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財經觀察出品
編輯丨鐸子
晶片大戰再進一步!
僅僅兩天時間,臺積電與就相繼放出訊息,自11月11日開始,停止向中國大陸客戶供應7奈米及以下先進工藝的AI(人工智慧)晶片。
AI,幾乎是共識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未來產業的關鍵一環。
《晶片戰爭》一書作者、經濟史學家克里斯·米勒曾說:在當前的大國角力中,越來越多國家意識到,以AI為代表的先進晶片已成為一種戰略商品。
如今,美國也終於對其出手了,但這也同時可能意味著美國打出了手中的“最後一張牌”。
美國,急了!
2017年9月,臺積電創始人站在臺積電南京工廠開幕式前信心滿滿,似乎未來已經掌握在手,“明天更美好!”
可惜形勢比人強,中美關係日益嚴峻,張忠謀態度也在變化。
2022年,同樣是臺積電工廠,只不過這次位於美國亞利桑納州,張忠謀只能悻悻地丟出一句“全球化幾乎已經死亡,自由貿易也幾乎消失”。
再到2023年,已經年逾90歲的他,身處波瀾大勢之中,仍需拋頭露面,在採訪時的回答已經變成:“1962年入籍以來,我的身份就一直是美國人,別無其他。”
“逼著”張忠謀站隊,美國是真的急了。
如果說此前的晶片戰爭,不少人還可以說一句,“先進製程晶片的應用其實並不廣泛”。
但現在,AI幾乎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希望,誰的算力越多,誰就越能掌控AI,並進一步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因此先進晶片製程已經成為各國必爭之地。
美國商務部部長雷蒙多已經多次提及晶片,“確保美國能生產世界上最尖端的晶片,這是一個國家安全的問題,特別是在AI發展迅猛的當下。”
據中國信通院測算,每(在AI算力發展上)投入1元,將帶動3-4元的GDP經濟增長。
而要想發展算力,就需要海量先進製程的GPU晶片。隨即,英偉達晶片成為這個星球上最稀缺的商品,馬斯克驚呼“比毒品還難搞到!”
然而,英偉達畢竟還僅僅是設計晶片而已,想要讓製造產能跟上來,最終還是要靠臺積電。
於是,短短一年時間內,包括中、美、日、歐的幾乎全球主要經濟體心有靈犀般,一起砸錢補貼臺積電在各自國家的工廠。
你爭我搶之間,美國卻最為尷尬。
“中國速度”眾所周知,已經無需贅述;日本臺積電的建設“全力以赴”,如今已經正式開始量產,並開始籌劃第三工廠;歐洲臺積電今年剛剛開始動土,後續影響雖未可知,但畢竟仍有希望。
唯獨美國,2020年就早早對臺積電施壓,逼迫臺積電前往亞利桑那州建設工廠,並計劃生產4nm乃至未來的2nm晶片,隨後又在2022年透過《晶片與科學法案》並計劃向臺積電提供最多66億美元的補貼。
可如今,該工廠的開工典禮仍在一拖再拖,甚至鬧起了工廠“內鬥”。
不單單如此,被施壓前往美國建廠的三星,如今同樣推進困難,甚至就連美國答應的補貼也未見到位。
這邊,美國晶片製造業迴流進展不順,另一邊中國的AI算力規模的提升卻在緊緊咬住美國不放。
根據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底,美國、中國算力規模分別以32%、26%的佔比位居前二,大幅領先於其餘各國。目前,中國算力總規模已達246EFLOPS(一百億億次浮點運算/秒),同比增速超過65%。
根據IDC預測,中國算力總規模將於2027年達到1117.4EFLOPS,幾乎等於今天的5倍。
美國也不是沒想過扼制中國的算力增長,但中國市場畢竟太龐大了,英偉達可不想輕易拱手讓人。
2020年,美國禁止A100、H100賣給中國,英偉達立即緊貼禁令規格推出“閹割版本”的A800、H800;2023年10月,美國禁令進一步調整,就連A800、H800也不準賣了,英偉達就又推出進一步的“閹割版本”L20、H20準備賣給中國。
就在英偉達不斷找禁令漏洞,美國不斷補齊禁令漏洞的過程中,中國的廠商們已經放下成見,默默團結起來,助力國產算力,蠶食英偉達的份額。
國產合作,一致對外
上海市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不少晶片企業在此落戶,因此有著“中國矽谷”之稱。
在這裡工作的人們,上一秒可能還在為同一個專案競標而“廝殺”,下一秒就又在一個名為“國產晶片抱團取暖群”的微信群中,共同討論解決某一疑難問題,甚至就連商務資源也可以被拿出來分享。
“國產晶片抱團取暖群”已經成為這裡口口相傳的組織,凡是進群的都是國產晶片公司的員工,他們默契地遵守一個準則:同行休戰,互幫互助,圍攻英偉達!
兩年前,幾乎國內所有AI晶片的從業者都在屈辱中度日,技術和商場是不講人情的,你的產品技術大幅落後於A100、H100,哪怕私交再好,客戶也懶得聽你說太多。
但現在,隨著美國禁令頒佈,國內AI晶片企業們瞬間看到新的希望。英偉達的H20僅為H100的三分之一,可價格卻是原版的一半,客戶們的不滿情緒已經達到頂峰:“這不就是搶錢嗎?純純智商稅!”
