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白楊 北京報道
剛剛過去的2023年,中國民營商業航天向前邁了一大步。
這一年,中國民營火箭共發射13次,成功12次,佔中國總髮射任務20%左右,而2022年和2021年,民營火箭的發射次數還分別只有5次和3次,成功次數分別僅有3次和1次。
2024年伊始,中國商業航天更是延續了去年高歌猛進的勢頭。
1月11日,東方空間首款火箭“引力一號”成功完成首飛;1月19日,藍箭航天的朱雀三號VTVL-1可重複使用垂直起降回收驗證火箭任務取得成功;1月23日,中科宇航的力箭一號遙三商業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中國商業航天捷報頻傳無疑可喜可賀,但存在的問題是,中國商業航天發展距離國際領先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2023年底,中國航天報發文指出,“對標SpaceX,集團公司()在發展理念上、科研生產模式上、關鍵核心技術上、質量效率效益上存在明顯差距和不足,整體上大而不強、大而不優。”
有民營航天企業高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作為國家隊的代表,航天科技集團這樣的表態,對整個行業其實是一種鼓舞。“因為只有明確目標,正視差距,才能有清晰的追趕方向。”
對此,光明網也發表評論文章表示,“在傳統敘事中,我們鮮少如此明確地承認差距,並對標某一市場主體。如今,當我們提出要對標SpaceX,這意味著我們正在因時因勢而變,以更寬廣的視野隨時作出調整”。
當下,SpaceX已經成為全球商業航天領域的燈塔,它用實際行動為其他企業蹚出了一條可行的發展路徑。作為SpaceX的追趕者,中國商業航天目前要做的就是迎頭趕上。
一騎絕塵的SpaceX
1月30日,SpaceX的一枚獵鷹9火箭從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航天基地成功發射,它此次執行的是 NASA的NG-20任務,要將諾斯羅普·格魯曼(Northrop Grumman)公司的天鵝座(Cygnus)貨運飛船送至國際空間站。
這是SpaceX在2024年1月份的第十次任務。此前,SpaceX透露其2024年的目標是進行144次發射,將較2023年增長47%,意味著SpaceX今年平均每兩天半就要完成一次火箭發射。
而2023年,除去兩次“星艦”試飛,SpaceX共完成96次火箭發射,並且全部成功入軌。雖然沒有達成年初設立的100次發射目標,但這並不妨礙SpaceX創下全新的世界紀錄。
1月中旬,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進行SpaceX 2023年度總結時表示,獵鷹火箭已經創下了有史以來一款火箭單年發射次數最多的記錄。此前該記錄的保持者還是蘇聯的聯盟號飛船,它一年內最多發射過60多次。
支撐獵鷹火箭如此高頻發射的關鍵,是火箭的可重複使用。
2015 年 12 月,SpaceX 首次實現獵鷹9號一級火箭的回收。截至2023年底,SpaceX 已經完成260次獵鷹9號一級火箭的回收。
更讓人驚奇的是,有一枚獵鷹9號的一級火箭在三年半的時間裡重複使用了19次,成功將860顆衛星,約260噸的重量送入軌道。而據SpaceX測算,獵鷹9號的一級火箭可以進行40次重複發射。
馬斯克表示,“最早,有很多人說這是個愚蠢的主意,不會有回報。但我們已經證明,這絕對是一個正確的想法。可重複使用是太空未來發展的關鍵,它必不可少,我們需要火箭的可重用性,就像我們需要汽車、飛機、腳踏車的可重用性一樣。”
單從火箭的成功發射次數來看,SpaceX已經笑傲全球,其2023年的成功發射次數,已經佔到全球總數的45%。而更驚人的數字是,SpaceX 2023年的入軌質量佔全球總數的80%。
這個數字與其高頻發射的星鏈任務有關。
據馬斯克透露,星鏈任務約佔SpaceX發射任務的三分之二。統計資料顯示,SpaceX去年發射的衛星總數為2514顆(星鏈佔1948顆),佔全球發射衛星總數的87%。
馬斯克稱,SpaceX去年發射了1200噸的有用載荷進入軌道,而今年入軌質量還將增加50%,屆時,SpaceX佔全球入軌質量的比重將達到90%。
眾所周知,馬斯克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移民火星。據他描述,為了在火星上建造一座城市,至少需要發射百萬噸級的載荷進入軌道。按照目前的發射能力,這個數字還有些遙不可及,但是在馬斯克看來,這也並非遙不可及。SpaceX目前正在試驗的星艦,未來的入軌質量可達到200噸以上,並且可以重複使用。
