫助蘋果實現它的阿波羅計劃。
文丨賀乾明 邱豪
編輯丨黃俊杰 龔方毅
本週開始發貨的 Vision Pro 是 20 多年來最冒險的產品。
從市場預期就能看出來。多家市場調研機構和分析師們預測,蘋果今年會賣出去的 Vision Pro 數量只有 50 萬臺。之所以這麼低,一是因為太貴了,人們已經不太習慣見到 3499 美元(2.5 萬元人民幣)起的電子產品;二是因為確實造不出更多。
多位接近產業鏈人士告訴《晚點 LatePost》,蘋果正在透過新的合作伙伴緩解制造瓶頸,今年有可能生產超過 50 萬臺 Vision Pro,但不可能超出太多。
自 iPod 之後,蘋果再也沒推出過一年只能賣幾十萬臺的新品類。第一代 iPhone 半年賣出 190 萬臺,第一代 iPad 不到兩個月賣了 200 萬臺。哪怕是出師不利的第一代 Apple Watch,第一年也賣了 1000 萬臺。
不止是銷量回到原始狀態。Vision Pro 也打破了蘋果過去 20 多年的產品節奏,回到 40 年前推出 Mac 的狀態:工程團隊投入巨大力量,依然不斷延期,成本無法降低。到產品上市之時,最主要的一些功能還是測試版。第一批海外評測已經表明 Vision Pro 有幾個主要功能和釋出會展示的效果有差距。
現在蘋果是一個擁有 16 萬員工、10 多億使用者、3 萬億美元市值的效率機器。全球數百家企業和它一起,每年投資數千億美元研發新技術。即便如此,這個產品需要的技術遠沒成熟到適合大批次生產的階段。今天這臺 2.5 萬元的頭顯就是現有技術下能實現的最佳效果。
Vision Pro 就像蘋果自己的阿波羅計劃。蘋果依靠自己的品牌、鉅額研發費用、對供應鏈和軟體生態的強勢地位,強行讓不夠成熟的技術進入大批次生產,期望供應鏈擴產降低成本、軟體開發者找到新的使用場景,最終讓一個新品類成為人們想用、並且能用得起的東西。
研發了 8 年,東西開始賣了。現在壓力到了供應鏈。
Vision Pro 比 iPhone 更依賴中國內地供應商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和 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 的拆機報告,iPhone 15 Pro Max 的零部件成本(包括加工費用)中,中國內地供應商的佔比只有 2%。
目前還沒有 Vision Pro 的拆解報告,《晚點 LatePost》綜合對多名產業鏈人士、分析師和投資人的訪談,並比對多家券商和研究機構的研報,整理了一份 Vision Pro 主要供應商名單。從這份名單來看,中國內地供應商數量佔比接近一半,在 Vision Pro 的零部件成本佔比達到約 20%,遠高於 iPhone 中的比重。
蘋果通常會在產品和供應鏈都成熟後,培育第二家甚至第三家供應商,刺激競爭、壓低成本的同時減少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然而 Vision Pro 的訂單量和供應鏈成熟度顯然不支援這麼做,於是蘋果這次在每個環節都基本只挑選了一家供應商。它們大多跟蘋果合作了多年,但在 Vision Pro 上有了新角色:
索尼:為蘋果供應 Micro OLED 螢幕,這是 Vision Pro 最重要,也是最貴的零部件,兩塊價格大概 700 美元,能買一臺 iPhone 14,在 Vision Pro 的零部件成本中佔比超 40%。
臺積電:除了繼續為蘋果代工晶片(M2 和 R1)之外,還要為最核心的部件 Micro OLED 螢幕提供矽基背板。
玉晶光:以往主要為 iPhone 等產品供應鏡頭,這次為 Vision Pro 生產 Pancake 光學鏡片。Pancake 方案可以摺疊光路,讓裝置更輕更薄。蘋果使用了貼合式 3P Pancake 設計,用更多的鏡片來最佳化光學效能(比如清晰度、畸變),並透過非規則設計減小了透鏡之間的間距,每臺裝置要用六個鏡片。但會增加工藝難度、物料成本及重量。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估算,今年僅 Vision Pro 將給玉晶光帶去約 2.3 億元人民幣收入。
