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星期一)訊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社會行為塑造人的微生物群,進而影響健康
社會行為不僅將人們聚集在一起,也使他們的微生物群產生交集。一項研究表明,人們互動越多,他們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就越相似,即使不住在同一家庭中。
研究發現,一個人的微生物群不僅受其社交關係的影響,還受到其社交圈中其他人關係的間接影響。這表明,一個群體的健康狀況可能不僅由飲食或其他環境因素決定,還可能受到微生物群在人群之間傳播的影響。
早期研究已顯示,社會互動對腸道微生物群有重要作用。為了進一步探索,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團隊前往宏都拉斯的叢林,在那裡,他們繪製了社會關係網路並分析了生活在18個孤立村莊的人群微生物組。這些村莊的主要互動方式是面對面交流,居民很少接觸加工食品和抗生素,從而最大限度減少對微生物組的外部干擾。
研究人員發現,居住在同一屋簷下的配偶或個人腸道中多達13.9%的微生物菌株是相同的;不住在一起但經常共度閒暇時光的人,微生物菌株的共享比例為10%;而住在同一村莊但交往較少的人則只有4%相似。此外,研究還發現朋友的朋友之間也存在微生物菌株的傳播鏈,這一比例比隨機預期值高出許多。
生物學家認為,這類研究正在改變我們對疾病風險的認知方式。高血壓、抑鬱症等與微生物群相關的疾病,可能透過微生物在人際間的傳播而擴散。特別是對於難治性疾病,例如抑鬱症,將現有療法與針對微生物群的治療相結合,有望改善治療效果。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對抗農業有害生物的策略可應用於癌症治療
就像害蟲能夠進化出對殺蟲劑的抗藥性一樣,癌細胞也會透過產生耐藥性增加其致命性。事實上,大多數癌症相關死亡是由於治療耐藥性的演化所致。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與國際團隊合作,探討了如何將農業害蟲管理的策略應用於癌症治療。這種創新性方法為控制癌症耐藥性、提高患者存活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這項研究發表在《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雜誌,提出了10條適用於癌症治療的害蟲管理原則,包括:預防為先、持續監測、必要時治療、適應性治療、非化學手段、劑量最佳化、減少交叉耐藥、長期成功評估等。
這種策略強調將癌症視為慢性疾病進行管理,而非試圖徹底根除不太可能治癒的疾病。這種方式有助於克服現有療法的治療耐藥性,無論是單一藥物還是聯合用藥方案。
2、塑膠對環境的影響:不僅僅是廢物
塑膠汙染對環境的危害已經在許多領域得到了充分研究。然而,對於塑膠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相關資訊仍然匱乏。在《國際環境》(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雜誌發表的一項綜述研究中,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UFZ)的跨學科團隊分析了塑膠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汙染這三大全球危機的多重影響。他們呼籲制定新的塑膠監管法規,將塑膠對這三大危機的綜合影響納入考量。
聯合國提出了“三重地球危機”(triple planetary crisis)這一概念,用以描述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汙染這三種相互關聯的全球性危機。聯合國透過這一術語強調這些危機對生態系統、社會與經濟的相互依賴及影響。儘管塑膠對環境汙染的影響已得到廣泛關注,但其對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卻相對較少被研究。
這項綜述評估了超過1.9萬項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明確:在所評估的研究中,17,463項關注塑膠和相關化學品對環境汙染的負面影響,只有1,279項研究了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而僅652項涉及塑膠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此外,研究還發現,涉及塑膠對大氣和冰凍圈(地球表面水以冰雪形式存在部分)影響的研究寥寥無幾。相比之下,關於微塑膠的研究明顯更多,因為其顆粒較大,研究手段較為成熟。但奈米塑膠的研究則顯著不足。這可能是由於其微小尺寸使研究難度更大。同時,塑膠的化學成分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明確,因為除了聚合物外,塑膠中還含有大量新增化學物質,如紫外線穩定劑、增塑劑和加工助劑等,這些新增劑可促進塑膠的生產或賦予其某些特殊效能。截至目前,已有約6.4億噸新增劑用於塑膠生產,但對這些化學物質的釋放方式及其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人類知之甚少。
研究人員認為,必須對現有國際法規進行全面審視,以實現向全球解決塑膠問題的必要轉變。目前的法規僅覆蓋了極少數塑膠新增劑,而這些化學物質中的許多完全可以被功能相同但危害更小的替代品取代。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重新思考肥胖:新的研究否定減肥是健康的關鍵
隨著全球肥胖率(以身體質量指數BMI衡量)的不斷上升,減肥成為全球健康領域的關注焦點,甚至催生了新一代減肥藥。然而,最近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上的一項系統綜述和薈萃分析顯示,與BMI相比,心肺健康對心血管疾病和整體死亡率的預測作用更為顯著。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無論BMI指數如何,健康個體死於所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基本相同。而在所有BMI級別中,不健康個體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均是健康個體的兩到三倍。事實上,與正常體重個體相比,肥胖但健康的個體死亡風險要低得多。
研究人員指出,“從死亡風險的角度來看,健康遠比體重重要得多。我們的研究表明,健康肥胖者的死亡風險與健康的正常體重者相似,卻比不健康的正常體重者低約一半。”
這項研究回顧了20項研究,總樣本量達到39.87萬名來自多個國家的成年人。大約三分之一的研究參與者為女性,這一比例較之前的研究增加了近三倍。在大多數研究中,運動壓力測試得分(估算或直接測量的最大攝氧量)位於同年齡段前20%的參與者被歸類為健康個體。
2、宇宙湯理論:外星生命是否可以像地球生命一樣起源?
日本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模擬早期地球大氣的模型,揭示了紫外線輻射和碳氫化合物如何影響有機物的形成。研究發現,古代地球大氣的組成與金星和火星的現有大氣類似,這引發了對地球生命是否獨特的進一步探索。
研究團隊來自日本東北大學、東京大學和北海道大學。他們建立的模型分析了不同的大氣化學反應,為了解地球大氣的演化過程提供了新視角,同時也可能揭示生命進化的早期線索。
研究人員指出,遠古地球與今天的家園完全不同,那是一個更加充滿敵意的世界,富含金屬鐵,且大氣中含有氫和甲烷等化合物。
這些分子為生命如何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在暴露於太陽紫外線(UV)輻射時,這些分子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有機物——被稱為“生命的基石”。其中一部分有機物是氨基酸和核酸等必需生物分子的前體。
模型顯示,古代地球的大氣層與當前金星和火星等鄰近行星的大氣層有著驚人的相似性。然而,儘管地球與這些行星相距不遠,卻進化出一個截然不同的環境。研究人員正在探索,究竟是什麼使地球如此特殊。
這一模型加深了我們對地球大氣演化和生命起源的理解,同時也促使我們思考,這種獨特性是否可能與其他行星系統共享某種共同模式。
(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