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半個世紀,美國“重返月球”的任務失敗了。
當地時間2024年1月8日,搭載著“遊隼”號月球著陸器的“火神半人馬座”火箭,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發射升空。然而,僅僅數小時後,“遊隼”號推進系統內部發生故障,造成推進劑洩漏,導致航天器動力不足。隨後,“遊隼”號研發製造公司“太空機器人”宣佈:“在月球上著陸已經不可能了。”
同病相憐的還有日本。
當地時間2024年1月20日,日本小型登月探測器SLIM在月球表面著陸。然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卻遲遲未宣佈著陸成功。直至凌晨2時許,JAXA召開新聞釋出會稱,雖然探測器確認在月球表面著陸,但隨後發現太陽能電池無法發電。
登上月球,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夢想。不過,上一次各國競相登月是半個世紀之前的事了。1969年7月21日,美國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載著3名宇航員成功登上月球。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時,曾說過一句被後人奉為經典的話:“這只是一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整個人類的一大步。”
既然人類已經登過月,為什麼最近又開始扎堆“重返月球”了?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兩位專家最近聯合撰寫了一篇文章,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第一,探索的渴望。文章認為,拓展物理及生理極限似乎是人類的天性,過去如此,現在也如此。
第二,搶佔先機。根據1967年一份名為《外層空間條約》的聯合國條約,不允許任何人把月球“據為己有”。換句話說,誰能率先開展月球探索,誰就能掌握先機,研究並使用那裡的資源。
第三,任務相對簡單。相比於火星等其他星球,月球與地球的距離較短。如果以無線電通訊計算,延遲時間只有不到2秒,幾乎可以算得上即時通訊了。同時,月球上重力小,又沒有大氣層,軌道飛行器和登陸器執行任務的難度明顯較低,易於實現突破。
第四,想象空間夠大。在過去半個世紀裡,大多數成功探月的國家均帶來了新發現。比如,日本的月亮女神號探測器和印度的月船1號月球探測器都發現了新的礦物分佈區。
第五,有助於瞭解地球。在“阿波羅”系列任務之前,人們認為,行星是很久很久以前塵埃顆粒慢慢凝聚而成的,直到“阿波羅”計劃把月岩帶回地球才顛覆了這一觀點。未來對月球的研究無疑有助於幫助人類更好了解地球本身。
史密森尼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專家凱瑟琳·劉易斯也持類似觀點,並且尤其贊同前文第二條和第四條的分析。她認為,對月球資源的佔有和開發是各國競相“重返月球”最直接的動因。“如果要用歷史事件來比喻,這更像是另一場‘淘金熱’。”
不過,儘管文章一再強調,相較於探索其他星球,登月的難度較低,但開年以來的連續兩次失敗還是給人類的勃勃雄心潑了一盆冷水。
Astrobotic專家推測,“遊隼”號之所以發射失敗,很可能是因為某個閥門沒有密封好。致力於開發航天器推進系統的初創公司Benchmark Space Systems首席技術官傑克·託伊弗特則直言,“有1000種方式讓閥門不‘開心’”。
JAXA專家在談及太陽能電池為何無法發電時則表示,太陽能電池硬體方面發生故障的可能性不高,有可能是探測器姿態出現問題,未朝向太陽的方向,“相關的資料正在分析中”。
如此看來,在重返月球這件事上,人類還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擺在眼前的問題涉及技術層面、裝備層面,長遠來看還有成本問題、商業化運營問題。
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重返月球”道阻且長。 (作者:江子揚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