高偉電子:供應攝像頭模組。Vision Pro 配備了 12 顆攝像頭,其中 2 顆位於正面的主攝像頭捕捉周邊環境,在使用者眼前重現真實世界;4 顆向下、2 顆側面的攝像頭用於捕捉使用者的手指動作;Vision Pro 的螢幕內側,還有 4 顆紅外攝像頭對內用於眼動追蹤、並測算雙眼瞳深(同類產品大多隻配備了 2 顆紅外攝像頭)。有供應鏈訊息稱,高偉電子做一顆虧一顆,為了彌補損失,蘋果給了它更多 iPhone 訂單。
藍思科技:供應前蓋玻璃。Vision Pro 的正面是一整塊用 3D 方式成型、壓層製造出來的全曲面玻璃,透過表面光學拋光後,用作 EyeSight 螢幕和一系列攝像頭和感測器的蓋板。這塊玻璃如果破裂,沒有 AppleCare+,維修價格 799 美元。
透過熱彎工藝將玻璃壓型成 3D 曲面玻璃,然後塗層和固化。
兆威機電:供應自動瞳距調節模組,讓 Vision Pro 能自動檢測使用者的瞳距,調整顯示屏的位置,讓畫面更準確還原現實,大多數同類產品需要手動調節。這是兆威機電第一次進入蘋果供應鏈。
領益智造:供應頭帶、散熱模組等。Vision Pro 配有兩種不同尺寸的頭帶,每臺機器自帶兩根,一種是宣傳圖中常見的單頭帶,採用 3D 針織工藝編制;另一種是雙環帶,更方便撐住裝置。《介面新聞》報道稱,在 Vision Pro 的零部件成本中,領益智造是中國內地供應商佔比最高的公司。
長盈精密:蘋果的長期供應商,之前為蘋果各種裝置供應外殼,比如 MacBook 的金屬機殼、Apple Watch 的結構元件等,現在也是 Vision Pro 的機殼供應商。
Vision Pro 鋁合金中框數控銑削、打磨過程。
歌爾股份:此前長期為蘋果各種裝置供應揚聲器、麥克風等元器件,還為頭戴式耳機 AirPods Max 生產耳罩和頭帶。在 Vision Pro 中,歌爾股份除了供應聲學部件、遮光眼罩,還負責外接電池模組製作。
立訊精密:早期只為蘋果供應 MacBook 中的連線線,後來透過多次收購擴張拿到組裝 AirPods、iPhone 的訂單,成為蘋果三大組裝供應商之一,這次獨家負責 Vision Pro 的組裝。
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的企業供應了 Vision Pro 最核心的零部件。
臺積電依然是製造先進晶片的最優選,索尼是極少數已經批次生產並在其產品上應用了 Micro OLED 螢幕(如微單相機的電子取景器)的公司,Vision Pro 的儲存晶片則大機率會使用韓國廠商三星或 SK 海力士的產品。
但在相對基礎的代工和附加值更低的零部件環節,出現了更多中國內地廠商身影。因為 Vision Pro 設計複雜,產品的形態和功能設計在早期並不確定,初期訂單不多,對於靠規模生存的製造業公司來說,只有敢冒風險、更配合蘋果的廠商才會積極爭取和得到 Vision Pro 的訂單。
一位 Vision Pro 供應商人士告訴《晚點 LatePost》,拿到蘋果的意向訂單後,供應商通常要為 Vision Pro 新建產線,而且後續的生產驗證測試、進入 NPI (新產品匯入)流程後的物料投入,也由供應商負擔。雖然 Vision Pro 的定價昂貴,但考慮到工藝的複雜程度和蘋果向來嚴格的成本管控,一些供應商甚至虧錢在做。
上述人士說,如果蘋果覺得一個元器件的良率應該做到 90%,供應商第一次只能做到 70%,20% 廢品的成本就要供應商自行承擔。
最終拿到 Vision Pro 組裝訂單的既不是蘋果最大代工廠富士康,也不是幫 Meta 代工 Quest 頭顯、孵化了 Pico,在頭戴裝置領域有更多代工經驗的歌爾股份,而是近年來與蘋果合作愈發緊密的立訊精密。
