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效能和功能的角度來看,NAS 其實是一類用起來比較彆扭的主機。畢竟在過去,使用者在有限的處理器選擇之中,往往只能因為對安靜和低功耗的需求,被迫選擇一些低效能的產品,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NAS 在功能上的可能性。
隨著處理器的不斷迭代升級,我們也能發現,哪怕是低功耗的一些平臺,如今也已經能帶來不錯的效能表現。但慣性總是存在的,不少“傳統”的廠商也依舊會在自家的旗艦產品上採用相對保守的產品——那麼,為什麼 NAS 就不能是有著高效能的一臺主機呢?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面前的這臺極空間私有云Z423旗艦版。
傳承式的外觀,但這次“站”起來了
極空間 Z423 的外觀設計還是很有他們自己的風格的,依舊是把 Z 的字母線條融入到機身之中的設計,可以看到斜向的線條穿過機身側面,這也構成了它的外殼,可以支援拆卸,主機板隱藏在其下。在機身的一側,它還配備了 NFC 的標籤,在啟用產品的時候可以一掃連線,也是非常方便的。
不過它的朝向有所改變,改成了立式的設計,在出風口的部分也做了強調散熱的支架,立式放置的時候不會影響散熱,同時,原本更有波浪觀感的線條也隨著立式設計變得更平直,看起來相對而言要方正了一些。
頂蓋開啟,內裡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四個機械硬碟位了,這四個機械盤位還增加了機械的鎖定開關,在延續靜音和對 2.5 英寸硬碟完善支援的前提之下,在可靠性方面更進了一步。開啟極空間 Z423側面的蓋板,我們則能看到它的主機板,在這裡可以新增記憶體或者是安裝 M.2 固態硬碟,同樣也是四個盤位。
在機身的上端,蓋板沒有蓋住的部分則是留有電源鍵、重置鍵、指示燈、一個 USB-C 介面和一個 USB-A 介面,兩個介面都是 USB 3.2 Gen2(10Gbps)規格;機身的背部則是放了一個萬兆網口、一個千兆網口、一個 USB 3.2 Gen 2 的 USB-A 介面、一個 HDMI 介面和一個 eSATA 介面,另外還有給 UPS 準備的一排專用觸點。
豐富的儲存選項
之前我們在評測極空間 Z4Pro 的時候,ZDR 功能還沒有在那臺裝置上正式登陸,而在極空間 Z423 上則是對這項儲存選項進行了完整的支援。
ZDR 實際上就是對不同硬碟的容量進行了統一管理和重新分配,在組成 RAID 0 的基礎上,再對使用者標記了重要檔案進行備份的操作,好處就是在保障了重要資料的安全性前提下,實現了儘可能大的空間利用率,算是一個比較適合家用的擴容方式了。
除了這種比較新銳的儲存拓展以外,極空間其實也支援了相當豐富的儲存管理功能,比如就單純地以單盤形式獨立儲存或者組成大容量的 RAID 0,亦或者是追求安全性的 RAID 1 與 RAID 5,它都能進行支援,對高手玩家來說顯然也是提供了相當充足的折騰空間。
另外,如果你覺得這種 4 個 SATA+4 個 M.2 的硬碟位依舊不夠過癮,極空間 Z423 的機身背部也還提供了 eSATA 介面,可以與另一臺 NAS 直連,進一步拓展容量,為“折騰”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
易用的虛擬機器與誇張的效能
此前我們在評測極空間 Z4Pro 的時候就曾點名表揚過其內建的虛擬機器功能了,確實它的設計還是非常完善的,建造一個虛擬機器相當簡單輕鬆。而這一項功能更是在極空間 Z423 之上顯得更加重要,畢竟有著誇張效能的它,確實也亟需一個途徑來發揮它在效能上的優勢。
那麼用極空間 Z423 建造一個虛擬機器有多簡單呢?我們只需要來到極空間的官方論壇,然後在這裡搜尋到自己需要的虛擬機器檔案,在虛擬機器功能之中選擇匯入,然後簡單配置一下就完成了。
▲你甚至可以在手機上透過瀏覽器訪問虛擬機器(截圖來自小米 13 Ultra)
有了虛擬機器,我們也可以更深層次地去感受極空間 Z423 的效能水平。首先還是需要交代一下我們的測試環境,我們建立的虛擬機器使用了 15 個邏輯處理器,為其分配的記憶體則是 16GB,儘管距離發揮 AMD R7 5825U 完整的 8 核 16 執行緒仍有差距,但也已經是虛擬機器能發揮的最高水平了。
