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要科學,科學需要女性,而每一位女科學家都曾是女生。
從瑪麗·居里開創放射性研究領域,到羅莎琳·富蘭克林透過X射線衍射圖捕捉DNA雙螺旋結構,再到屠呦呦發現抗瘧藥物青蒿素,女性科學家的卓越成就不僅推動了科學的邊界,也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著力量。
儘管近年來科技領域中的“她”力量已經有所提升,女性科學家的數量和佔比正在逐步增加,但女性科技人才面臨的“管道滲漏”效應依然存在。在基礎教育及高等教育階段,女性的比例並不低;但越往後走,博士後、教授乃至院士,女性的身影卻越來越少,她們似乎從這個系統裡“漏”了出去。
圖源:圖蟲創意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1年資料統計,全世界科研人員中女性佔比僅約33%,只有4%的諾貝爾科學獎頒發給了女性。在我國,女性的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僅佔7%,2023年增選的133位兩院院士中,只有6位女性。
這些現象的背後,離不開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女性在科研事業的各個階段,常常面臨顯性和隱性的性別偏見以及結構性障礙。一項採訪顯示,父母對兒子和女兒未來職業的期待仍然是不同的,這種性別區分的觀念無疑會影響下一代的人生選擇。為了守護年輕女性的科研夢想,讓更多女科學家站進“科學的核心”,直面她們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壓力和阻礙,集社會各界之力構建一個更加強大的科學教育支援網路,這是我們的必經之路。
旨在激勵更多女性踏上科研征程、為女中學生創造更多機會,一場探討女生科學教育新路徑的圓桌對話在教育者、科研工作者、企業家和科普工作者之間展開。
我們深入分析了多位女科學家的真實經歷,提煉出她們普遍面臨的三個共性問題:遇到困難,應該死磕到底還是華麗轉身?在瞬息萬變的當下環境中,是唯快不破成效更高,還是要放慢節奏、後發制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減少內耗、獲得自洽?這些課題不僅會給即將踏上科研之路的女中學生們帶來困惑,也是每一個人都可能遭遇的兩難選擇。
死磕到底,還是華麗轉身?
果殼聯合創始人、芝加哥大學生物學博士劉暘以一個身邊的案例開啟了討論:一位女科學家朋友,本科學的是文科,讀博時的專業是第四紀地質學,工作後轉型研究礦床同位素。後來她去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做博士後,導師轉型開始研究月球,她不得不再次轉換賽道。但好訊息是,她今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自己第一篇關於月球的論文,這正是一個不斷重啟、最終“逆襲”的故事。
人生路上,選擇和糾結從未缺席。面對困難的抉擇,究竟應當死磕到底,還是華麗轉身?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高階教師、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高階輔導員、暢銷書作家 和淵
在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任教的和淵老師指出,中學生通常把高考看作難以逾越的高峰,但實際它是一個簡單命題,努力了就能獲得回報。而人生是一個更為複雜的混沌系統,需要我們不斷地做出選擇,且往往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因此,面對抉擇時,我們需要兩個重要的判斷依據——對內的自我評估和對外的環境分析。對內要“擇己所長、擇己所愛、擇己所利”,也要“擇勢所需”;對外的分析則關乎對行業發展的洞察感知。和淵真誠地向女生們分享:“其實無論你怎麼選都是對的,沒關係,不用後悔。就像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所說的,人生就是Connecting the dots,每一步都算數。”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分子與奈米醫學平臺主任、個性化醫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丁顯廷
作為已經踏上科研道路的科學家,特聘教授丁顯廷給出了另外的解讀,他認為“死磕到底”和“華麗轉身”看似對立,實際上並不矛盾。他講述了一個自己身邊的故事。10年前,一名高中女生從新疆來到丁顯廷所在的實驗室做實習生。當時她的漢語不好,小組會議的討論她都跟不上,但她有一種懵懂的憧憬,想要做科研。每當女生問他“我能行嗎”,丁顯廷就會反問道:“你願不願意?你願意,就可以去試一試。”於是這名女生在他的鼓勵下一路死磕,一步步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科研工作者。丁顯廷直言:“這兩個詞之間並不矛盾。無論在哪個階段,你都可以先問自己三個問題。願不願意?值不值得?我能不能?這裡面‘願不願意’永遠是最重要的。”同時丁顯廷也呼籲,導師應該去關注各種背景的同學,給他們更多的信心和機會。
國家督學、福建省教育廳原副廳長、一級巡視員、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李迅
在教育界耕耘四十餘年、同時也是數學競賽金牌導師的李迅老師表示,他曾帶隊輔導無數孩子參與競賽,他堅信女生的科學素養非常出色。對於“死磕”還是“轉身”這個問題,他帶來了另一個視角的回答。24年前,李迅帶領四名優秀的女生代表福建隊參加了中國首屆女子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今天她們都沒有成為數學家,而是有的在做金融,有的在科技公司做演算法模型。但她們每週仍舊會在微信群討論數學問題。李迅發問:“這樣的例子,算是放棄夢想、重啟人生嗎?在我看來,這四個女生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熱愛的數學。時代變化,工作崗位也更加多元、靈活,不是隻有在象牙塔裡搞研究的才叫科學家才叫做科學。我們應當調整這個標準和定義,不用定義去束縛自己,永遠保有內心的熱愛。”
唯快不破,還是後發制人?