《晚點 LatePost》瞭解到,Vision Pro 早期的生產除錯是在和碩位於崑山的工廠中。和碩長期為蘋果代工電腦和手機。立訊精密在 Vision Pro 研發過程中,花 21 億元人民幣買下這個工廠的控股權。
《金融時報》的一篇報道里也曾提及,立訊精密最終能贏得 Vision Pro 訂單,一定程度上是它願意實現蘋果各種 “瘋狂想法”。
前述 Vision Pro 供應商人士向《晚點 LatePost》表示,蘋果對 Vision Pro 的細節要求極其 “苛刻”。比如一個元件的尺寸、如何伸縮等很多細節都會反覆修改。正常情況下,供應商提前兩年接到需求,發售前一年就應該量產。但直到去年初,他們負責的 Vision Pro 零部件都沒有完成量產前的生產流程驗證。
初代 iPhone 是第一款使用電容式觸控屏的手機,但直到臨近發售半年前的原型機仍然採用塑膠螢幕,喬布斯長時間體驗後發現這種螢幕很容易刮花,於是立馬召集設計團隊更改方案,並找到康寧公司將液晶屏工廠臨時改造成玻璃工廠,最終趕在上市之前量產了足夠結實的 “金剛玻璃”。
在 Vision Pro 上也有一個類似、但沒那麼激進的版本。
一位參與過 Vision Pro 研發的前蘋果工程師說,2021 年底,某個硬體模組到了量產前最後一個步驟,需要評估最終質量。蘋果測試它從一米、兩米、五米的高度掉落的情況,最後發現,當裝置從五米高的地方掉落後,包裹鏡片的塑膠框有萬分之一、二的機率會裂開。接著蘋果從副總裁到基層員工的所有相關人員都介入,調整設計方案,與供應商的工程師們熬夜解決問題。
蘋果不擔心供應商缺乏經驗。它會設計好一切,包括製造流程,然後去找供應商討論能否實現。如果選定的供應商無法生產出符合要求的零部件,蘋果會優先選擇派駐多名員工高度介入,花幾個月改進生產過程。
一位頭戴裝置領域資深分析師訪談了多家蘋果供應商後總結,不管供應商過去代工過什麼業務、做出過什麼產品,在蘋果面前都是白紙一張。蘋果只需要供應商能按照最高的產品標準交付,同時把成本壓到最低。
最大的瓶頸是螢幕,這也是新供應商的機會
Vision Pro 的產能有多少,取決於蘋果能獲得多少塊 Micro OLED 螢幕。多位接近供應鏈人士告訴《晚點 LatePost》,索尼今年只能為蘋果供應約 100 萬塊——雙眼各需要一塊。蘋果也很難迅速找到新的供貨商或者 Micro OLED 的替代品。
使用手機、電腦或電視時,正常用眼距離下,55 寸電視解析度做到 4K,人眼已經區分不出畫素。根據行業標準,想讓人眼看到螢幕上的畫面夠清晰,要滿足一個前提條件——視野 1° 範圍內要有 60 個畫素(60 PPD)。頭戴顯示器需要讓一寸多大的畫面覆蓋人的大部分視野,這意味著 Vision Pro 需要在 1.4 英寸的螢幕上,做到 4K 解析度。
最好的手機、電腦或電視的螢幕貼在眼前,1° 範圍內只能看到幾個畫素。去年 9 月釋出的 Quest 3 用了特製的 Fast-LCD 螢幕,把這個數字做到了 25,畫質依然不夠好。而索尼造的 Micro OLED 能把這個數字做到 40 左右。
Micro OLED 為相機而生,索尼需要讓高階微單相機的電子取景器能幾乎沒有延時地顯示高畫質畫面。
Micro OLED 不像傳統的螢幕那樣做在玻璃上,直接在矽片上構建發光畫素,畫素之間的距離能夠縮小到 7 微米——只有傳統螢幕的十分之一。
蘋果把定製的 Micro OLED 螢幕視作 Vision Pro 的重要技術突破:兩塊郵票大小(對角線 1.4 英寸)的螢幕,能有 2300 萬畫素,單眼看到的畫素比一臺 4K 電視都多。
這樣的螢幕製造起來極為複雜,要先在臺積電的晶圓廠裡,用製作先進晶片的蝕刻技術做兩層電路,一層是用作顯示驅動的電路圖案,另一層是發光畫素。然後再送到索尼的工廠中,完成後續環節——比如沉澱發光材料、封裝薄膜等。