還是來看一些比較簡單的測試成績吧。在單輪的 CINEBENCH R23 測評之中,它的多核效能達到了 7474 分,單核跑分達到了 1150 分。
在 CPU-Z 之中,它則是可以做到 564.9 的單核成績和 4331.1 的多核成績。
在 Geekbench 6 的跑分測試之中,它則是可以做到 1615 的單核跑分和 5791 的多核跑分。
從這些效能測試的成績來看,儘管極空間 Z423 在虛擬機器之中還沒有完全伸開拳腳,距離完整的筆記本端 AMD R7 5825U 還有一些小差距,但其實際表現已經足以讓它成為一臺可以隨時啟用的遠端辦公電腦,應對一些輕量化的工作也是綽綽有餘的,這無疑也賦予了它全新的產品定義。
一些細節功能亮點
在點名表揚完它的效能之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簡單看看這一次產品在“NAS”層面上的一些體驗亮點吧。
首先當然要誇的還是極空間的這一套多端適配的應用生態了,我們此前也在 Z4Pro 的評測之中表揚過這種多端適配的好體驗,在極空間 Z423,這些好體驗當然也得到了延續,像是極影視、極相簿、極漫畫和極音樂等功能,我們也依舊能在這套旗艦上體驗到。
值得特別點評的是它的網盤備份功能。這個功能整合了百度網盤、天翼雲盤、阿里雲盤和 OneDrive 四個網盤的內容,相比於其他 NAS,極空間率先實現了對阿里雲盤的支援,這也是這項功能一個巨大的領先之處。
在登陸了相對應的賬號之後,就可以在對應的細分網盤之中靈活地進行上傳和下載了,在尋找資源、保管資料和多地備份等場景,用起來還是挺方便的。還真別說,目前阿里雲盤跟極空間 Z423 搭配之後的速度還算不錯,不需要會員也能達到比較不錯的速度。
值得一提的時,極空間 Z423 旗艦版的包裝內還會帶上一個自家的 UPS U2600T。相比於傳統的 UPS,它的特點是做了微型化的處理,更專注搭配極空間產品之後的使用表現——它甚至比之前的 U2600 更加“極端”,是採用了特殊的介面直接掛載在極空間 Z423 上的。
這種專屬的配置,讓它進一步減少了連線的累贅,保障也更加一體化。
U2600T 的配置也相當不錯,有38.48Wh 的容量,按照 5825U 的 15W TDP 來推測,它能堅持兩個小時以上的離電續航,當然,硬碟的功耗是不可以忽略的,會大大削減理論的續航時間,大家還是把它當成一個斷電保護的功能就可以了。
在連線 U2600T 之後,我們也無需手動調節,就能在系統內看到 UPS 開關之中的資訊了。U2600T 可以支援極空間 Z423 在斷電之後繼續執行一段時間,更關鍵的是,在識別到斷電資訊之後,它可以自行平穩關機,最大程度避免突然斷電對硬碟造成傷害。
總結
在這個國產 NAS 異軍突起的時間節點,我們可以發現,依靠著不一樣的產品思維,國產廠商往往更能打造一些不一樣的產品,或者說國產廠商們都在嘗試突破原來的“NAS(網路附屬儲存)”的概念。畢竟,在 NAS 誕生之初,它不過是一個區域網內的檔案伺服器,之前想要實現外網訪問、線上播放、相簿管理和離線下載等功能,都還是需要使用者在簡陋的系統之中自行配置的“高階功能”;而如今,我們只需要安裝硬碟、連上電源並激活登入,就可以使用了。
在這種前提下,極空間 Z423 依舊是一款超出我們預料的產品。它進一步做出了嘗試,用移動端低功耗處理器 R7 5825U,打破了過去大家對於 NAS 在效能方面的固有認知。在功耗依舊較低的前提下,它實現了 NAS 的強大效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在向 DIY 使用者發起挑戰。
這還只是硬體上的進步。極空間在軟體體驗上更是不斷探索,比如深入最佳化的極影視和極相簿等功能,更易用的虛擬機器和 Docker,更多樣的儲存擴容方式,還有與阿里雲網盤更深度的合作等。這些功能,也更進一步發揮出了它在效能上的優勢,並且還讓人更期待後續更多功能的正式落地。
可能有朋友還是會比較好奇,吹了那麼久效能,AMD R7 5825U 也不是新的平臺,並且作為低功耗產品,它的效能不也比較有限嗎?
我認為,我們更應該看到,搭載了移動平臺的極空間 Z423 應該是一個全新的開始。隨著系統和功能的進一步開發,未來極空間等廠商相信也會更願意嘗試移動端平臺,結合目前非常強勢的英特爾全新酷睿 Ultra 平臺、AMD 7040 系列和 8040 系列等處理器,未來我們是否能在 NAS 上看到更多的可能?這無疑是值得我們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