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面對豐富的美食誘惑,雖然一口吃不成胖子,但一口接一口,就難說了。及時停止進食,在食物獲取前所未有得便捷的今天,對人類來說格外重要。
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肥胖已經成為了嚴峻的公共衛生挑戰,全球成人肥胖患者估計超過8.9億(13%)。尤其是在過去的四十年裡,在包括中國在內很多國家地區,肥胖人群大幅增長,疾病等慢性病的發病風險也因此顯著增長。
圖片來源:123RF
要減肥,眾所周知的策略是堅持“管住嘴(少吃)、邁開腿(多運動)”。但對於很多人來說,實行起來並不容易。在無法僅僅透過生活方式干預達到減肥目標的情況下,藥物干預是一種有效的手段。這兩年火爆全球的“明星”減肥藥司美格魯肽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顯著減重效果,其作用機制主要就是透過抑制進食慾望幫助患者“管住嘴”。
日前,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線的一篇研究論文,有望為開發新的“管住嘴”減肥療法提供思路。在這項研究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的科學家透過前沿的單細胞技術,在小鼠腦中發現了一群此前不知道的特殊神經元,這群神經元會綜合監測進食狀態,並透過表達膽囊收縮素(CCK)調節飽腹感,向機體發出指令:“別吃了!”
值得關注的是,這群特殊的神經元位於腦幹,也就是脊椎動物大腦中最基礎、演化最保守的一部分,這意味著在人類的腦幹中也極有可能找到相同的神經元。
根據論文作者的描述,新發現的這群神經元不同於任何其他參與調節飽腹感的神經元,因為後者通常僅限於感知吃到了食物、食物撐滿了胃腸道或是從食物中獲得了營養,而新發現的這群神經元要“全面”得多,會在消化過程中透過感覺資訊追蹤攝入的食物,將這些訊號與作用較慢的體液線索整合,根據多個負反饋環路做出停止進食的最終決定。
用研究者的話來描述,這些神經元可以聞到食物、看到食物、在口腔和消化道中感受到食物的存在,並綜合理解響應進食而釋放到消化道的各種激素,利用所有資訊決定什麼時候算“吃飽”。
▲整合多種輸入資訊發出終止進食的訊號(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在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對位於小鼠腦幹中縫背核(DRN)的這群神經元進行了光遺傳學工程改造,從而可以用簡單的光線變化來人為控制它們的神經電活動。當這群神經元被光啟用後,實驗小鼠從狼吞虎嚥變成細嚼慢嚥,每一口吃進去的食物減少了。隨著啟用強度增大,小鼠進食速度越來越慢,最終停止進食。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還測試了GLP-1受體激動劑,也就是前面說到的明星減肥藥的主要成分,發現腦幹中的這群神經元能夠被GLP-1激動劑啟用。相反,給小鼠注射促食慾的激素,會讓這群神經元活性降低。這些結果表明這群神經元會根據多種輸入資訊追蹤動物的進食,並利用這些資訊來採取行動,也就是停止進食。
▲研究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論文通訊作者Alexander Nectow教授在機構新聞稿中指出,吃飽意味著什麼、飽腹感如何產生以及如何利用飽腹感結束一餐,關於這些問題,該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新切入點。未來,基於這一發現或許我們會有新的方法幫助我們更好地管住嘴,有效避免吃撐,從而減少肥胖的發生。
參考資料:
[1] Chowdhury et al., Brainstem neuropeptidergic neurons link a neurohumoral axis to satiation, Cell (2025),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5.01.018
[2] Researchers discover the brain cells that tell you to stop eating. Retrieved Feb. 6, 2025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72335
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微信團隊,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謝絕轉載到其他平臺。如有開設白名單需求,請在“學術經緯”公眾號主頁回覆“轉載”獲取轉載須知。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免責宣告: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資訊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援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