由於螢幕上畫素間距小,製造 Micro OLED 要用高精度的蒸鍍機來在矽片上沉積發光材料。但市場上的蒸鍍機都是為製作 OLED 等成熟螢幕製造的,精度差了大概十倍。
“初期良率也只有 20%”,一位接近供應鏈的人士說,後來才慢慢提升到約 50%,接下來 Micro OLED 每提升 10% 的良率,需要大概一年時間。
韓國媒體 The Elec 去年 6 月報道,索尼拒絕了蘋果擴大 Micro OLED 螢幕產能的要求。“如果索尼答應擴大供應,等後續產品良率上來,而 Vision Pro 銷量不及預期,索尼就會陷入被動。” 上述接近供應鏈人士稱,現在建一條 Micro OLED 產線,至少要投入十億元。
索尼的謹慎,成了其他供應商的機會。擴產需求遭索尼拒絕後,蘋果聯絡了三星、LG Display 尋求供應。因為佈局較晚等原因,這兩家經常在 CES 上展出各種先進螢幕的大公司,並不能迅速滿足蘋果的需求。
這個機會落到了一家位於中國合肥的創業公司視涯科技手中。視涯科技從 2016 年成立,就一直在研發 Micro OLED 技術,2019 年在合肥建成產線,為大疆無人機 DJI Avata 配套的飛行眼鏡批次供應過 Micro OLED 螢幕。
多位接近供應鏈人士告訴《晚點 LatePost》,現在視涯科技的產品已透過蘋果驗證,雙方新建了一條獨供蘋果的 Micro OLED 產線,預計今年三季度開始供應。視涯能給蘋果供應多少螢幕,很大程度上決定今年 Vision Pro 的產量超出 50 萬臺多少。
一位接近供應鏈的人士說,蘋果給部分 Vision Pro 供應商下達了今年生產 100 萬臺 Vision Pro 零部件的指引。再過幾個月,蘋果會在中國和歐洲賣 Vision Pro。
Micro OLED 的成熟和進化速度將決定類似 Vision Pro 的產品能否普及。如果要讓畫面像手機一樣精細度超過人眼辨識能力(所謂 “視網膜螢幕”),Micro OLED 的密度還需要提升至少 50%,或者等待能把畫素間距縮更小的 Micro LED 技術變成熟。
先追求好用,再降低成本
1 月 30 日,第一批 Vision Pro 媒體評測釋出,蘋果在釋出產品時提到的一些功能得到驗證,比如互動直觀;實時渲染周圍環境,全程感受不到任何畫面延時;3D 影片效果驚豔。但這些評測中也暴露了 Vision Pro 的一些問題:太重;暗光下表現受影響。
所有這些問題都源自一個選擇:蘋果以 VR 技術做了一個 AR 裝置。
VR(虛擬實境)的代表是 Facebook 收購的 Oculus。戴上之後,使用者就與現實隔絕,只能看到螢幕裡的畫面。
AR(增強現實)的代表是 Google Glass 和微軟 HoloLens。戴上之後,使用者用自己的眼睛正常看周遭的一切,但計算機將一些生成的畫面投射到視網膜上。
蘋果 CEO 蒂姆·庫克(Tim Cook)一直認為,蘋果的產品應該能改變人與世界互動的方式,而不是讓人戴上一個封閉的頭盔娛樂至死。但今天的技術造不出有實用價值的 AR 裝置。
最終蘋果用 VR 的方式實現 AR:以密集的感測器拍攝外界畫面,在不到 12 毫秒延時內顯示在 Vision Pro 的螢幕上——人眨眼都要 100 毫秒。這個過程裡,Vision Pro 還得識別出現實中不同物體和人的距離,處理它虛擬出的應用介面和物體間的關係、打上陰影。只有這樣,Vision Pro 展示的世界才能騙過使用者,讓人相信自己在透過眼鏡看世界,而不是看螢幕。
第一輪評測裡,使用者戴著 Vison Pro 接球、滑雪。換成 Meta、位元組的同類裝置,這是不可能的。
為了做到這一點,蘋果需要在 Vision Pro 裡裝一個 R1 處理器專門實時渲染外界畫面。再裝上和 MacBook Air 同級的 M2 處理器執行系統和應用、處理複雜畫面。這些晶片不只成本高,還會產生巨大熱量,於是還得加上風扇和散熱片。最後儘管用了各種先進金屬、織物製造工藝,把電池做成外接,但重量還是超過 600g。
