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又迎來一個“首次”!當然,其實整體任務來說,是有兩個首次,而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航天員乘組,才開展一個“首次”任務。
所以,接下來3位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將一步一步地為我國太空創造新奇蹟。
而這一個首次披露出現,也是我國在披露關於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週記說明的,來自11月下旬的週記,下面就詳細看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神舟十九號:兩個首次挑戰
沒錯,在天舟八號貨運飛船發射之後,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的挑戰任務就來了,而其中一個“首次挑戰”已經出現了,已經在神舟十九號乘組簽收拆包之後,開展了,我就介紹一下這兩個首次。
第一個首次、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在開啟太空包裹之後,已經開展了該任務,那就是進行我國空間站首次果蠅實驗,天舟八號首次將果蠅送入太空之後。
在亞磁和微重力複合作用條件下,科研人員將透過觀察研究果蠅在太空特殊環境下的生長與行為。
開展遺傳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研究。果蠅作為一種重要的模式生物,可為人類太空長期生存提供寶貴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指導。
第二首次、這一個任務還沒有公佈具體的情況,說明還沒有開展,但這是遲早的事情,是什麼呢?
那就是首次開展月壤磚實驗,而根據對天舟八號貨運飛船的月壤磚新披露情況來看,這一次我國送上去了3塊月壤磚。
其中有一塊板一年以後取下來,分析一下,第二塊板是兩年以後,最後一塊板是三年以後取下來,取下來以後,就跟地面的,我們做的同批樣品,進行效能的測試。
所以,這個測試時間還是比較長,當然,這也說明了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開展太空月壤磚實驗,也只是其中整個任務的過程之一,後續還將交付於其他乘組繼續執行。
而月壤磚是我國未來建設房子的材料關鍵,在完成測試之後,將會看看是否符合我國的航天要求。
如果符合要求的話,未來我國就會將其用作為載人登月之後,修建房子的關鍵材料,這一步我國走得還是挺快的。
這也是讓大家對中國載人登月過程充滿了信心,因為只有相信一次性完成載人登月,也才會有更多,更快的月球任務執行。
所以,神舟十九號乘組將在任務期間,完成這兩個首次挑戰任務,這兩個任務也將推動我國太空實驗研究的重大突破,值得期待結果的到來。
而除了這些之外,飛行任務期間,乘組將重點開展86項空間科學研究與技術試驗。
所以,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接下來,也有一個任務是很多人比較期待的,那就是太空出艙任務。
神舟十九號乘組將太空出艙
的確,除了直接性的實驗之外,神舟十九號航天員太空出艙任務也是備受關注的,在神舟十九號乘組進入空間站之後,就在進行對太空航天服的檢查,為後面太空出艙做準備。
當然,我國並沒有說明什麼時候具體出艙。
但一般也是在安排任務的時候,會發布相關性的時間點,大家可以看一下。
而對於太空出艙任務來說,有一個重要的任務,是除了艙外檢查等最為重要的,那就是進行“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這項任務對未來我國空間站來說,非常重要。
此前中國空間站在執行過程之中,遭遇了太空垃圾的撞擊,雖然沒有影響中國空間站的整體執行,但也是帶來了一定的損傷。
所以,我國後續航天員出艙的時候,還進行了相關性的維修,而在全面維修之後,為了避免後續還可能帶來的問題,我國就在增強器太空防護措施的安全。
除了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進行了之外,神舟十九號乘組也將開展該任務,這也說明這已經是我國空間站的常態化任務了。
所以,期待後續我國航天員乘組能夠完美完成該任務,畢竟中國空間站還將升級。
中國空間站將升級為十字結構
按照我國空間站的計劃,為進一步支援在軌科學實驗、為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創造更好的條件,我國將適時發射擴充套件艙段,將空間站基本構型由“T”字構型升級為“十”字構型。
而且,為了未來更多的實驗等問題,邀請國外航天員加入,一起進行合作實驗等任務,我國新一代的飛船也在研究之中,並且已經實現相關性的突破。
按照新一代飛船的情況來看,我國設計的是可重複使用飛船,並且可以執行最多7人的任務。所以,新飛船的實力非常強大。
那也說明了,我國未來可能不是隻執行單純的3人任務,可能會更多,只不過,這也需要根據具體的實驗要求,任務要求來進行配置。
好回到空間站升級的問題上,在進行空間站擴大之下,必然也會推動太空垃圾帶來的影響,而且人類不斷進行太空發射,越來越多的太空垃圾出現。
按照已知的情況來看,NASA統計資料指出,人類跟蹤的太空碎片大約有3.46萬個,但軌道上可能還有1.3億個碎片由於體積太小而無法準確探測,70%距地球表面約2000公里。
那麼,在空間站擴大之下,其接觸太空垃圾的可能性也會變大。
所以,我國可能需要持續性進行太空防禦措施的提升,雖然說我國空間站也是有預警系統的存在。
但並不是所有的太空微粒都可以防禦,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如此,國際空間站被多次撞擊,也是公開的事情。
所以,進行防禦提升是最為關鍵的,就算是沒有發現,太空微粒靠近之後,也可以透過這些防禦措施抵擋,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這就是好處。
這也也可以直接推動我國空間站的設計使用壽命,讓其在太空可以創造更多的實驗成果,這就是大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