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友分享了一篇國內某醫科大學發表的真“抽象”原SCI論文:Pumping elephant
眾所周知,論文摘要的英文是abstract。但abstract在使用軟體進行翻譯時,總是被翻譯成它的另一個意思,抽象或抽象的:
Microsoft Edge瀏覽器自帶翻譯效果
微信自帶翻譯效果
儘管在翻譯器中,經過使用者們不斷地調教作為論文一個章節標題的abstract通常能夠被翻譯成正確的摘要一詞,但在網頁翻譯功能中,它依然是抽象的
谷歌對文字的翻譯
谷歌對網頁的翻譯
谷歌外掛對網頁的翻譯
所以中國科研人對於在國內發表的某些奇葩論文中中出現抽象這麼一個部分,儘管會覺得荒謬,但其實也有點見怪不怪了——直接機翻一下就發在劣質雜誌上,這種低階的學術造假行為不算稀奇。但是,把abstract給寫成Pumping elephant並發表在(原)SCI期刊上,這還是遠遠超越了中外科研人的理解範疇。
抽 大象?
早在2023年,Pubpeer網友便對此發出靈魂一問:請作者解釋以下,為什麼要把摘要“Abstract”一詞替換成“Pumping elephant”?
然而,直到本月10日,即2025年1月10日,這篇論文方才被撤稿,這甚至是在Clarivate將發表這篇論文的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踢出SCI列表近3個月後:
對於這個“頂級”翻譯,外網和國內網友都笑翻了:“沒翻譯成whipping elephant已經很不錯了”
“哈哈,這是用了幾次翻譯軟體才做到的。”
“不如pick want”——pick摘want要
這篇“抽象”論文的撤稿公告如下:
當然,讓很多人感到更加離譜的是,就這麼一篇抽大象的論文,居然有至少42次被引。下圖是在Google Scholar上對該被引情況的檢索結果。
大家引用之前還是把文章的全部內容都仔細過一遍吧……畢竟如果文章本身存在嚴重問題,即便你引用的那部分沒問題,你的論文還是會因為引用了問題文章而受到重大影響。
(來源:小紅書、pubpeer、Twitter等 版權屬原作者 謹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