在探索實踐的征途中,我們不可避免地遭遇另一個挑戰:社會發展如同被按下了快進鍵,變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降臨。例如在網際網路產品領域,有一句被廣泛引用的話:“如果你推出了一個完美的產品,那你一定已經晚了。”面對這樣的現狀,究竟應該加速前進、唯快不破,還是放慢節奏、後發制人?
歐萊雅北亞及中國公共事務總裁 蘭珍珍
與歐萊雅相伴成長三十載的蘭珍珍分享了她的洞見:“相信自己的直覺。”她鼓勵女性在選擇道路時,尋找那些能夠引起內心共鳴的方向,因為這樣的選擇將賦予她們前行的信心。一旦確定方向,便應迅速行動、全力以赴。她強調,只有長期耕耘、長情堅守,才能最終收穫成功。蘭珍珍回顧了自己30歲時加入歐萊雅的決定。儘管當時其他法國大公司紛紛向她投來橄欖枝,她卻對歐萊雅情有獨鍾。一旦加入,她便全力以赴,加速自己的學習和成長。
蘭珍珍深知,有些目標需要長期的投入和耕耘。因此,早在20多年前,她就與團隊共同發起了支援女性科學家的專案。如今,該專案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成功地將中國女科學家推向了國際舞臺。今年,她也發起了針對中學女生的科技女生賦能計劃,希望能讓對科學感興趣的女生從容自如選擇科學。談到對女性的賦能,她提到無論處於哪個階層、什麼時間和年齡,女性總有需要支援的時刻,“在金字塔的底部,我們扶她們一把;在腰部,我們撐她們一把;在肩部,我們推她們一把,讓每一位女性都能獲得助力。作為企業,我們擁有資源和生態系統,我們必須善用它們,以更好地賦能年輕女性,讓更多的科技事業後繼有人。”
丁顯廷以自己實驗室裡的座右銘“謀定而後動”作為這個問題的答案。他強調在著手任何事務之前,不應急於求成,而應先確保方向的正確性。他常和學生們講:“實驗方案是第二位的,立項依據是第一位的。”在他看來,判斷一件事情是否值得投入精力,遠比具體的執行方法來得更為關鍵。而一旦確信某件事值得去做,在行動上就應該迅速、果斷。
而如何判斷一件研究值得去做呢?丁顯廷認為是“興趣”。在他領導的實驗室中,沿襲著一個溫馨的傳統:每位學生畢業時,都需要繪製一幅漫畫。他們會在漫畫中描繪自己五年的研究生活,回答一個問題——“你的研究為什麼有趣”?對丁顯廷而言,他辦公室抽屜裡最珍貴的財富,並非學生的學術論文,而是一代代學生留下的漫畫手稿。
面對“快”與“慢”的話題,李迅則篤定地表示:“在我逾四十年的教學歷程中,我幾乎未遇過所謂‘後發制人’的學生,沒有見到40歲後重溫少年夢想、再做科研的。”李迅建議年輕的學子們,不要單純地寄希望於未來,而應把握當下,在應有的學習階段紮實好自己的“內功”,“內功”渾厚了才可能笑傲江湖。在每個階段把該學的東西掌握好,即便因為種種原因,未能立即投身於自己熱愛的事業,當機遇來臨時,也能以更堅定和自信的姿態迎接成功。同時,李迅也指出,我們的社會也應為學生們創造更多機會,提供更多的資源和路徑。
正視內耗,走向自洽
“內耗”和“自洽”是當下被熱議的話題。劉暘分享了個人的心路歷程,她經常面臨外界的質疑:為什麼沒有在讀博後繼續做科研?這是否意味著博士學位的浪費?這些質疑給她帶來過很多困擾,也曾引發過情緒的內耗。
同樣博士畢業的和淵也遇到過類似的內耗情況。她應對的心法是“Aim big,aim high”,即樹立一個高遠的目標,這樣在遇到雞毛蒜皮、蠅營狗苟時,就會升起一種“I dont care”的狀態。她提倡透過深入自省來建立強大的自我,“前進一步求增長,後退一步求安全,這完全在於我們自己內心的選擇。而怎麼就能讓我們內心更加強大呢?我覺得更多的你要知道我是誰,我的目標是什麼,我到底要做成什麼樣的事情,我有什麼樣的人生使命,我要為別人提供什麼樣的價值。”和淵進一步建議,要實現自我和諧,需要對外自我精進,對內安頓我心。
