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訊息,科學家發現,日本探測器從龍宮小行星(Ryugu)採集的樣本在送回地球后已被地球微生物“佔領”。這項研究表明,地球上的微生物不僅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地外物質也不在話下。
這些樣本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隼鳥2號探測器採集。隼鳥2號於2014年12月發射,2018年6月抵達龍宮,並用一年時間對這顆直徑約900米的小行星進行了詳細研究。隨後,探測器降落在龍宮表面,成功採集樣本。這些樣本於2020年12月6日送回地球,而隼鳥2號繼續飛向深空,探索其他小行星。
龍宮樣本被分發給多個科研團隊,其中包括此次發現地球微生物的團隊。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負責人馬修·根格(Matthew Genge)表示:“我們在從小行星返回的樣本中發現了微生物。它們首先出現在岩石表面,隨後擴散,最後消失。”“微生物數量的變化表明它們是活的生物體,並且它們在樣本分析前不久才開始定殖於樣本,且來源於地球。”
研究團隊在樣本中發現了棒狀和絲狀的有機物,他們將其解釋為絲狀微生物。雖然尚無法確定這些微生物的確切型別,但根格對它們的身份有合理推測。
“如果不研究它們的DNA,就無法確定它們的具體種類,”根格表示。“然而,它們最有可能是芽孢桿菌等細菌,因為這些是非常常見的絲狀微生物,特別存在於土壤和岩石中。”
當然,鑑於人類目前正致力於尋找地球以外的微生物生命,特別是在火星上,一個問題是:這些微生物是否可能在採集樣本時就存在於龍宮小行星上,從而代表外星生命?但研究團隊明確排除了這種可能性。
根格表示:“在對樣本進行分析前,我們利用奈米X射線斷層掃描檢查了樣本,並未發現任何微生物。此外,微生物數量的變化表明,它們是在樣本暴露於地球大氣中後才出現的,這發生在樣本返回地球一年多之後。”
研究發現,樣本在暴露於地球大氣一週後,表面出現了11個微生物;再過一週,這一數量增長到147個。
根格指出:“在樣本岩石中發現地球微生物非常令人驚訝。我們通常會拋光隕石樣本,因此很少見到微生物附著。但只需要一個微生物孢子,就足以讓它們迅速繁殖。”
雖然這項研究沒有直接提供關於外星生命的線索,但它揭示了地球微生物的頑強生命力,特別是在適應和繁殖方面。這些發現還引發了關於航天器和探測器可能對目標行星或小行星環境造成汙染的討論。
根格表示:“研究表明,微生物能夠在地外物質上快速代謝並生存。地球上有豐富的本土有機物供微生物利用,而在火星等地外星球上,地外有機物甚至可能支撐起一個生態系統。”
他進一步指出:“我們的發現表明,太空任務可能正在汙染外星環境,同時也顯示地球微生物的快速定殖能力。”
幸運的是,各國航天機構已採取嚴格的行星保護措施,儘量降低汙染的風險。然而,根格提醒,未來將樣本送回地球時,科學家需特別注意避免地球微生物汙染,以免被誤判為外星生命證據。
他說:“地球微生物是地球最強大的殖民者之一。雖然大多數情況下汙染並非問題,只要知道汙染源即可,但如果科學家聲稱樣本的‘原始’特徵證明其是外星生命的證據,那汙染就會成為大問題。”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團隊正在繼續研究來自龍宮和本努小行星的樣本。根格期待道:“希望下次研究時,這些樣本沒有來自地球的微生物‘訪客’。”
研究成果已發表在《隕石與行星科學》(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雜誌上。(辰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