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餐時刻,著名通訊專家項立剛突然發威,矛頭直指所謂的“公知”群體。他的言辭激烈,毫不留情地批評這些公眾知識分子為“蠢貨”,甚至用“吃屎長大的”來形容他們的無知和愚蠢。
項立剛的這番言論,無疑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軒然大波。
項立剛在批評公知時,表達了自己對大勢、社會和人生的獨到見解。他自信地表示,自己絕不會失手,因為他看問題總是能一針見血。他怒斥公知們是一群50多歲的人了,卻還像沒有社會經歷、學習不行、智商不高的小青年一樣,盲目相信那些所謂的“青年領袖”可以改變中國、救中國。他警告公知們,邏輯很簡單,一切都要靠實幹,而不是靠打嘴炮。對於中國科技實力的看法,項立剛更是直言不諱地表示,公知們之所以不相信中國科技已經超過美國,是因為他們缺乏對自己所理解大勢的能力。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項立剛列舉了多個例子。他質疑美國為何不會造高鐵、地鐵,不能造船,不會鍊鋼,發電量也不行,新能源落後,公路都是裂的。他甚至指出,在超音速導彈、電磁炮、通訊技術等領域,美國都極度落後。他認為,這些都是中國科技實力超過美國的明證。而公知們之所以不承認這一點,是因為他們被所謂的基礎科研所迷惑,認為只有基礎科研才能帶來技術應用的突破。項立剛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不過是相互吹捧的騙子行為。
項立剛的這番言論,無疑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有網友表示支援他的觀點,認為他敢於直言不諱,是大國崛起的象徵。然而,也有網友對他的言論表示質疑和批評。他們認為,項立剛的言論過於偏激和片面,缺乏客觀性和科學性。
為了更深入地探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來看看何祚庥院士的觀點。
何院士就這個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表示,項立剛連科學的大門都沒進去,就大談科技領先了,這讓他覺得不可思議。在項立剛拜訪何院士時,雙方就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但遺憾的是,雙方並沒有達成任何一致,也沒有說服對方。反而,這次交流讓他們的分歧更大了。
何院士在交流中明確表示,我們的科技實力跟美國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他認為,項立剛雖然對通訊領域的知識瞭解得很深入,但在科技研究的全域性知識上卻等於零。他甚至指出,項立剛完全不知道R&D/GDP和R/R&D這兩個概念在研究科技問題上的重要性。
這兩個概念分別代表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和研發經費中用於基礎研究的比重。它們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投入和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何院士認為,項立剛在缺乏對這些基本概念的瞭解的情況下,就妄談科技領先,顯然是不科學的。
除了何院士外,還有網友也對項立剛的言論提出了質疑。
他們認為,項立剛在討論科技實力時,似乎找錯了方向。
他們指出,科技實力的對比並不是簡單地看產量和經濟規模,而是需要更多維度的考量。
例如,在鋼鐵產量上,中國遙遙領先,但這並不能說明中國的科技實力就超過了美國。同樣地,在晶片產能上,中國大陸和臺灣的產能加起來超過了美國,但這也不能說明我們在半導體領域的科技實力就超過了美國。
這些網友的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援。他們認為,科技實力的對比應該是一個綜合考量多個因素的過程。除了產量和經濟規模外,還需要考慮創新能力、研發經費、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多個方面。只有在這些方面都取得顯著進步的情況下,我們才能說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得到了提升。
那麼,回到項立剛的言論上來。他的言論是否真的如他所說,代表了他對大勢的獨到見解呢?還是說他只是過於偏激和片面地看待了這個問題呢?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項立剛的言論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首先,他在列舉美國科技落後的例子時,並沒有提供充分的證據和資料來支援自己的觀點。這些例子大多是一些表面的現象,並不能真正反映美國在科技領域的實力和水平。其次,他在討論科技實力時,過於強調了產量和經濟規模的重要性,而忽視了創新能力、研發經費等關鍵因素的作用。這種片面的看法顯然是不科學的。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項立剛在某些方面的獨到見解和貢獻。他在通訊領域有著深入的研究和豐富的經驗,對於該領域的發展有著獨特的見解和預測。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可以隨意地將自己的見解和預測應用到其他領域上,更不意味著他可以無視客觀事實和科學規律來發表偏激和片面的言論。
總的來說,項立剛怒懟公知的言論雖然引發了一定的爭議和討論,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和不足。我們應該以客觀、科學的態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不要盲目相信或否定任何一方的觀點。同時,我們也應該更加關注科技領域的發展和進步,為擺脫歐美的科技封鎖出一份力。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雖然我們在某些領域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和成就,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和不足。因此,我們需要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和人才培養力度,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科技實力的提升和國家的長遠發展。
我們也需要更加客觀地看待外部世界的挑戰和機遇。雖然歐美等發達國家在科技領域仍然保持著領先地位,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他們在某些領域也存在著不足和短板。因此,我們需要積極尋求與國際社會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動科技創新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學習到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還可以拓展自己的國際視野和影響力。
項立剛怒懟公知的言論雖然引發了一定的爭議和討論,但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反思和學習的機會。我們應該以客觀、科學的態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不要盲目相信或否定任何一方的觀點。
我們也需要更加關注科技領域的發展和進步,為擺脫歐美的科技封鎖出一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長遠發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