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心而為,邁向偉大品牌。
文 | 華商韜略 張靜波
手機行業,每隔幾年,就會面臨新的技術節點。
那些在新的節點領勢而上的企業,最後都成了行業巨頭,比如2007年的。今天,手機行業又面臨一個新的技術節點,其意義堪比十年前的智慧手機革命。
誰將領跑這場新的競賽?
【創新大年,又見強勢領跑】
過去幾年,中國手機市場完成了新一輪洗牌。
各大手機品牌為了爭奪行業第一,展開了激烈角逐。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喧囂中,vivo,又一次成了最大贏家。
據Counterpoint最新發布的資料顯示:
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智慧手機銷量同比增長6.6%,在連續10個季度下降後,首次實現季度同比增長。
具體到品牌,2023年全年,vivo憑藉16.9%的市場份額,奪得國產品牌第一。
另一份來自Canalys的公開資料顯示,vivo同樣坐穩了國產品牌第一的位置。
這並非vivo第一次登頂。事實上,過去兩年,vivo一直是中國市場第一。
具體到產品上,vivo在2023年釋出了搭載眾多前沿科技的vivo X100系列旗艦手機,首銷當日即打破vivo歷史所有新機首銷紀錄,上市之後在600-800美元市場上份額位居前三,並憑藉卓越的效能和體驗,斬獲微博年度高階旗艦手機獎。同年發售的vivo S18系列,iQOO Neo9、iQOO 12系列,以及摺疊屏X Fold2和X Flip,也都打破了上一代首銷紀錄。
市場銷量增長的背後,是過去一年,vivo在產品技術創新等領域的突破。
2023年,用vivo執行副總裁、營運長胡柏山的話來講,是vivo技術成果多點開花的創新大年。
這一年,多年長線佈局,投入技術賽道的vivo,迎來了大豐收。
在影像領域,vivo推出了新一代自研影像晶片V3,其強大的效能,幫助vivo成為首家可實現4K電影人像影片的安卓手機廠商。
這一年,vivo還推出全新技術品牌——藍科技,涵蓋藍晶晶片技術棧、藍海續航系統、藍心大模型、藍河作業系統等多項創新技術。
尤其大模型方面,vivo更是一口氣釋出了5個自研大模型,覆蓋十億、百億、千億三個引數量級,業界領先。
基於這些大模型打造的藍心小V、藍心千詢等APP,極大提升了手機的智慧體驗。
藍科技,可以說是vivo在技術創新上的集大成者,它不是某個單點創新的黑科技,而是一個技術品牌,一個創新體系。
正是在這個創新體系的支撐下,vivo不斷實現技術和產品體驗的領跑。
2017年5月,vivo創始人沈煒帶著公司一群高管,去西藏體驗了一次高原缺氧。
彼時,vivo營收剛破千億,發展勢頭良好,沈煒卻感到一陣涼意。
隨著手機市場逐漸飽和,增長乏力,如何帶領公司在這樣的高原缺氧環境下繼續跋涉?這是擺在vivo面前的一道難題。
經歷了六年多探索,以及手機行業漫長的調整後,vivo的答案越來越清晰、堅定。
剛剛舉辦的vivo 2023線上年會暨創新頒獎盛典上,vivo創始人、總裁兼執行長沈煒總結了vivo近一年經營成果,並對vivo未來發展錨定了航向。
在沈煒看來,使用者導向型創新是vivo打造極致產品的必要條件,也是vivo成功的基礎。未來,還要繼續堅持使用者導向,迴歸本原,做正確的事情。
“企業經營的本質,就是要滿足使用者需求變化,創新都要從使用者出發,才能讓企業更有生命力,vivo的極致創新必須是使用者導向型創新。”
【以使用者為指揮棒】
沈煒的年終致辭裡,強調最多的是兩個關鍵詞:使用者和創新。
在科技行業,這兩個關鍵詞也是經久不衰的話題。然而,真正將兩者融合在一起,做到極致的企業並不多見。
前有索尼,後有蘋果,它們都成了偉大企業。
之所以難,是因為使用者洞察不易,堅持更不易。很多聲稱以使用者為導向的企業,在現實中往往變成了競爭導向。
堆硬體、拼引數……這在手機行業,一度成為風潮。
對此,vivo始終保持著警惕。創新只有從使用者需求出發,才真正有價值、有意義,創新必須以使用者為指揮棒。
也因此,沈煒一再強調:vivo的極致創新必須是使用者導向型創新。“使用者是產品的標尺,使用者的痛點需求夯實了產品體驗的基線。”
圍繞使用者需求,vivo確立了影像、設計、效能、系統四大賽道,並把設計驅動寫進了公司價值觀。
所謂設計驅動,不是設計師驅動,而是迴歸本原,去思考產品的意義。
以影像為例,vivo的長遠目標,不是各種引數的提升,而是打造極致的使用者體驗,將專業級的影像能力賦予每個人。
為此,過去這些年,vivo在影像領域投入1000多名研發人員,圍繞光學、算力、演算法打造三大技術底座,透過軟硬體協同、長期研究,不斷提升手機影像能力。
比如,在光學領域,vivo聯合蔡司,共同探索移動光學新可能,不斷引領行業向上突破。
算力方面,自從2021年釋出首款專業影像晶片以來,vivo一直在迭代。2023年最新發布的V3,為使用者帶來4K電影人像模式的全新體驗。
這一年,vivo還全面升級了自研演算法矩陣。同時,積極探索用AIGC等新技術,賦能手機影像。
這種軟硬體協同、長期研究,可以稱為耦合式創新。
