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訊息,對於日本汽車製造商來說,眼下的處境步履維艱。
隨著中國企業加速衝擊全球汽車行業,日本的汽車製造商——這些曾被視為國民品牌的企業,正逐步淪為最大受害者之一。
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日本汽車製造商艱難求生,因為中國本土車企正以一波接一波的電動汽車強勢佔據展廳。同時,中國品牌也在進軍東南亞市場,迅速侵蝕豐田、本田和三菱等傳統日本品牌的優勢地盤。
根據彭博社對汽車銷售與登記資料的獨家分析,2019年至2024年間,日本車企在中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市場份額下滑幅度位居各國車企之首。
在中國市場,彭博追蹤的六家日本汽車製造商的市場份額均有所下降,連豐田的銷量和產量也停滯不前。在東南亞,儘管日本品牌曾享有高度忠誠度,例如2019年印尼市場幾乎每輛車都來自日本車企,但如今中國品牌正在逐步蠶食它們的市場份額。尤其是在泰國和新加坡,日本車企的市場份額已從2019年的50%以上跌至35%。
儘管作為全球銷量第一的車企,豐田在皮卡等細分市場仍有優勢,但總體形勢對這些曾以效率和可靠性聞名的日本車企而言頗為不利。
亞洲市場的衰退與全球挑戰
亞洲市場份額的流失不僅令人擔憂,也預示著日本車企在歐洲和美國市場可能面臨更大壓力。雖然高額關稅目前阻礙了中國車企在歐美市場銷售乘用車,但在全球範圍內,日本車企在向純電動汽車轉型的速度上明顯落後。這種滯後可能讓它們在這個以尖端電池技術和智慧軟體為核心競爭力的行業中付出慘重代價。
東南亞市場也在悄然變化。曾經由日產和馬自達主導的街道和高速公路,如今越來越多地出現了新的車標和設計風格。
豐田在東南亞的優勢主要來自其區域生產能力。它在東南亞工廠生產的大排量汽油車廣受當地消費者歡迎。2023年,豐田生產了約1100萬輛汽車,其中泰國和印尼合計佔了近10%。
然而,在印尼前首都雅加達,雖然豐田依然是道路上的主導品牌,但日產幾乎成為“瀕危物種”。本月早些時候,日產報告利潤大幅下滑,原因包括產品線老化、促銷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北美市場缺乏混動車型,這迫使公司採取裁員和減產措施。
與此同時,中國汽車製造商比亞迪在印尼市場異軍突起。今年7月,比亞迪剛剛向印尼客戶交付首批汽車,僅兩個月後便躋身當地銷量第六的品牌。雅加達旗艦展廳的工作人員透露,起售價為4萬美元的中型電動掀背車“海豹”最受歡迎。
日本車企的應對措施
為了應對危機,日本車企正加強合作並投資長期專案,例如開發車載軟體、固態電池等技術,試圖重獲市場主導地位。
今年早些時候,豐田展示了一款“碳中性內燃機”原型,旨在進一步提升其混動車技術。同時,豐田也在開發自有軟體平臺,以抗衡中國電動車的豪華配置。
本田、日產和三菱則在深化今年新成立的合作伙伴關係,重點開發軟體和電動車基礎設施。這一戰略暫時在北美市場取得了一些成效。在過去兩年中,北美電動車增長放緩,而混動車的受歡迎程度有所回升,這恰恰是日產和豐田的強項。
但在中國這個全球電動車之都,這一策略的效果卻並不顯著,日本車企付出了沉重代價。
日本製造業優勢的逐漸喪失
日本在大規模汽車生產方面的聲譽也在下滑。20年前,日本佔全球汽車產量的比例超過五分之一,而如今這一數字已降至11%。
與此同時,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中心。然而,出口至歐洲和美國的中國電動車需繳納高額關稅,這促使比亞迪等公司考慮在當地設廠以規避關稅,也推動它們加速擴充套件至其他市場,實現全球化雄心。
彭博情報指出,中國在低成本電池技術方面的優勢,以及車企在海外建立強大供應鏈的能力,使它們在東南亞、中東和非洲市場佔據了競爭優勢。
儘管中國品牌在關稅實施之前就已在東南亞和非洲市場發起攻勢,彭博情報高階汽車分析師吉田辰夫認為,這一趨勢還會進一步強化。他表示:“他們很可能會加大推進力度。”(辰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