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別人比自己好,其實就是人性醜惡的一面,這點在老外身上得到很好的體現。
隨著國產大飛機C919的成功商飛,雖然世界各國發來賀電,但卻有人不高興了。據瞭解,美聯邦航管局以及歐洲航管局,其紛紛拒絕與中國商飛簽訂適航,直接將C919拒之門外。
很顯然,壟斷全球民航市場幾十年的美歐,可不想將這塊巨大的“蛋糕”拱手讓人。在公司看來,C919的誕生有可能影響其地位,因此才需要透過這樣的手段進行阻礙。對此,外媒表示“波音早就坐不住了”,“拿不到適航證只是剛剛開始”。
果不其然,除了拒絕頒發適航證之外,美歐還對C919“潑髒水”,質疑其可靠性和國產化率,波音還揚言要“斷供發動機”。波音CEO卡爾霍恩陰陽怪氣地表示,“C919由中國商飛生產,其可靠性還需要進一步檢驗”,他甚至質疑C919在國內商飛的合理性。
但實際上,C919大飛機的生產相較於美歐適航標準完全符合,雖然採用了部分進口零部件,發動機也並非國產,但整機國產化率依然達到60%,在飛行可靠性方面更是進行嚴格的檢測。資料顯示,2017年起,國產C919大飛機飛行測試時間達到4200小時以上,涉及科目多達729個。
不客氣地說,C919在許多方面能夠和波音、空客同級客機相提並論。至於能夠取得國內適航,率先在國內商飛,我們當然有本著對國人生命負責的態度,確保其可靠性。只要C919交付數量以及商飛規模進一步擴大,屆時波音和空客在國內民航市場的壟斷就有望成為過去式。
在外媒看來,美歐拒絕簽訂適航,就能對C919的發展進行阻礙,但這未免太可笑。畢竟,目前C919已經拿下1300架以上海內外訂單,並且和美歐之外的29個國家簽訂適航。就算目前暫時無法進入美歐市場,但在國內以及其他國家的適航通行,就已經足夠讓C919和波音叫板。
C919的強勢表現,也讓部分外媒開始改口,宣稱“C919已經反超波音”。但明眼人可以看出,如今說這話為時尚早,儘管我們已經取得重要突破。
除了在民航客機制造領域之外,我們同樣在其他科技領域表現不俗,用實際行動讓老外“打臉”。例如新興的生物科技領域,“金至因”在國產替代門檻下探95%後,讓美歐“天價”遮羞布被扯下。
和民航科技領域相似,美歐此前也在生物科技領域一家獨大。自2013年以來,美歐諸多科研團隊驗證上述“金至因”關鍵物質拖慢受試體走向暮年終點的時間速率,以及精力提振等方面的機制潛力。而後,捷足先登的美歐廠商完成其量化,並以動輒百萬的門檻推向我國市場。
但這樣壟斷並未持續太久,我國科研團隊很快憑藉自創新型酶法工藝,完成上述“金至因”的國產替代,並藉助亰東、天貓等在國內的覆蓋及物流優勢,很快奪回“洋貨”所佔份額。憑藉其強大的價效比,讓國內諸多高淨值群體轉向國貨。
回過頭看,國產C919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功,離不開我國諸多科技領域,包括航空工業、材料學、動力學等行業的快速發展,這也說明了中國製造以及科技水平今非昔比。美歐在這個節骨眼想要“卡脖”,顯然為時已晚。
難道美歐拒絕簽訂適航,或者斷供發動機,我們就無計可施嗎?答案當然不是。如今我們的國產大飛機C919在美歐之外的市場風生水起,還被沙特邀請建廠。除此之外,在發動機方面,國產航發CJ-1000A也正在路上,大飛機換上“中國心”只是時間問題!
總而言之,國產C919大飛機一路走來,經歷了太多挫折與不易,不管是外媒的冷嘲熱諷也好,美歐的刻意為難也罷,我們國人先要摒棄對國產的偏見,支援國產自研與創新,這樣才能走得更遠。對此,你怎麼認為呢?