“英偉達在中國的90%市場都給釋放出來了,能不能搶到,各憑本事!”某國產GPU創始人率先吹響號角。
2023年,幾乎所有國產AI晶片公司的研發人員紛紛出動,親自走到一線服務客戶,不僅要駐場聯合調教,在銷售打單後,給客戶專門拉個有研發人員的小群。哪怕是客單價小到幾百萬、幾十萬的客戶,都能享受7×24小時的諮詢。
而在此前,市值第一的英偉達可不會提供這樣的定製服務。
這其中,當屬華為衝得最猛最快。
有行內銷售人士稱,自2023年7月後,只要是公開招標的智慧算力中心專案,都能看到華為級別不低的管理層在那駐場,“華為如今一個專案可以派幾百個人上去服務,甚至一些關鍵專案不惜虧本,從別的專案獲得收入”。
果然,等到2023年9月,市場中就傳出華為的好訊息。
科大訊飛在一場說明會上透露,公司已於年初與華為昇騰啟動專項攻關,華為釋出的昇騰910B能力已經基本做到可對標英偉達A100,同時昇騰910B目前已經被應用到科大訊飛釋出的“星火一體機”中。
幾乎同一時間,華為迅速推出“Atlas 900超級叢集”(大量昇騰910系列晶片的叢集),可支援超萬億引數的大模型訓練,已經足以應對GPT-4這樣的超大規模生成式模型。
任正非更是少見地親自下場站臺,在《科技日報》的訪談中稱,華為將來的AI計算叢集可管理“幾十萬板卡”。
華為帶頭,其餘企業同樣不甘落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摩爾執行緒繼續往萬卡進軍,著重訓練場景,硬剛英偉達;燧原、天數智芯則切入細分市場,關注對硬體、軟體要求不高的推理場景,對標英偉達消費級遊戲顯示卡的4090,猛推大記憶體、低功耗、供應穩定的推理卡……
雖然,有業內人士抱怨:很多情況下,國產晶片大家基本是捏著鼻子用起來。
但畢竟,總算還是有得用,再忍一忍,可能也就突破了。
最終戰,只欠東風
臺積電已經徹底徹底站隊,國產企業們也開始團結一心,就在這眾志成城之時,臺積電卻收到了來自中國的鉅額補貼。
根據臺積電財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臺積電獲得來自中國大陸和日本的補貼共計新臺幣79.56億元(約合人民幣17.50億元),2022、2023年中日的補貼分別為新臺幣70.51億元(約合人民幣15.51億元)和新臺幣475.45 億元(約合人民幣104.60億元)。
知名評論員項立剛忍無可忍,多次出面反對補貼,直言臺積電南京工廠是“扎入中國晶片產業的毒刺”。
可如今看來,“毒刺”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更多的,反倒是像一條故意放進來的不再害怕的“鯰魚”。
在市場中有一條鯰魚刺激本土企業奮發圖強,往往比所謂的政策保護更有好的效果。
事實也正是如此,今年一季度,中芯國際等國內廠商均取得了超越歷史同期的高營收,顯然臺積電沒能成為“毒刺”,至少沒有影響到大陸廠商的前進步伐。
而最重要的,正如在中國汽車的拐點引進了一條特斯拉鯰魚,之所以敢補貼臺積電,讓臺積電擴產,也是因為中國晶片已經走到了新的節點,一切的勝利只欠東風!
中芯國際的員工曾透露,即便市場已經相對飽和,但中芯國際仍在擴建生產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想支援那些有所突破的國產供應商,儘量採購那些供應商的配件,配件買來那就只好擴建生產線了。
同樣,也有不少業內人士已經明裡暗裡向媒體透露,在半導體代工端,國產化裝置的佔比,基本已經成為各廠商建設生產線時最先考慮的問題,“哪怕這些國產裝置故障率比進口裝置還要嚴重”。
國內的廠商給面子,相關裝置的研發自然也不甘拖後腿。
終於,2024年9月,一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2024年版)》的檔案披露,國產光刻機已經可以用於成熟晶片的製造,有行業媒體甚至因此推測,“2到3年內,國產光刻機可以達到28nm的解析度,或許更快”。
彼時人們都被光刻機吸引了目光,卻沒發現,國產晶片生產線,很可能已經只差光刻機這一“東風”。
檔案同時披露的,還有諸多晶片生產的相關裝置,就表內資訊顯示大多已經“工藝節點等於或優於28nm”,甚至還有很多“工藝節點等於或優於14nm”。
一旦光刻機進一步突破,那中國晶片的生產就再也不是問題,而中國的AI晶片也將徹底憑藉先進製程超越英偉達,中國算力增長自然也能更快超越美國。
最後一戰已然打響,誰的勝算更大,如今仍難下定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
麒麟晶片究竟是7nm還是5nm?對標A100的昇騰910B竟然仍不是極限?昇騰910C已在量產途中?這些晶片究竟從何而來?……
關於中國晶片生產的技術,似乎還有不少秘密。
(文章來源:花朵財經觀察)
*本文基於公開資料撰寫,僅作資訊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