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創新藥的悠悠歲月中,Biotech一度在迷霧中徘徊,尋找著那一線生機。如今看來,“出海”佈局全球市場,似乎是通往未來的答案。
當License out交易井噴,當出海成為新的增長引擎,當越來越多Biotech實現盈利,國內創新藥企的日子似乎好了起來。
然而,出海之路並非坦途,國產創新藥被“退貨”的案例比比皆是。這一現象折射出License out交易進入了“深水區”:BD交易“過熱”容易導致市場泡沫和資源錯配。
由此引發了值得深思的問題:中國創新藥的未來在哪裡?到底該如何出海?什麼樣的創新藥才能實現國際化?
1
困境與覺醒
中國創新藥的發展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醫保控費、資本遇冷、現金流枯竭,尤其是仿創思維、“拿來主義”導致產業過於內卷,中國創新藥的問題展露無遺。
要知道,每個新藥的誕生都伴隨著高昂的研發成本與漫長的研發週期。可隨著眾多藥企扎堆於熱門靶點,使得同質化競爭嚴重、市場快速飽和,導致創新藥企難以獲得理想的回報,面臨現金流緊張的困境。
面對國內市場空間有限且激烈的競爭環境,眾多創新藥企如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由此,佈局全球市場成為了必由之路。
國產創新藥出海的模式包括自主出海、借船出海(License out),其中License out是將自身產品的海外權益或全球權益對外授權許可給外資藥企,可獲得首付款+里程碑費用+銷售分成,現已成為國內Biotech緩解資金壓力、加速新藥研發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國產創新藥License out大手筆頻現,交易金額持續攀升:從榮昌生物的緯迪西妥單抗(26億美元)到康方生物的AK112(50億美元),再到百利天恆的BL-B01D1(84億美元),國內創新藥出海的紀錄一破再破。
據醫藥魔方統計,2023年中國創新藥企業透過BD獲得的首付款總額達267.64億元, 首次超過IPO渠道募資總額,並且是後者的近兩倍。而且,2024年上半年國內藥企達成了約42項License out授權合作,累計交易總金額25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0%。
可見,國內Biotech已經找到了新的出路。畢竟,許多國內創新藥企都嚐到了依靠BD收入實現盈利的甜頭,包括康方生物、和黃醫藥、亞盛醫藥、科倫博泰、百利天恆等。
2023年,康方生物實現首次年度盈利,主要得益於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48%,以及獲得技術授權和技術合作收入約29.23億元,其中收到Summit就依沃西單抗(AK112,PD-1/VEGF)支付的授權許可首付款5億美元。
2024年上半年,血液腫瘤領域龍頭亞盛醫藥首次實現盈利,主要來源於產品銷售收入和對外合作授權收入,目前已收到武田就耐立克支付的選擇權付款7.2億元和股權投資款項5.4億元;同期,科倫博泰也實現扭虧,已就多條合作管線收到默沙東總額為9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4億元)的里程碑付款。
特別是百利天恆,在收到BMS就EGFR/HER3雙抗ADC BL-B01D1支付的8億美元首付款後,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16倍至55.53億元。
一言以蔽之,國內Biotech已經迎來了覺醒時刻。
2
出海即是出路?
儘管出海已成為國內創新藥企“活下去”的必由之路,但這條路並非只有坦途,也有不少坎坷:國產創新藥被退回權益的案例屢見不鮮。
這一現象的出現,存在著多重因素:既有市場環境變化的原因,包括競爭者數量增多、外資藥企調整戰略,也有新藥立項時缺乏前瞻性和創新性,未能滿足跨國藥企對市場潛力的要求,以及新藥研發成效不佳,缺乏顯著的臨床價值。
實際上,新藥研發本身就是“賭”,License out交易也是一場“賭局”。
對於外資藥企而言,先支付首付款支援國內創新藥企研發新藥,之後看新藥能否展現出優異的療效和顯著的市場前景,再決定是否繼續行使權益、支付金額更高的里程碑付款。
反之,國內創新藥企在拿到首付款後,不僅能緩解資金壓力、繼續推進新藥研發,後續新藥若能順利研發,就有望拿到更高的里程碑付款以及一定的銷售分成,還能借助外資藥企開啟國際化市場。
儘管BD出海不易,仍不乏實現雙贏的案例。近年來出現中國創新藥撐起美國藥企市值的現象,便是有力的證明。
例如,Arrivent公司在2021年以“總額8億美元(其中首付款4000萬美元)+一定比例股份”引進艾力斯伏美替尼的海外權益後,不僅完成了兩次融資(總金額超3億美元),還在2024年1月成功登陸美股市場。
市場普遍認為,鑑於伏美替尼在國內市場的優異銷售表現,艾力斯拿到7.6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只是時間問題。
類似的案例,還有今年成功衝刺美股市場的Alumis。
