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丁雅梔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王逸】據路透社23日報道,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在接受德國新聞電視臺的採訪時透露:“歐盟同中國正接近就取消對華加徵的進口電動汽車關稅達成解決方案。”這是歐洲方面有關中歐電動汽車關稅問題的最新表態。在歐盟於10月底執意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所謂“最終反補貼稅”後,中歐雙方一直在“繼續協商”。近來,歐洲多國領導人和高層官員多次表示反對“有害關稅”。德、法等歐盟大國領導人在G20峰會期間和中國領導人會談時都表示希望透過談判儘快妥善處理歐中經貿爭端。有分析認為,歐洲此時放出這種口風,體現了想跟中方儘快達成協議的願望。儘管歐方沒提談判的具體進展和放出這一口風的原因,但隨著美國當選總統即將上臺,歐洲擔憂不可能同時承受與中美爆發關稅摩擦之重。多名中國專家2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歐方能以建設性態度,透過務實談判,相互照顧核心關切,儘快達成雙方均可接受的解決方案,這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11月23日,中國奇瑞汽車與西班牙EV MOTORS合資工廠的首款產品——EBRO品牌S700在西班牙巴塞羅那正式下線。
當地時間2024年11月23日,西班牙巴塞羅那,奇瑞與西班牙EV MOTORS合資工廠迎來首臺車S700下線。(視覺中國)
“開了一扇透氣窗”
據路透社報道,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朗格當地時間22日接受德國新聞電視臺採訪時表示,布魯塞爾和北京接近就中國電動汽車進口關稅問題達成解決方案。他說:“我們即將與中國達成協議,中方或將以承諾的最低價格在歐盟銷售電動汽車。”但他沒有詳細說明協議的具體內容。他說,這將“消除不公平補貼造成的競爭扭曲問題”,這也是(歐方)引入關稅的原因。
據德國新聞電視臺報道,現年69歲的朗格,自2014年起擔任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朗格與德國總理朔爾茨同屬社會民主黨。朗格稱,隨著特朗普即將重新入主白宮,歐盟“必須調整競爭政策”,“至少在有關中國電動汽車關稅爭端中有望達成協議”。他還認為,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所謂的“去風險化”,如果只是針對中國,那麼太過於簡單化。“貿易有助於促進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並帶來穩定的關係。”朗格說。
對於朔爾茨堅決反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朗格表示,德國汽車製造商在中國有巨大市場,歐洲對中國電動汽車加稅,可能引發中國強烈反制,會打擊德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地位。朗格還稱,特朗普的經濟政策理念是要封鎖市場,所以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00%的關稅以將其排除在市場之外,“而歐盟不會這樣做,我們只是想要公平競爭”。
對於朗格這一表態,歐盟目前尚未置評。奧地利《小報》24日稱,在歐盟決定加徵關稅後,中歐技術團隊11月上旬仍在北京進行了多輪磋商,雙方均表示談判“取得了一定進展”,並約定繼續以影片或其他方式進行磋商。《歐洲時報》稱,中歐近來並未停止“繼續協商”,“樓梯”上還有不少動靜。這為下一回合談判雙方相互照顧核心關切、避免貿易摩擦升級“開了一扇透氣窗”。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2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歐洲方面此時放出這種口風,體現出想跟中方儘快達成協議的願望。歐盟內部對於徵稅問題存在很大分歧,內部壓力較大。另一方面,中方與歐盟多國積極溝通和對話,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並透過相應貿易措施來曉以利害。霍建國稱,特朗普即將上臺,歐盟很大可能面臨與美國的貿易衝突,歐盟也不願意在此時與中國徹底鬧翻,變成對抗性矛盾,因此顯示出願意儘快緩解貿易緊張的願望。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專家嚴展宇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朗格是歐洲議會負責貿易的資深政客,他對雙方談判進展和細節可能有最新的訊息。不過,歐方對關稅談判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歐盟委員會和歐洲理事會。
