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經濟發展的衡量指標,會從過去的電力轉到算力。”
11月2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創始人王堅現身2024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在一場“人工智慧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論壇”上,分享了他對AI與產業變革的看法。
在上個月剛揭曉的諾獎上,AI大放異彩。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兩位AI先驅——“人工智慧教父”傑弗裡·辛頓、機器學習奠基者約翰·霍普菲爾德。諾貝爾化學獎也為AI加冕:一半授予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大衛·貝克,另一半共同授予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AI科學家德米斯·哈薩比斯和約翰·江珀,“以表彰他們在蛋白質結構預測方面的成就”。
儘管是幾個學者得了諾貝爾獎,且頒獎詞裡沒有AI的字眼,但王堅發現很多媒體的標題主打的都是AI贏得了諾獎,“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現象。”
還有文章認為,這是諾獎就像是AI的青黴素和X光射線時刻。二者對人類健康的作用,不言而喻。諾獎此舉,“從另一個角度肯定了AI向善的根本作用。”王堅說。
他還注意到,有好事者向ChatGPT提問:傑弗裡·辛頓的研究是不是屬於物理學?結果怎麼也問不出來。“在這裡可以看到,所有科技創新的邏輯,因為AI發生了一次非常非常大的變化。”
在王堅看來,科技發展,把計算推到了創新能力建設的核心地位。如果一定要用一個技術指標來衡量新質生產力的話,算力是繞不開的關鍵詞,這也表明未來將從電力經濟轉向算力經濟。算力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將變得更加重要。
他還用了一組資料介紹了計算對創新的重要性。1971年,英特爾研製了世界上第一臺微處理器(Intel 4004),它包含2300個電晶體。到了2024年,英偉達(Nvidia)推出的GPU擁有超過2000億個電晶體。再從工藝看,處理器製程也從最早的10微米(10000nm)開始邁往5奈米(5nm)。
“今天人們常講的需要萬卡,也就是一萬張GPU卡……大家可以設想下,在人類歷史上有哪一項技術可以在短短几十年內完成這一萬億倍的變化?”王堅說。
還有一個明顯的轉變是,經過這一次計算的革命,算力中心被擺在一個重要位置。從建設資料中心到建設算力中心,王堅認為這不只是一個名詞的變化,而是反映出產業結構的變化。今天常說的E級超算、萬億引數模型已變成了人工智慧最基本的能力。
在王堅看來,在人工智慧時代,算力的成本不是一個簡單的價格,它實際上決定了創新的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當天論壇上,王堅所在的之江實驗室還發布了三體計算星座創新成果。這是一個千星規模的天基智慧計算的基礎設施,建成後總算力將會達到1000個P。
據之江實驗室相關負責人介紹,首發星座的工作正在緊張地推進中,其目標是在2025年的第一季度一箭發射“12+1”顆衛星,目前所有的研發都已經轉入的研製階段。預計在春節之前,進行星艦的適配和核驗。
策劃:喬建
統籌:程姝雯
採寫:南都記者李玲 呂虹 王子黎 發自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