中國民營航天“含苞待放”
在商業航天的產業鏈當中,火箭研製是最關鍵的一環。SpaceX目前取得的所有成績,也是建立在足夠的火箭運載能力之上。對比SpaceX的運載能力,我國現役運載火箭運載能力仍然偏低,亟需在中大型可重複使用液體運載火箭技術上獲得突破,以實現“大運力、低成本”的發射能力。
2015年,被認為是中國商業航天的元年。當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明確提出支援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開發。中國商業航天的大幕也由此正式拉開。
隨後,國家也持續出臺了諸多商業航天相關政策,使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得到進一步支援和規範。比如2019年釋出的《關於促進商業運載火箭規範有序發展的通知》,提出要引導商業航天規範有序發展,促進商業運載火箭技術創新;“十四五”規劃則提出,打造全球覆蓋、高效執行的通訊、導航、遙感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商業航天發射場。
而國務院在2022年釋出的《2021中國的航天》進一步提出,要擴大政府採購商業航天產品和服務範圍,推動重大科研設施裝置向商業航天企業開放共享。
在政策的推動下,中國商業航天也向民營企業敞開了大門。經過八年的發展,市場上也湧現出一批已經具備火箭發射能力的民營火箭公司。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經成功發射入軌火箭的民營火箭公司包括星際榮耀、星河動力、中科宇航、天兵科技、藍箭航天、東方空間。
不過,這些民營火箭公司在技術路線選擇上也有所不同。整體來看,大多數民營火箭公司都是選擇從研製小型固體火箭開始,然後再向液體火箭進行升級,進而開展中大型火箭以及可重複使用火箭的研發。比如星際榮耀、星河動力、中科宇航、東方空間目前發射的都是固體火箭,而天兵科技和藍箭航天則是直接從液體火箭入手。
中信證券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固體火箭發射雖然便捷靈活,但液體火箭正在引領可回收技術發展。而主流火箭回收有三種形式:傘降著陸、帶翼飛回式、垂直起落。其中,垂直起落是用高精度控制技術來確保火箭子級以穩定的姿態,按照預定的軌跡飛回預定降落場,具有落點精度高、運載損失較大的特點,這是SpaceX正在採用的,也是當前整個行業重點發展的回收手段。
2023年12月,星際榮耀雙曲線二號可重複使用液氧甲烷驗證火箭的第二次飛行試驗任務取得成功;今年1月,藍箭航天的朱雀三號VTVL-1可重複使用垂直起降回收驗證火箭任務也取得成功。這些任務都是中國民營火箭公司在實現火箭可重複使用道路上的重要註腳。
按照計劃,藍箭航天的朱雀三號和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三號都將於2025年首飛,屆時,中國商業航天也有望步入可重複使用時代。
但在此之前,中國民營火箭公司仍需要克服很多挑戰。一位民營火箭公司的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現在國內火箭在首飛時,主要面臨的風險來自於在地面無法實現和模擬的操作。“比如SpaceX獵鷹9號做的靜態點火,就是模擬複雜的熱力環境下,儀器裝置是否能承受住,如果承受不了,還有返工的機會。但這項技術在國內還實現不了,跟發動機的水平以及一些前置釋放結構設計的水平有關係”。
此外,另一位商業航天從業者則向記者坦言,目前國內的發射工位資源也很有限。“在酒泉、太原、文昌、西昌四大發射場,總有大概11個工位,留給商業航天用的工位則更少。目前,酒泉和文昌都在建設商業發射工位,但要達到SpaceX一家就有6個發射工位的水平,還比較難”。
所以,商業航天的發展除了依靠民用火箭公司的自我創新和驅動外,也需要外部環境予以拉動。在這方面,中國對商業航天的支援力度正不斷加大。近期,包括北京、上海在內的多個地方政府均釋出了針對商業航天的扶持政策,明確提出要大力支援可複用火箭以及衛星星座等發展。
航天事業向來厚積薄發,在SpaceX首次成功發射獵鷹1號之前,它失敗了三次並瀕臨破產,在獵鷹9號一級火箭首次成功回收之前,它也歷經多次試驗失敗。所以對於中國民營商業航天,除了在成功時予以喝彩,在其失敗時更應予以鼓勵和包容。很多企業已經在路上,我們也期待看到更多“中國版SpaceX”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