霍建國提醒稱,雖然歐方表現出儘快與中方達成協議的願望,但應該小心其藏在下面的小心思。《金融時報》19日報道稱,歐盟正計劃迫使中國企業將汽車電池等智慧財產權轉讓給歐洲企業,以換取歐盟的補貼。霍建國說,這樣的小伎倆不應成為中歐談判的內容。歐洲若想獲得先進技術,透過技術交流和合作是正常的,但企業之間轉讓技術應基於合作協議,並且是自願行為,不能強迫交易。如果歐盟企圖強迫中企轉讓技術,不僅不利於公平競爭,也違背世貿組織的原則。
歐洲擔心“無底線競爭”
實際上,歐洲目前最大的擔憂是美國,正如朗格提到,歐洲之所以希望儘快與中方達成協議,一個重要原因是特朗普即將上臺。《紐約時報》23日稱,目前沒什麼位元朗普上臺後的保護主義更能刺激歐洲神經了。在巴黎的一個論壇上,歐洲議會議長梅措拉警告,跨大西洋貿易戰的風險不容忽視,“我擔心的是,這是一場無底線的競爭”。
《華盛頓郵報》稱,特朗普的關稅可能引發貿易戰已經是歐洲“最糟糕的經濟噩夢”。報道稱,特朗普近來多次恫言要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至20%的關稅,即便是作為美國盟友的歐洲也無法倖免。
與此同時,中國方面堅定維護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利益的決心也令歐洲感到猶豫。 據路透社報道,中國22日宣佈擴大對進口歐盟乳製品的反補貼調查,調查物件包括歐盟及丹麥、法國、義大利和荷蘭等國的補貼專案。報道稱,歐盟是中國第二大乳製品來源地。
歐盟不僅對乳製品等長期大量補貼,對電動汽車也實施其指責中國的補貼。美國《歐亞評論》稱,歐盟在補貼問題上常採取雙標策略。歐盟長期以來積極補貼其自身的綠色轉型,包括電動汽車行業。歐盟及成員國透過補助、稅收減免、低息貸款、貸款擔保和價格補貼等多種方式,向鋰電池、光伏產品和電動汽車投入了大量資金支援。歐盟還設立了直接撥款的專項基金。僅2022年,歐盟對歐洲光伏產品的直接撥款補貼就達到驚人的250億歐元。
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稱,歐盟經濟正陷入困境、停滯不前,最不需要的就是與其兩個最大貿易伙伴陷入爭鬥。現在,一個難題擺在歐盟面前:若對華“冷貿易戰”的同時,陷入對美“熱貿易戰”,吃得消嗎?
出路在於與中國合作
近來,歐洲一方面可能面臨與中美這兩個最大經濟體的關稅摩擦,另一方面自身經濟面臨困境。21日,瑞典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Northvolt突然宣佈申請破產保護。Northvolt被視為歐洲電動汽車工業崛起的關鍵,這使歐洲電動汽車產業的雄心遭到重擊。
《歐洲時報》稱,歐洲在電動汽車產業方面的落後,主要是因為技術與管理落後造成競爭力下降,採取短期政府行為的保護主義,不啻飲鴆止渴。歐盟這一輪針對中國電動車的加稅風波,來自某些歐盟國家的政府,而非車企。實際上,在世界汽車市場上仍具有極高競爭力的歐洲車企,如德國大眾和寶馬公司的老闆,看法幾乎一致:加稅是陷阱,這會加劇歐洲汽車製造商的技術落後。曾幾何時,歐盟大肆補貼光伏產品,卻在中國光伏產品面前完敗,乃同一問題導致。
許多歐洲車企希望透過與中國合作尋找出路。德國汽車零件生產商博世22日宣佈,計劃在全球削減逾5500名員工,其中將在德國裁減3800個崗位。與此同時,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斯特凡·哈通近來卻頻頻訪問中國。10月底,他今年第四次到訪中國。與博世在全球其他市場的低迷不同,2023財年,博世中國市場銷售額達139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博世在中國設有34家生產基地和26個技術中心,研發人員超過1萬人。僅2023年,博世在中國研發費用就達110億元。哈通表示:“中國是博世的重要市場和技術創新的關鍵陣地。我們仍將堅定在華投資,以技術創新驅動本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