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裡,有一個著名的公式:質能公式,非常簡潔,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這個公式看起來很簡單,讓兩個原本看起來毫不相干的兩個物理屬性緊緊聯絡在一起,其實公式本身並不像看起來如此簡單,還蘊藏著更深刻的奧秘。
由於光速非常大,每秒30萬公里,光速的平方自然是一個更大的數字,這意味著一小撮質量就能轉換成巨大的能量。比如說,無論是核裂變還是核聚變過程,都會透過“損失質量”的方式釋放出巨大能量。
舉個例子,核裂變過程中,損失掉的1克質量,就相當於2000噸煤燃燒釋放出來的能量!
這裡說點題外話,很多人認為原子彈和氫彈的發明就是因為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兩者其實沒有什麼關係。人們只知道質能方程,知道物質中蘊藏著巨大能量,但並不知道如何利用這種能量。實際上,即便沒有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科學家也能製造出原子彈和氫彈。
質量轉換為能量的現象在我們身邊其實是很常見的,核彈(原子彈和氫彈)就是最好的例子。除此之外,物體燃燒過程中的化學反應,嚴格來講也是質量轉換為能量的過程,這一點與我們上學時學過的質量守恆定律好像發生了矛盾。
畢竟,在化學課上,老師都告訴我們,化學反應前後的質量是守恆的,不過嚴格來講化學反應過程也存在著質量虧損,因為任何化學反應都會伴隨著能量變化, 只不過這種變化太微小了,我們通常近似認為質量是守恆的。
那麼,既然質量和能量是等價的,現實中有沒有能量轉換成質量的現象呢?確實有,具體都有哪些呢?
首先我們需要簡單瞭解一下質量的定義。不要以為質量很簡單,其實細說起來,質量的本質是相當複雜的,之前的科普中做過詳細的講述,這裡就不具體展開了。
總體來講,質量可以分為靜質量和動質量,顧名思義,靜質量是指物體處於靜止狀態下的質量,但是世界上並不存在絕對靜止的東西,所以在物理學上是這樣定義靜質量的:在一個慣性系中,如果一個物體相對該慣性系靜止,那麼在該慣性系下測量到的質量就是靜質量。與靜質量對應的就是動質量,一個物體相對某慣性系運動,就具有動質量。
明白了以上這些,我們再來看看能量轉換成質量的例子。
第一,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表明,一個物體的運動速度越快,質量就越大,這裡的質量就是指物體的動質量。那麼多出來的質量到底來自哪裡呢?
就是由能量轉化的。高速運動的物體會具備更大的動能,這些能量就轉化為物體的動質量。只不過只有物體的速度接近光速時,物體的動質量變化才比較明顯,我們平時經歷的速度基本不會對物體的質量帶來任何影響。但是,只要速度足夠快,足夠接近光速,哪怕是一根針,都可以具備足夠大的能量和質量。
科學家曾做過此類實驗,透過粒子對撞機將兩個基本粒子加速到亞光速,然後讓它們發生碰撞,撞擊之後產生了總質量大於原兩個粒子總質量的新粒子。
多出來的質量其實就是由能量轉化來的,說明能量轉化為物質需要海量的能量,短時間集中消耗掉,也有人認為宇宙就是高能量奇點爆炸產生的。
第二,在微觀粒子中,能量轉化為質量的例子其實是很多的,比如說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而質子和中子都是由三個夸克構成。理論上講一個質子或中子的質量應該正好等於三個夸克的質量。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三個夸克的質量總和僅佔了質子或者中子質量的1%而已,剩下99%的質量其實都是能量轉化來的,什麼樣的能量呢?就是來自三個夸克之間的強相互作用,三個夸克之間透過強相互作用緊緊束縛在一起,由此產生了強大的束縛能,也就是強力場的能量,強力場透過膠子傳遞能量。
第三,如果你對上述兩種能量轉化成質量的方式不太滿意,還有最直接的例子。我們都知道光是電磁波,而電磁波也是純能量,不同頻率的電磁波能量也會有所不同。科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在實驗室中利用強大的鐳射,可以製造出正反電子對,不管是電子還是反電子(正電子)都是物質。反過來,電子和正電子這兩種物質相遇,也會發生湮滅轉化成純能量。
其實所有能量和質量相互轉化的現象再次表明了,能量和質量是等價的,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但其實這種觀點也只是通俗的理解,更方便普通吃瓜群眾理解,嚴格來講也是不嚴謹的。
嚴格來講,能量和質量其實是“不等價”的,因為能量才是最根本的東西,而質量只是能量的另一種表達方式而已。說白了,任何質量其實本質上都是能量,宇宙剛誕生之初就是純能量狀態,沒有質量這種屬性。
當然,這說來話長了,涉及到質量的本質,甚至是宇宙的起源還有基本粒子的形成問題。如果有興趣,可以翻翻我之前的科普文,有關於質量本質的詳細解讀,這裡就不再詳述了。
可以用一句話來通俗理解能量和質量的關係:能量的聚合就是質量,而質量的離散就是能量!
不管怎麼講,能量才是最根本的,我們的世界可以沒有質量,但不能沒有能量。哪怕是看起來空無一物的虛空環境,也具備最基本的能量,真空零點能。當然,理論上也存在比真空零點能更低的能量,那就是負能量,科學家們也確實在實驗中製造出了少許的負能量,這種能量也被認為是製造蟲洞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東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