Alumis於6月上市,IPO規模達2.1億美元,是今年以來IPO發行規模第三大的Biotech,核心管線是2021年以“6000萬美元首付款+1.2億美元里程碑付款”從海思科引進的TYK2抑制劑ESK001。憑藉這款具有同類最佳潛力的藥物,Alumis在3年時間累計融資達5.29億美元(不含IPO融資)。
畢竟,TYK2賽道可是成為了香餑餑:BMS的Sotyktu,是全球首款且唯一獲批上市的TYK2抑制劑,2023年大賣1.7億美元,BMS預計其2030年銷售額將超過40億美元;2022年,武田製藥以“40億美元預付款+20億美元里程碑款”收購了Nimbus的NDI-034858(TAK-279)。
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康方生物和Summit。
2022年底,Summit以總額50億美元引進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單抗在美國、加拿大、歐洲和日本的開發和商業化權益。彼時,Summit的股價僅有1美元左右,與康方生物達成合作後股價在短短几個交易日最高飆升至近6美元。
尤其今年5月以來,受依沃西單抗頭對頭擊敗K藥的亮眼臨床資料刺激,Summit股價接連大漲,再加上9月12日宣佈獲得今年的第二次融資後,當天股價大漲至27.41美元,總市值達近200億美元。
當下的創新藥市場,無不希望看到更多類似這樣雙向奔赴且沒有輸家的交易。
3
通往未來的答案
新型的創新藥出海模式NewCo,可謂是海內外藥企實現共贏的第二條路。
所謂NewCo模式,就是將公司產品管線海外權利授予海外新成立的公司,獲得股權及資金支援,同時引入海外基金,搭建國際化團隊,實現產品出海。
簡言之,就是國內創新藥企透過技術入股,與海外資本一起攢局。目前,已有不少藥企成功藉助NewCo模式實現創新藥出海,包括艾力斯、恆瑞醫藥、康諾亞、嘉和生物、岸邁生物。
前文所述的艾力斯與ArriVent就伏美替尼達成的海外授權合作,便是“現金+股權”的NewCo模式。
今年5月,恆瑞醫藥將GLP-1類創新藥產品組合HRS-7535、HRS9531、HRS-4729在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權益授予美國Hercules公司,不僅達成交易總額60億美元,還將取得Hercules公司19.9%的股權。
緊接著7月,康諾亞將2款雙抗新藥CM512、CM536授予Belenos Biosciences,將獲得1.8億美元交易總額以及Belenos公司30.01%的股權;8月,嘉和生物將CD20/CD3雙抗GB261授予TRC 2004,將獲得後者數量可觀的股權、數千萬美元的首付款、高達4.43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銷售分成。
NewCo模式的好處在於,國內藥企不僅能透過早期管線創造一定價值,又能透過股權,降低自身風險、參與公司決策,並鎖定更多遠期收益。
中國創新藥以多種模式頻頻出海,找到了通往未來的第一個答案。但不同的藥企,需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靈活決定採用哪種模式。
什麼樣的創新藥才能實現國際化?解答這一問題,實際上就是回答中國創新藥的未來在哪裡?這點從近年來達成的License out交易即可窺見一斑。
百利天恆BL-B01D1之所以獲得BMS以總額84億美元(首付款8億美元)引進,不僅在於源頭創新(全球首創且唯一進入臨床階段的HER3xEGFR雙抗ADC),而且具有廣泛的抗腫瘤活性。
據Insight資料庫顯示,目前BL-B01D1共有7個III期臨床正在進行中,包括肺癌、乳腺癌、鼻咽癌、食管鱗癌。此外還有14項II期臨床正在進行中,覆蓋瘤種超過10個。
和黃醫藥的呋喹替尼能獲得武田製藥以總額超11億美元(首付款4億美元)引進,就在於有紮實的全球多中心臨床資料支援,使其能登陸美國市場,且放量速度快於國內市場。呋喹替尼是美國10年來獲批的首款且唯一針對三線mCRC的小分子靶向藥,並憑藉優異療效被寫入NCCN指南。
亞盛醫藥就奧雷巴替尼(耐立克)與武田達成總額13億美元的授權合作,創下了國產小分子腫瘤藥對外BD最高紀錄,並獲得武田入股,同樣在於源頭創新思維。
耐立克是國內首個且唯一獲批上市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劑,解決了臨床空白問題,且療效和安全性均優於武田的泊那替尼。引進耐立克後,武田便擁有了與諾華的阿思尼布抗衡、鞏固CML統治地位的底氣。
歸根結底,唯有具有顯著的創新性和臨床價值、優異療效且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創新藥,才能實現國際化。而源頭創新思維,決定了中國創新藥未來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各家公司的財報、公告、官微
2.《醫藥行業創新藥出海專題:國際化漸入佳境,洞悉出海潛力管線》,西南證券
3.《創新藥出海新模式NewCo:恆瑞、康諾亞、岸邁生物、嘉和生物...》,新康界,2024-09-11
4.平安證券、首創證券研報
來源:同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