暗光下的缺陷也受今天的技術所限。移動裝置尺寸的攝像頭沒辦法在暗光下達到人眼水平。至於外部的顯示屏、效果可疑的 EyeSight 透視(讓外人可以 “透過” 螢幕看到使用者的眼睛),也都是以 VR 實現 AR 所需要付出的成本。
蘋果選擇的產品路徑決定了,Vision Pro 即便再改進 5 年也不會適合長時間佩戴:它的顯示效果到不了人眼直視外界的水平、重量也不可能輕到蘋果最初提出的 150g 目標。
甚至重量也不應該是終極目標。即便蘋果解決了今天所有的技術問題,也不會有太多人希望把螢幕放在眼前 16 個小時。如果每次只用 2 小時,它的重量也不是那麼不能接受。
今天的 Vision Pro 更像是一個適合每次用上兩小時的東西:一個可以隨身攜帶的超大電視,內建 iPad Pro 的運算能力。使用者可以用它在高鐵、飛機上看電影、玩遊戲,也可以作為 MacBook 的外接大屏在咖啡店工作。戴上 Vision Pro,你就走進了自己的世界,不用擔心鄰座窺探你的電腦螢幕。
對於這樣的使用場景,Vision Pro 的顯示效果和重量已經可以勉強接受,價格才是最大的問題。而這是蘋果有可能解決的。
現在售賣 Vision Pro,是蘋果用自己的品牌力、軟體生態和對供應商的極致掌控,催化市場接受一款不那麼成熟的 AR 產品。只要有一小部分使用者接受,它就能讓整個產業鏈擴產 Micro OLED 之類過於小眾的技術,提高良率、攤薄研發費用,最終降低成本,讓整個品類進入商業正迴圈。
雖然 50 萬臺不多,但銷售額也已經超過 17.5 億美元。Meta 做了十年 VR,去年前 9 個月收入 8.3 億美元。
VR 行業先驅、Oculus 創始人帕爾默·拉奇(Palmer Luckey)認為蘋果初代產品不計成本追求極致體驗是正確選擇:“得讓虛擬實境成為每個人都想要的東西,然後它才會成為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的東西。”
蘋果上一次以這樣的路徑推動未成熟的新技術變成現實還是 1984 年。蘋果釋出 Macintosh,以圖形介面取代命令列,推動了個人電腦的普及。但它實在太貴了,2500 美元的價格能買 4 臺其他品牌的電腦,計算通脹接近兩臺 Vision Pro。初代 Macintosh 是一款商業上失敗的產品,喬布斯也在不久後被逐出公司。
相比 40 年前,今天的蘋果有一年近千億美元的利潤來源。這不能保證 Vision Pro 成功,但讓蘋果有試一次的可能。沒有第二家公司有這樣的資金、品牌號召力和供應鏈話語權做這樣的嘗試。
而威脅這次嘗試的也恰好是蘋果的強勢地位。
Vision Pro 需要儘可能豐富的軟體,創造使用場景。所以蘋果簡化了移植工作,任何開發者只需要不主動拒絕,就能讓 iPad 應用在 Vision Pro 上執行。但全球最大的付費和免費流媒體平臺 Netfilix、YouTube 都拒絕了。
流媒體公司 Nebula 的 CEO 戴夫·威斯庫斯(Dave Wiskus)評論說,2003 年賣 iPod,喬布斯說服五大唱片商在 iTunes 上賣音樂;今天蘋果甚至不能說服影片平臺預設接受 Vision Pro。
原因不難理解,蘋果在歐洲和美國同時面臨反壟斷訴訟。最主要爭議之一是它有沒有權一邊做自己的內容平臺,一邊向別的內容平臺收 30% 提成。
Vision Pro 另一個可見的使用場景是遊戲,但蘋果顯然不準備讓索尼、微軟的遊戲裝置接入自己的頭顯。它需要絕對控制 Vision Pro 的軟體生態,賺取最豐厚的利潤。
“我們不是透過拍電影賺錢。我們是透過賺錢來拍更多電影。” 沃爾特·迪士尼(Walt Disney)曾這樣解釋迪士尼的優先順序。所有商業公司的發展都是在賺錢和做點什麼之間找到平衡。Vision Pro 的存在說明蘋果賺錢還是為了推動技術前進;而它的挑戰多少說明這家公司想拿走的錢還是有點太多。
題圖來源: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