今天,手機影像已成為vivo的一個招牌,其領先行業的體驗,某種程度上,甚至改變了使用者心智。
另一個使用者導向的例子是藍海電池。
隨著手機使用越來越多,續航成為使用者揮之不去的焦慮。這些年,手機廠商圍繞這個使用者痛點做了大量創新。
但,電池容量、快充速度、電池體積這個不可能三角,一直困擾著整個行業。
vivo經過多年技術積累,打破了這個不可能三角。全新發布的藍海電池,以極致輕薄、極速閃充,帶來5400mAh的超大容量。
藍海電池不僅極大緩解了使用者的續航焦慮,還在行業首發三大技術,推動了行業發展。
打造極致的使用者體驗,離不開生態賦能和產業鏈協同。
因此,在使用者導向型創新的同時,vivo還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積極推動產業協同創新。在這個過程中,使用者再次充當了指揮棒。
比如,為了打造更好的移動影像體驗,vivo在晶片方面和廠商聯合定義SoC,與MTK聯合定義的天璣9300,實現效能上質的飛躍,並與vivo自研影像晶片V3雙芯互聯,為使用者帶來更好的體驗。
目前,vivo有合作伙伴近400家,涵蓋顯示、拍照、電子、結構、半導體等眾多領域,實現了真正的共贏。
對此,胡柏山表示:
“手機行業的繁榮不僅是一家廠商、一個行業,而是背後千萬家供應鏈的集體繁榮。”
【本心而為,邁向偉大品牌】
在競爭不斷加劇的形勢下,創新已成為手機行業的共識。
不同之處在於,vivo可能比別人更加堅持、更加聚焦。
當別人中途跑累了,停下來歇一歇,或者看到其他新機會,忍不住撲上去時,vivo始終堅持自己的主航道。
等他們發現vivo跑到更前面時,又著急著追幾步。這一來一回,耽誤了時間不說,還消耗了大量資源。
這種戰略定力,在商業史上,是最稀缺的品質。
縱觀歷史上那些偉大品牌,很多都是在數十年,甚至上百年間,始終堅持做一件事,比如可口可樂。
vivo的戰略定力,來自它本分的文化價值觀。
與很多企業聚焦外部,以競爭驅動不同,vivo更強調內驅,強調回歸使用者需求本原,把產品做好。
正如沈煒所說,“智者為因,而果無須求,極致的使用者導向和極致的科技創新是一切結果的因。”
為了種好產品、使用者需求這個“因”,vivo以長線佈局的眼光,將更多的研發資源,下沉到四大核心賽道。
比如在移動影像領域,vivo以單反為目標,規劃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路徑,一直在持續奔跑和投入。
當你專注於奔跑,專注於紮紮實實做科技,把每一個技術長賽道做深、做透,而忘掉行業起起落落的週期變化時,反而會成為那個成功穿越週期的人。
這些年,透過長賽道的積累,vivo逐漸打造了自己的技術研發體系。
從藍心大模型、藍晶晶片技術棧、藍海續航系統,到藍河作業系統……這個以“藍科技”為核心的技術研發體系,基於使用者導向,實現了多項技術領跑。
這些長線佈局和技術領跑,最終使得vivo與蘋果的差距大幅縮小。
尤其X100系列,在影像、OS等蘋果使用者口碑最強的點上,與對方已經相差無幾,甚至還有勝出的地方。
AI大模型,更是體現了vivo埋頭種因、長線佈局的思想。
在大模型興起之前,vivo已經在AI領域默默耕耘了很多年。
2016年,當谷歌Alpha Go震動整個行業時,vivo就在籌備人工智慧全球研究院,並在兩年後正式成立。
過去六年,vivo每年在大模型上的投入,都在二三十億元以上。
沒有這種長期投入的耐心和勇氣,2023年,vivo就不可能在AI大模型上全面爆發,X100系列也不可能給使用者帶來驚豔。
AI大模型帶給vivo的,還遠不止這些。
過去十幾年,vivo在手機這個黃金賽道上,完成了體驗閉環、商業閉環,甚至在影像等領域實現了心智閉環,做到了行業優秀。
但要從優秀到卓越,vivo還需要等待一個技術節點。
AI大模型就是這樣一個技術節點,它將給手機的互動體驗帶來革命性影響。
如果說,在AI大模型之前,手機還只是功能型的智慧機,那麼,有了大模型的加持,未來的手機將擁有大腦思考的能力,是真正的智慧手機。
過去幾年,創新乏力一直困擾手機行業,以致有人認為,它將走向衰落。
然而,今天的手機早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AI大模型的興起,更將掀起手機行業一輪新的創新週期。
未來十年,手機行業依舊是黃金賽道。
而vivo就站在這個行業和技術的關鍵節點上,並且有了領跑的資本。
對此,站在年會舞臺上的沈煒,一方面告誡自己的員工,要慎終如始,牢記vivo人的三大夢想:
第一,建立世界一流的企業文化與價值觀。
第二,為使用者創造世界一流的偉大產品和服務。
第三,打造世界一流的令人心動和熱愛的偉大品牌。
同時,強調極致的創新、極致的使用者導向、眾樂是vivo實現三大夢想的必由之路,是差異化競爭的大邏輯,也是企業經營的常識。
另一方面,也對公司員工提出了殷切期待:
“企業從平凡走向不平凡,就是把常識做到極致。只要我們心存理想,行而不輟,必然就會實現。”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涉及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