對於這個問題,蘭珍珍分享了她女兒的故事。她的女兒喜愛舞蹈,即便在學業緊張的時候也堅持每天花費3-4個小時跳舞。蘭珍珍最初並不理解,但女兒解釋說,跳舞對她而非負擔,而是一種放鬆和充電的方式。她的女兒後來成功考入了不錯的學校。這段經歷也讓蘭珍珍認識到投入個人興趣、堅守個人追求的重要性。蘭珍珍認為:“內耗和自洽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沒有什麼絕對內耗,也一定要在內耗中去找到自我才能夠成功。”
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上海科技館原館長 王小明
王小明特別強調了科學教育的關鍵作用。他認為,科學教育不僅僅是培養科學家,更是一種培養科學思維和自信心的過程。這種教育能夠幫助年輕的學生們,更好地認識和關注社會,更加遊刃有餘地應對未來不確定的發展,以達到自洽的狀態。他進一步闡述了科學教育在科技館中的應用。他戲稱科技館是一個“三無”場地——無性別、無門檻、無年齡限制。在這裡沉浸式的科學體驗,可以喚起每一個人的好奇心;科技館也可以為孩子們創造一個輕鬆自由的環境,讓他們在沒有壓力、緊張和焦慮的情況下接觸和體驗科學。王小明相信,這樣的教育不僅能夠幫助想在科學領域發展的女性,還能促進所有人的成長。
懷揣希冀,寄語未來
這場對話發生在10月26日的上海臨港新片區,“一代耀一代”2024世界頂尖科學家科學教育論壇暨歐萊雅中國科技女生賦能論壇上。歐萊雅與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攜手,將立足本土的科技女生賦能隊伍首次拓寬為一支具有國際視野、跨多年齡段的團隊。在本次論壇中,四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傑出科學家也分享了各自人生旅程中的非凡經歷,用真實的故事激勵女性在科研領域成長與探索。
蘭迪·謝克曼教授致辭
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細胞與發育生物學教授蘭迪·謝克曼(Randy Schekman)在開幕致辭中表示:“正如此次論壇的主題——‘一代耀一代’,我們一同把承載著知識、靈感和智慧的火炬傳遞給科技女生,而未來她們也將高擎同一火炬,帶領我們走向更光明的未來。”同時,他教導所有的女性學生,人生中最重要的是“追求自己真正的激情”。
傑瑞米·內森斯教授發表演講
2024年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生命科學或醫學獎”得主、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神經科學教授和眼科學講席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傑瑞米·內森斯(Jeremy Nathans)動情地回憶了他的姑媽,她在女性地位不易的年代依然綻放出自己的光輝。他直言“科學領域的競爭壓力是巨大的”,但他希望“未來的女科學家們把科學視作享受而不是犧牲。享受每一分鐘、每一步,享受思考,最終它們會開出美好的花朵。”
曾凡一教授發表演講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所長、科學藝術家、著名醫學遺傳學家曾凡一教授也從自身經歷出發,強調了遵從內心、享受科研旅程的重要性。“遺傳學的本質是研究生命的藝術,而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多元的、立體的綜合體。以我個人為例,科學研究和音樂就是我立體的追求,它們就像DNA雙螺旋結構一樣交融在一起,”曾凡一教授說道,“希望女生們不要被他人設定的標準所束縛,把握當下,做個全面的科學人才,享受我們絢麗的生命,把每一點都勾連起來,交織出屬於自己的美麗雙螺旋。”
布魯斯·艾伯茨教授發表演講
