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釋出了宣傳影片《天宮圓夢 夢舟攬月》,再一次點燃了公眾對太空探索的熱情。這部影片不僅回顧了中國載人航天的輝煌歷程,還首次披露了許多關於載人登月的細節,包括攬月著陸器、夢舟飛船以及登月車的相關資訊。這些畫面展示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宏大願景,也向外界展現了2030年前完成載人登月的決心。
影片中提到,中國的載人航天從最初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行開始,一步步實現了技術突破。無論是首次太空行走還是空間站的全面建成,中國都用實際行動展示了其航天技術的快速進步。但這只是一個開端,未來的目標是載人登月,讓中國航天員踏上月球的表面。
這一目標並非遙不可及。從影片披露的細節來看,登月的計劃分工明確:釋放月球車、進行月面巡視、採集樣本,並最終返回地球。此外,影片還展示了攬月著陸器和夢舟飛船的測試畫面,這表明登月任務的準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按照規劃,中國載人登月將採取“兩次發射、一次登月”的模式。這種模式不僅降低了單次發射的複雜性,還為任務提供了更多靈活性。首先,攬月著陸器將率先發射,並在無人狀態下以最經濟的軌道飛向月球。隨後,搭載航天員的夢舟飛船將透過更快的軌道與攬月著陸器對接。
登月任務的實施充滿科學與工程的挑戰。例如,月球車的摺疊與展開設計,不僅節省了運輸空間,還為後續在月面完成多樣化任務提供了可能。月面巡視階段,航天員將使用月球車對特定區域進行探測,並採集科學樣本。這些樣品將被帶回地球,用於研究月球地質和資源分佈。
儘管2030年前完成載人登月是官方目標,許多專家認為中國可能會提前實現這一目標。從目前的進度來看,2028年完成任務並非不可能。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美國的阿爾忒彌斯計劃由於工程延誤和預算超支,多次推遲登月時間。從最初的2025年到後來的2027年,甚至可能更晚,這讓美國重返月球的前景變得不明朗。
相比中國穩步推進的登月計劃,美國阿爾忒彌斯計劃的進展則顯得困難重重。這一計劃原本被寄予厚望,但自啟動以來屢屢遭遇阻礙。例如,核心的SLS火箭造價高昂且技術陳舊,其使用的發動機竟然是從太空梭專案中回收的二手裝置。此外,SpaceX的星艦月球版仍未定型,NASA只能選擇藍色起源的“藍月亮”飛船作為替代。
更嚴重的是,阿爾忒彌斯計劃各子系統的進度一再拖延。例如,獵戶座飛船的防熱大底在測試中出現了重大問題,這使得未來的載人飛行增加了不確定性。美國家審計局的報告甚至指出,該計劃在2027年前完成載人登月的可能性非常低。
在全球載人登月的賽道上,中國和美國的較量越發明顯。中國透過精細規劃和技術突破一步步逼近目標,而美國則因預算超支和計劃失控陷入困境。或許,真正的贏家並不在於誰先踏上月球,而在於誰能以更務實和高效的方式完成這一壯舉。
隨著登月計劃的逐步實施,中國有望在2030年前為人類探索月球翻開新的篇章。而美國阿爾忒彌斯計劃若不能迅速扭轉局面,可能真的會被中國率先完成這一壯舉所超越。無論結果如何,這場太空競賽都將推動全球航天事業的發展,為人類探索更遙遠的宇宙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