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不管是在生物醫學器件,還是在軟機器人中,形狀記憶聚合物都已經展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具體來說:
首先,一些正在臨床使用的醫學器件,像人工晶狀體以及治療乾眼症的淚道栓塞等,能使手術透過微創或介入的方式進行,從而顯著降低手術帶來的損傷。
在這裡,必須指出的是,另一種可以透過響應性變形實現微創目的的材料形狀記憶合金,因具備變形所能輸出的力大且穩定性更好等優勢,在當下智慧醫學器件中的使用其實更為廣泛。
但可以預計的是,今後會有更多臨床使用的可植入醫學器件,將利用形狀記憶聚合物來實現。
這是因為,聚合物材料的分子可設計性非常高,而形狀記憶聚合物也具備諸多獨特優勢,如變形量大,物性高度可調(包括光聲磁的透過性、降解性、模量等),易於加工成器件所需的各種複雜形狀等。
此外,聚合物器件的成本比金屬器件低很多,有利於控制醫療費用。
其次,在軟機器人應用中,除了上述優勢,形狀記憶聚合物還有助於減輕機器人的整體重量,並使驅動方式更為多樣化。
近些年來,隨著學術界對形狀記憶變形機理的理解不斷深入,可以說幾乎所有能利用的刺激方式,都有可能用來觸發形狀記憶聚合物的刺激響應變形,包括熱、光、電、磁、聲、pH、特殊化學物質等。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變形一般指的是,材料在無外力條件下做出的主動響應,所以,直接的外力作用,一般不被歸結到刺激條件中。
而由於材料物性最容易受到溫度變化的影響,因此熱刺激也是最常見的變形觸發方式。
也就是說,具有結晶-熔融轉變或玻璃化轉變的交聯聚合物網路,經過力熱程式設計後,理論上均能在加熱時執行形狀記憶回覆變形。
但是,直接改變環境溫度,在不少實際應用場合都是不現實的。
為此,研究者們設計製備了各種各樣的形狀記憶複合材料體系,能將光、電、磁、聲等能量轉變為熱能,以在環境溫度不變的條件下,改變材料自身的溫度,從而觸發變形。
在這種情況下,材料的響應速度和穩定性,又將如何實現平衡呢?
如上所說,大多數形狀記憶聚合物的變形都基於熱刺激觸發。
由於聚合物的導熱係數交低,響應速率會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透過電熱或光熱的方式觸發變形,就能提高材料的響應速度。
並且,處於臨時形狀的材料,只要不加熱到其熱轉變溫度之上,形狀一般都能保持長期穩定。
可是,受制於傳播途徑或生物組織的熱敏感性,對醫學中許多植入器件應用的刺激,仍然難以施加。
針對此,浙江大學趙騫教授團隊,曾提出並實現了定時變形的概念,能在不依賴於刺激施加的條件下,使材料發生變形 [1]。
另外,除了物理上的聚合物熱轉變,許多化學反應過程也被用於觸發形狀記憶變形,賦予聚合物對特殊化學物質(比如葡萄糖、核酸、金屬離子等)的響應性。
這進一步豐富了材料的變形能力,並使材料展現出更廣的應用潛力(如藥物控釋等)。
在目前研究的基礎上,近日,趙騫課題組又提出了一種“自主恢復行為”,能夠進一步設計和開發,可在無外部刺激下,執行復雜形狀變化的形狀記憶聚合物材料。
他們採用區域化光照策略,能夠精準地控制材料不同部分的變形回覆起始時間,從而在恆定環境下自主執行各個部位的順序形狀回覆。
進一步地,基於光衰減效應在材料內部構建回覆起始時間的梯度分佈,透過簡單的拉伸程式設計,便可以實現自主彎曲變形,再利用有限元模擬指導光照圖案化設計,就可以賦予材料複雜的自主多形狀變形路徑。
“對於進一步的設計與開發,可以考慮利用 3D 列印拓展材料的成型方式,結合雙光源投影或灰度曝光等技術,在列印過程中調控材料的空間異質結構,從而賦予材料更為豐富的變形能力,以實現更復雜的多形狀變化。”趙騫表示。
近日,相關論文以《由光調控的可圖案化恢復起始點的形狀記憶聚合物》(Shape Memory Polymers with Patternable Recovery Onset Regulated by Light)為題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 [2]。
Jiacheng Huang 是第一作者,浙江大學陳冠聰博士和趙騫教授擔任共同通訊作者。
據趙騫介紹,此類形狀記憶聚合物材料的形狀記憶變形原理,是內部水分擴散主導的可逆相分離-相融合過程。
材料的基礎成分是醋酸鈣配位交聯的聚丙烯酸水凝膠,在加熱時會發生劇烈的微相分離,導致模量的顯著變化。
在形狀恢復過程中,水分子將逐漸擴散到聚合物富集相,並伴隨模量的緩慢下降。
在模量下降的初期,材料形狀仍保持不變,經過一段時間,模量下降積累到一定程度,形成才開始產生變化,導致了延遲變形現象。
材料中的硝基肉桂酸酯基團,能夠在紫外光控制下引發耦合反應,改變材料的相分離行為,從而可以透過光照調控材料各個區域形狀回覆的起始時間。
並且,由於形狀記憶聚合物的熱誘導相分離過程,表現出良好的可逆性,水凝膠網路結構的完整性,在形狀記憶過程中保持不變,因此這種材料也能夠重複使用。
與此同時,該材料在合理條件下長期儲存後,依舊能夠穩定地實現形狀記憶功能,具備良好的儲存與使用穩定性。
事實上,在通常情況下,大多數形狀記憶聚合物僅能執行單一的形狀記憶變形。
多形狀變形的實現,需要複雜的材料設計與多重刺激控制,例如,不同相轉變的材料複合,或寬轉變溫度的漸變控制,以及多種分子機制的整合組合。
但這些方法的材料合成與力熱程式設計過程,都非常複雜且具有挑戰性。不僅如此,還必須嚴格依賴特定的外界刺激來觸發變形,不夠靈活與便捷。
而該研究實現的材料,程式設計方式簡單,在無需外界刺激的情況下,就能實現自主多形狀變形,展現出了顯著的優勢。
不過,趙騫也指出:“這種方法在變形響應速度和起始時刻的精確性上,仍存在一定的侷限。另一方面,由於是水凝膠體系,在空氣中使用時,可能會脫水導致變形不穩定。這些都是今後有待解決的問題。”
顯然,形狀記憶效應等刺激響應變形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材料行為,可以視作材料在密度、模量、強度等典型效能之外的非傳統物性。
雖然它已經在生物醫學與航空航天等某些特殊場景中,得到了實際應用,但其潛力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期待能有更多不同領域的研究者關注到這類材料,透過多學科交叉,進一步推進科技的發展。”趙騫如是說。
參考資料:
1.Ni, C., Chen, D., Yin, Y. et al. Shape memory polymer with programmable recovery onset.Nature622, 748–753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520-8
2.Huang J., Qiu L., Ni C. et al. Shape Memory Polymers with Patternable Recovery Onset Regulated by Light.Advanced Materials, 2024: 2408324.
運營/排版:何晨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