作為本次論壇最年長的科學家代表之一,2016年拉斯克醫學特別成就獎得主、美國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系科學教育名譽講席教授布魯斯·艾伯茨(Bruce Alberts)則向在場的科技女生勾勒了科學家這個職業的迷人之處,“我都想象不到還有什麼其他工作是別人付給你錢,讓你解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他援引法國著名科學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的名言:“科學無國界,知識屬於全人類”,以鼓勵更多女生探索科學、愛上科學。
在活動現場之外,歐萊雅中國還特別邀請了眾多全球頂尖科學家、企業家、教育工作者及科技女生代表,透過影片的形式分享他們對科技女生的獨特寄語。他們若能重返學生時代,會對那時的自己說些什麼?在科技女生的成長過程上,他們認為最關鍵的三個詞是什麼?又是什麼促使他們選擇了科研這條道路?點選下方影片,讓我們一起聆聽他們的心聲。
各界攜手,共築女生友好的科教新生態
女性在科學領域的發展需要全方位的賦能,這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與協作。在論壇的終章,歐萊雅與全球頂尖科學家論壇攜手,邀請各界代表共同釋出《一代耀一代:科技女生賦能倡議》。
陳賽娟院士宣讀倡議
中國工程院院士、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內科學院院士、國家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上海)主任、歐萊雅科技女生賦能計劃終身名譽導師陳賽娟院士宣讀了該倡議。她呼籲社會各界攜手並進,共同託舉科技女生成長。倡議強調以實際行動回應時代號召,鼓勵更多人做科學教育引導者,啟發女生探索科學驅動力;做科教資源提供者,拓展科學教育創新生態;做科教觀念傳播者,用科學精神“一代耀一代”。
各界代表同臺釋出倡議
值得一提的是,由“科技女生賦能計劃”選拔出的來自全國各地的5位科技女生代表也受邀參與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T大會,透過《科學第一課》、桌布論壇、成果展示等精彩環節,科技女生們與青年科學家開展了“近距離對話”,也對科學有了更加生動和深刻的理解。在本次圓桌論壇現場,幾位女生也與頂尖科學家們進行了深入交流。
傑瑞米·內森斯教授與科技女生親切交談
來自的天津海嘉學校的吳同學坦言,她被馬克斯·普朗克數學研究所的阿魯妮瑪·拉伊(Arunima RAY)深深觸動了。女性科學家的故事讓她明白,在科研道路上她們往往需要付出更多,因此要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
阿魯妮瑪·拉伊為科技女生寫下箴言
“Be stubborn, be true to yourself, keep doing the things you love(堅持自我,忠於自己,持續做你所愛之事)”,吳同學說:“在會場的走廊上我遇見了她,我向她複述了這句打動我的話。伴隨著我的複述,是抑制不住的淚水。我請她給我寫下了一句她最喜歡的箴言,‘to do what you want’,在自己熱愛的道路上鑽研,永遠不要放棄。”
女性科研精神的代際傳承令人感動,她們如同星辰,相互照耀,彼此扶持。歐萊雅北亞總裁及中國執行長博萬尚先生在本次活動上表示:“每一位女科學家,都曾是揣科學夢想的女生。守護科技女生蛻變為科研女性,就像呵護幼苗成長,離不開科學夢想的‘光亮’、榜樣力量的‘溫暖’,更離不開科教‘沃土’的滋養。”
歐萊雅北亞總裁及中國執行長博萬尚先生髮表致辭
這也正是今年歐萊雅中國與新浪揚帆公益基金聯合啟動“科技女生賦能計劃”的初心。“一代耀一代”,為下一代女科學家點亮前行的燈火、鋪就成長的道路。
正如民建上海市委會副主委黃冬梅女士在致辭中所說:“也許,未來的傑出女科學家就誕生於我們當下的努力之中。”
-果殼商業科技傳播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